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33,115贴子:14,614,418

【理性讨论·】背子、背心、半臂、长裤和浅交领、长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些说“男装不好看”,“汉服不方便”,“男生不留长发穿汉服不好看”的,许多是没选对样式


1楼2017-03-22 14:18回复
    浅交领
    周——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宋,浅交领、长裤(可窄可宽)的历史约有1500年。【从西汉初普遍存在浅交领、长裤(如陕西咸阳长陵服饰俑及河南巩义西汉服饰俑)可知浅交领、长裤历史至少可以早到周代晚期】。
    对襟
    周——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宋——明,对襟上衣(不包括排扣)的历史约有2000年。【周代战国时期浙江五福楚墓、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等都有对襟服饰俑,可知对襟历史至少可以早到周代晚期。另外,对襟比交领结构简单,对襟的历史可能比交领还长。最早的交领很可能就是对襟,因为对襟一交掩就是交领。时间长了之后,人们干脆就把对襟的衣襟裁成斜襟,于是产生了交领衣,最早交领衣应是浅交领,以后又从浅交领演化出深交领,当然这是猜测,但对襟在周代已经很普遍确是事实】。


    3楼2017-03-22 14:29
    回复
      几点意见:
      1.只要裤管宽大一些,衣裤就完全不是现在商家做的那种浓浓的“店小二”的效果。【 当前所谓的“裋褐”(其实这个名称本不是指某种款式,而是泛指粗劣的衣服)、“短打”(大概是满清时期出现的一个名词),它们基本上是影视剧中“店小二”服装的翻版,它们很不美观,做不到便利与美观兼备。】
      2.慎用深交领搭长裤,因为用深交领搭裤管不太宽的长裤,极容易一股“店小二”的效果,十分影响美观。


      4楼2017-03-22 14:33
      收起回复
        浅交领上衣搭长裤(裤管可宽可窄),早到西汉初期已经很普遍,如汉高祖的长陵的陪葬墓中出土大量的浅交领上衣搭长裤的人俑。可见,浅交领和长裤最早可能在先秦时期就很流行,历史源远流长。
        图1、2.来自《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_陶俑卷》。陕西咸阳汉高祖长陵的陪葬墓出土浅交领、长裤服饰俑。长裤小腿部打着绑腿,也叫行滕,魏晋南朝时期常见做法是只用一根带子在近膝盖处绑一下。绑腿也可以不打,比如河南巩义西汉墓出土的浅交领、长裤俑,就散着裤管,没有打绑腿,因此,打不打绑腿只是需要和喜好的问题,根据需要、喜好选择。
        浅交领的前襟,以腰带为分界,上部是斜襟,下部是直襟(与甘肃毕家滩晋墓那件上襦的前襟有些相似,区别是这件腰部以上和以下是同色的,甘肃那件是异色的,应是因为需要和喜好的不同所导致的)

        2.

        图3.《陶俑掇英》一书西汉彩绘俑,也是浅交领、长裤。浅交领的前襟是直着一斜到底式,与图4河南巩义西汉俑的浅交领基本一致,不同于图1、2,这应是反映当时服装样式的多样性

        图4.河南巩义西汉墓出土服饰俑,浅交领搭长裤,裤管较宽,散着裤管,这一身与魏晋南朝的袴褶基本一样

        图5、6.东晋服饰俑,浅交领搭宽口裤。汉魏晋南朝时期的袴kù褶xí 基本等于浅交领和长裤(裤管可宽可窄),袴褶这名称读音较复杂,因此也可以用“浅交领和长裤”这个名称来代替。


