分子人类学揭秘凉山彝族的印度起源 四川省凉山州彝族父系Y染色体检测数据,取样64例,样本随机抽取于凉山州彝族聚居的昭觉、布拖、美姑、喜德、越西等五县彝族成年男子,涵盖凉山彝族圣乍、所地、依诺三个方言区。在原有社会等级中包括黑彝(诺伙)与白彝(曲伙)两个等级的成员,并自述其父母双方三代以上均为彝族根骨。 C3:3/64=4.7% D1:6/64=9.4% F2:26/64=40.6% N: 3/64=4.7% O2:16/64=25% O1a:3/64=4.7% O3*:1/64=1.5% O3a3b:1/64=1.5% O3a3c*:1/64=1.5% O3a3c1:4/64=6.2% (以上数据来自于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 人类父系Y染色体F*是一个非常原始的类型, 主要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与斯里兰卡等南亚次大陆及附近地区的土著达罗毗荼人中。 在印度北方邦及其周边地区F*在低等种姓里频率较高,在第四种姓首陀罗里为5.7%,在最低的种姓不可接触者(贱民)里为15.8%,在高等的雅利安人种姓婆罗门和刹帝利里均为零,在第三种姓吠舍里也未发现。在印度江布尔地区F*在第三种姓吠舍里为7.7%,在以上高等雅利安种姓里均为零。在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各土著的达罗毗荼人部落里F*都有较高的分布,大约在20%左右。在被雅利安人征服以前,印度古代土著先期达罗毗荼人中F*的比例应该更高,而F2就是F*类型下游里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四川凉山的彝族中F2高达40.6%(26/64),云南的拉祜族中F2所占比例也较高。凉山彝族中O2达到25%(16/64),F2和O2构成凉山彝族父系的主要来源。F*在中国的其它民族中极其罕见。O2是中国南方古越人中主要的类型,在现代中国南方各民族中都较为常见。D1是东亚原始的矮黑人的一种类型,在凉山彝族父系中占9.4%。四种类型的O3应该与汉族和古羌人有密切关系,占凉山彝族父系来源的10.7%。其它C3、N、O1a三种类型均为东亚民族中所常见。凉山彝族中的主体F2在东亚极为特殊,周边除了云南拉祜族外均无此种F*类型的族群分布。中国古代在西南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蜀身毒道,西汉时曾在印度发现出产于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由此可以判断四川凉山的彝族可能是古代印度地区古老人种先期达罗毗荼人的一支通过蜀身毒道进入中国西南后和当地土著部落及东亚原始的矮黑人融合的产物,后来又渗入了部分古羌人和汉族的血统。凉山彝族常染色体的研究亦表明其携带有印度古老人种的基因成分在内。云南的拉祜族与凉山彝族在历史上应当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四川凉山的彝族其父系来源和中国云南、贵州地区的彝族大不相同,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发现现代云南、贵州彝族最大的父系血统来源是汉族和古代氐羌人。另外,检测还发现凉山彝族中的黑彝(诺伙)其父系Y染色体基本上是F2类型,而部分白彝(曲伙)也同样属于F2类型,部分白彝群体的父系应该是从古代黑彝中分化出来的,于此也可以证明早期的凉山彝族确实是来源于古代印度的土著原始种族,白彝中的东亚种族成分是后来才混合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