        图7.宋代浮雕。来自《山西壶关下好牢宋墓》,年代为北宋“宣和五年”,“刘明达行孝图”。人物上衣为短交领(两侧开衩),这件交领向右掩衣襟的样子接近浅交领,两襟相固定的位置靠近腰部,而不是靠近腋部。当然宋代交领方式不只这一种,这是宋代一种近似浅交领的交领衣,值得推荐。这种接近浅交领的交领,显得比较洒脱潇洒。(腰间束带,但不是现代做的衣裤式汉服上那种好像把裹腿布缠腰上似的难看的腰带。)
        下身穿裤管较宽的长裤。宋代长裤裤管普遍较宽,从江苏金坛周瑀墓、花山宋墓等出土的细腰大裤管的长裤(即裤口宽度略大于、或等于、或略小于腰宽的长裤)的文物看,裤管宽度大致有三种:1略宽于腰宽,2等于腰宽,3略小于腰宽,可以根据需要、喜好选择。
        这一身宋代服装,大致可以看成是汉魏晋南朝的浅交领和长裤的传统的延续【五胡乱华、金、元统治时,都对中国传统服饰造成很大破坏,尤其是男装常服,如北朝圆领袍对魏晋南朝浅交领和长裤传统的破坏,如金、元统治对宋朝对襟(如背子等)和长裤传统的破坏。满清“剃发易服”做的更坏,但并不是唯一对中国传统服饰造成破坏的事件,明朝、明末许多服饰并不是像“唯明论”说的都是“自然演化结果”】


        5楼2017-03-22 15:14
        收起回复
          周代、汉代、魏晋南朝、宋代,都很流行对襟衣,对襟在古时近似于百搭,可以搭各种各样服装,搭长裤是非常好的搭配。
          一些资料
          周代.战国.浙江安吉五福楚墓

          汉代.陕西杨家湾西汉服饰俑
          这件衣服下摆不平齐,应是把对襟穿成了浅交领,因此出现下摆不平齐。袖子长度近似七分袖

          长沙马王堆服饰俑

          东汉,中间人物

          魏晋南朝
          右边男士上衣为对襟,腰间系带,下穿裳裙,也可以搭长裤,衣摆放在下衣里边还是外边,可根据需要、喜好来选,年代约为西晋“元康六年”,即公元296年。来自“魏晋写照:荆州八岭山西晋墓陶瓷”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画像砖
          人物为春秋时期著名高士”荣启期“,但画的服饰是南朝时期的。外衣为大袖对襟。【需要说明一下,这图里边的上衣画成了左衽,应是画工笔误造成的,因为这些画像是印上去的,是像刻印章那样先刻好模子,然后趁着砖还没硬化的时候印上去,因此模子上的画像都是反着的,要在砖上印出右衽的服装,在模子上要先刻成左衽,这样印到砖上才会显示为右衽,这原理跟印章相似,而又比刻印章复杂得多,因此画工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必需注意这个问题,不要穿左衽衣服闹笑话。】

          宋代《十八学士图》
          人物反映宋代的服装,右边两人应都是外穿对襟,里边穿交领(建议浅交领比深交领好,如北宋宣和五年山西壶关下好牢宋墓浮雕人物上衣那样),下穿裤管较宽的长裤(建议细腰大裤管的长裤最好,裤口宽度可以略大于、或等于、或略小于腰宽)。右边两个人物一个戴巾,一个不戴,现代日常不建议戴巾帽,日常上街戴个什么巾帽就好像刚从土里刨出来似的(个人看法,不喜勿喷),也不存在”不留长发穿汉服不好看“的问题,因为,背子、背心、半臂、长裤和浅交领、长裤,尤其适合现代短发型,十分美观


          6楼2017-03-22 16:05
          收起回复
            背子、半臂、背心、宽口裤和浅交领、宽口裤(即袴褶),正宗华夏服饰,又美又飘逸,特别出气质,完全不存在“男装不好看”,“汉服不方便”,“男生不留长发穿汉服不好看”的说法,明摆着比某某大袍子、比某某胡风服装更好更帅气,许多人偏偏看不惯,许多商家偏偏不做,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图片来自网络,不知谁家做的,仅供参考,侵删)


            7楼2017-03-22 16:09
            回复
              宽口裤在汉代、魏晋南朝、宋代极普遍,再贴一些宋代资料。宽口裤是宋代最流行的长裤,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穿,比如江苏金坛周瑀那样的文人也穿着。
              1.湖南桂阳宋代壁画墓
              宋军武士下身穿宽口裤,近膝盖处绑了一下;上身短衣;武士身体前后有铠甲,肩部有带子前后相连,腰部用一条绦带在甲上围了一下。
              1-1.

              1-2.

              2.宋代《盘车图》
              推车的人物,短上衣,宽口裤,短上衣两侧开衩,似乎与5楼山西壶关下好牢北宋宣和五年的浮雕人物的上衣相似,
              可能是一种近似浅交领的上衣。

              3.《湖南桂阳刘家岭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墓中出土北宋“崇宁重宝”钱币,年代约北宋晚期——南宋早期。
              3-1.所有宋军武士全都穿着宽口裤(膝盖处绑了一下),短上衣。身体前后有铠甲,在腰部用一条绦带围了一下,腰部斜插短刀,从短刀位置看,位于髋骨上部,短刀可能是别在、插在腰部的绦带里,双手握着比人体还长的长柄刀。

              3-2.一排双手握长枪的宋军武士,宽口裤、短上衣、铠甲,都与那一排手握长刀的武士相同。

              4.湖南新化维山宋墓壁画。武士的服饰、铠甲、短刀都与湖南桂阳刘家岭宋墓武士相似:
              这些宋军武士下身都穿宽口裤,在近膝盖处绑一下,上身短衣,下摆从裆部穿过,其实为了方便利索的话,把上衣做的再短一些就行了,就如宋代《盘车图》里推车人物、山西壶关下好牢浮雕人物的短上衣那样。
              武士身体前后有铠甲,肩部有带子前后相连,腰部有一条腰带束在甲上,短刀可能是别在腰带里。
              4-1.这位宋军武士右臂上可能是挂着一张弩(腋下那一段红色的长条状物,可能是弩臂,末端弯曲部分可能简要画的弩的握把),两手托着一支箭,正在校正这支箭。

              4-2.

              4-3.

              注意,上图宋军武士裆部那不是开裆,是上衣的下摆从裆部穿过,其它宋墓壁画中也有这种形象,如河南郑州北宋壁画“鲍山行孝图”人物,可以看得很清楚,是上衣的下摆从裆部穿过,与上图右边武士裆部相似。其实为了方便利索的话,把上衣做的再短一些就行了,就如宋代《盘车图》里推车人物、山西壶关下好牢浮雕人物的短上衣那样。
              宋代圆领来自唐圆领,唐圆领来自北朝胡服,因此,穿宋代圆领就不如穿山西壶关下好牢北宋宣和五年浮雕人物那种近似浅交领的宋代交领短上衣。


              8楼2017-03-22 19:51
              回复
                半臂或背心和长裤(裤管可宽可窄)
                西汉
                1-1.来自“西汉彩绘骑兵俑-【三秦瑰宝】观陕西出土周秦汉唐文物展”
                骑马人物外穿一件红色半臂,衣襟呈浅交领样

                1-2.人物穿一件半臂,可能是一件对襟半臂,然后穿成浅交领,因为有这种例子存在,如6楼那件陕西咸阳杨家湾的西汉对襟服装俑,就是把对襟穿成浅交领。这件半臂的袖子略长一些,上边那件略短,这应是反映当时服装样式的多样性。【需要注意,因为受骑马的骑跨姿势影响,半臂的下摆有些变形,应并非是裁成不规则样】

                2.东汉
                人物上衣一件黑色半臂,从半臂里伸出来的胳膊是红色,下边裤子红色,半臂里边应是红色窄袖短上衣,红色长裤,穿一双黑鞋。右手执兵器,左手执盾。描画的是一个武士形象,壁画题记“邠王力士”,旁题“诸观者皆解履乃得入”,2000年陕西旬邑百子村东汉墓,《中国出土壁画全集_陕西(上)》。

                3.魏晋
                《三国志.魏书.杨阜传》记载了一个魏明帝以半臂会见朝廷大臣的例子,《三国志.魏书.杨阜传》:“阜常见明帝著绣帽、被缥绫半袖。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
                杨阜的意见在哪里,在半臂的颜色,而非针对半臂本身。杨阜是认为帝王会见朝臣应该穿正色的衣服(青赤黄白黑为五正色),而不该穿杂色的衣服(五正色之外的颜色叫杂色)。魏明帝穿的是杂色的半臂而不是正色的半臂,“缥纨”即青白色,属于杂色,所以杨阜有意见。
                杨阜针对颜色的问题,《晋书.五行志》说得很清楚(当然《五行志》把颜色的问题附会成“服妖”,纯是牵强附会的迷信,现代人不应该这么看),《晋书.五行志》:“魏明帝著绣帽,披缥纨半袖,常以见直臣杨阜,谏曰:“此礼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夫缥,非礼之色。亵服尚不以红紫,况接臣下乎?”
                “亵服尚不以红紫”是引用《论语.乡党》“君子...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就是日常生活中穿的衣服,也叫“常服”,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幞头,...盖庶人之常服。...百官及士庶为常服。”《旧唐书.舆服志》:“讌服,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这里“常服”都指平常居家生活穿的衣服的意思。
                “红紫不以为亵服”这句是说“近乎赤色的浅红和紫色不用来作平常居家的衣服”,因为一些古人认为赤色是很尊贵的颜色,而红、紫接近赤色或与赤色属于一类,为了避嫌疑,红、紫也不轻易用来作平常居家衣服。
                杨阜这段是说,缥纨色即青白色不用来作帝王会见朝臣时的衣服的颜色,就像红色、紫色不用来作平常居家衣服的颜色。杨阜针对的是半臂的颜色而不是针对半臂本身,由此可见,半臂这种款式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很多场合都可以穿最外边,平常居家可以穿最外边,会客、会见朝臣也可以穿最外边,适用范围相当广泛。
                4.宋代。半臂和背心样式有几种,有交领,有对襟(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对襟背心实物),这反应当时服装的多样性。背心在宋时的穿法跟现在穿法差不多,既可以穿在里边当衬衣,也可以穿在外边当外衣,是根据需要和喜好选择的。背心外穿特别帅,又便利又显气质,非常适合日常。
                4-1.人物身上穿半臂或背心和宽口裤,近膝处绑了一下,宋代绘画《文姬归汉图》。

                4-2.
                宋代楼璹《耕织图》。左边男士穿对襟短上衣,短裤,中间男士也是对襟短上衣,右边男士穿无袖的背心,应是对襟的,《清明上河图》上有类似的对襟背心。

                4-3.宋代《清明上河图》,三个人物身上都穿对襟无袖的半臂。


                9楼2017-03-22 20:38
                收起回复
                  南宋《中兴瑞应图》,可见帐篷外左侧的士兵都穿宽口裤,近膝处绑了一下(与8楼的湖南桂阳宋代壁画、湖南新化维山宋墓壁画相似)。宽口裤是宋代最流行的长裤,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穿。这种宽口裤在江苏金坛周瑀墓有出土实物,非常帅,是目前发现的最好的长裤。

                  宋军主将的战马的披甲,胸甲似是三片,每片应可以随着马腿奔驰时的起落而上下活动,便于战马奔跑,胸甲使用三层叠合又增强战马正前方的防护。


                  10楼2017-03-22 20:44
                  收起回复
                    实物
                    江苏金坛宋代周瑀的细腰大裤管的宽口裤实物,非常帅,是目前发现的最好的长裤。
                    本帖所说的细腰大裤管的合裆宽口裤,指裤腰宽度为量体制作(因此比较贴合人体),裤口宽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略大于腰宽、等于腰宽、略小于腰宽的合裆裤。(合裆宽口裤的主要参考资料是宋代周瑀合裆袴,及花山宋墓部分合裆袴
                    《金坛南宋周瑀墓》:“合裆裤四件......合裆裤皆为单裤,裤筒为前后两幅缝合上横接腰,另加三角形裆,于右侧开腰系带(图版陆,2)。”
                    表一,合裆裤数据,以第1条为例:全长89,腰宽45,腿宽52,腰缘宽9.5,腰带长59,宽3.5。

                    前视图(裤子两侧和前后打长短不一的褶子,裤口的宽度明显大于腰宽)

                    后视图


                    11楼2017-03-22 20:56
                    回复
                      搜集这些资料很不容易,为了避免丢失,希望大家把资料下载保存到电脑,万一用的时候找起来也方便。


                      12楼2017-03-22 20:57
                      回复
                        唐朝“安史之乱”,使唐朝失去对西北、北方一些优良战马产地的控制,失去重要骑兵马源,军事实力重大挫折,这个影响一直从中唐延续到宋朝。
                        战马具有机动性、速度、冲击力、耐力,成倍增加了骑兵战斗力。一旦骑兵运动起来,步兵与骑兵对战就很被动了,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战马的冲击力也不是步兵的肉体能抵挡的。骑兵有机会就可以攻,没有机会就可以撤,可以制造机会或等待机会出现,骑兵与步兵相比掌握着战争主动权。
                        战国兵书《六韬.均兵》:“易战之法(较平坦的地形上),...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险战之法(较险峻的地形上),...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说一般情况下,一名骑兵相当于八名和四名步兵,十名骑兵可以打败百名步兵,百名骑兵可以打败千名步兵,这是大概情况(此其大数也)。
                        宋.陈次升《上徽宗论西蕃市马》也说:“兵家制胜莫如马,步兵虽多,十不当马军之一。” “自古论兵,必以马为先。”
                        《历代名臣奏议》卷 二四二《马政》,宋.虞允文:“有百万之兵,无马以壮军势,而用其胜力于追奔逐北之际,与无兵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说:“在中世纪,骑兵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兵种(27页)”,“几乎战无不胜的兵种(301页)。”
                        当然,勤于练习使之娴熟也很重要,诸葛亮《心书.习练》:“军不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
                        骑兵强大的汉、唐等王朝可以击败匈奴、突厥等草原帝国,很重要原因是占据了西北、北方一些良马产地,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失去对西北、北方一些优良战马产地的控制,失去重要骑兵马源,军事实力重大挫折,这是中唐以后至宋朝军事力量弱小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原地区又不太适合养马,养马的费用很高,马匹质量不高,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六十五:“太仆寺言:‘犬马非其土性不畜。前代皆置牧於西北之地,藉其地气高凉。今单镇、原武(河南原阳县)置监,皆地炎热,马失其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八:“一马之费,可养步军五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八:“边城一马之给,当步卒三人,既多羸驽,不任驰敌,平时虚糜刍粟,动辄兼人赍送。”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诏市吏民马十七万匹,以备征讨。是岁,平太原,观兵於幽州,得汾、晋、燕、蓟之马四万二千馀匹(《文献通考》卷一六〇《兵考十二》)”,21.2万这大约是宋代战马最大数量。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二年......是岁,天下应在马凡十五万三千六百有奇(《文献通考》卷一六〇《兵考十二》)”,天下马匹才15.3万。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国马总额仅9万匹(《文献通考》卷一六〇《兵考十二》)。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在籍马匹只有1.3万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六)。
                        而辽国“牧马蕃息多至百万”(《辽史.道宗纪》),辽国骑兵“每正军一名,马三匹”(《辽史.兵卫志》),金国骑兵“约五十骑为一队,相去百步而行,居常以两骑自随,战骑则闲牵之,待敌而后用”(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西夏骑兵“凡正军给长生马、驼各一”(《宋史.夏国传》),蒙古马匹更多,“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亦一代之盛哉”(《元史.志第四十八 兵(三)》)。
                        缺少骑兵的宋军与虏兵作战,往往败多胜少:
                        北宋.宋祁:“西、北二敌所以能抗中国者,惟以多马,而人习骑,此二敌之长也。中国马少,人又不习骑,此中国之短也。每至敌来作过,则朝廷常以所短御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今议者但欲益兵破敌,不知无马且不能为兵也。”(宋祁《景文集》卷二九)
                        宋代抗金名臣李纲:“ 臣契勘军行全藉骑兵,今来宣抚司出师,得马不满千匹,又多羸弱。金人铁骑,动以万数。将来防秋,不知何以御之?”(《李纲全集》卷五二,王瑞明点校)
                        “金人专以铁骑取胜,而中国马政不修,骑兵鲜少,乃以歩军当其驰突,宜乎溃败。”(《李纲全集》卷一七六)
                        “右臣契勘军旅之事,以马为先。近年以来,金人专以铁骑胜中国,而中国以步兵当之,安能取胜?”(《李纲全集》卷七二
                        吕颐浩:“自金人入边,我师遇之,不待接战而辄奔溃不暇成列者,盖平原旷野步人不能抗骑兵故也。”(吕颐浩《忠穆集》卷五)
                        “自金人南牧以来,中原之兵与金人相持,未交锋而辄奔溃者,以平原旷野,金人骑兵众而中国骑兵少故也。”(《历代名臣奏议》卷 二四二《马政》,吕颐浩奏)
                        “金人起燕蓟,历赵魏,绝大河至汴宋,皆平原广野,骑兵驰突,四通八达,步人不能抗,此所以多败也。夫彼之所长在骑兵,我之所恃惟步人,以步人抗骑兵,则平原广野决不能立,惟阻险用奇,可以掩击。”(吕颐浩《忠穆集》卷一)
                        “近年以来,金人入寇,我师遇之不暇成列辄奔溃败走者,以平原广野,我之步人不能抗彼之骑兵故也。”(《历代名臣奏议》卷九十《经国》,吕颐浩奏)
                        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记蒙古骑兵“人二三骑或六七骑”:“其军,即民之年十五以上者,有骑士而无步卒,人二三骑或六七骑;五十骑谓之一紏(队)”,“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来如天坠,去如电逝”,“自迩而远,俄顷千里”。
                        一般情况下,一名骑兵相当于八名步兵,战马和骑兵是历史上游牧渔猎侵略者最依恃的优势,中原王朝因为常常缺少骑兵,在与侵略者作战时常常被动。风水轮流转,马给中原人民带来无穷苦难,马这畜牲完蛋了,中原人民的苦难也就结束了,现在中原人民要捏死马这畜牲,就跟捏死臭虫一样轻松容易。


                        13楼2017-03-22 21:09
                        收起回复
                          通过以上这些资料,一些人以后别再说“男装不好看”,“汉服不方便”,“男生不留长发穿汉服不好看”,你只是没选对样式。


                          14楼2017-03-22 21:25
                          回复
                            就日常生活中汉服与日常西式时装的混搭,说说个人目前一些看法(也许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欢迎反馈意见):
                            虽然以前就有许多同袍日常把汉服与西式时装混搭,最近想也许当今汉服普及宣传时对这种混搭重视不够。考虑到现阶段社会对汉服的接受度、认识度,也许更需要采取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式的普及宣传策略,而混搭就是这样一种策略。混搭能使汉服在现阶段更从容地进入社会,既不会刺激动不动就大惊小怪的他人,又能缓解(在一个不太友好的社会环境里)日常穿汉服的压力,而使穿汉服的举动在现阶段更从容地进入社会,从而使阻力更小一些(当社会对混搭逐渐习惯,对整套汉服也就不会轻易大惊小怪)
                            举个例子,比如日常生活中:对襟背子、背心、半臂+各种西式长裤,宽口裤(跟现代裙裤差不多)+各种西式大衣、半大衣等(又比如天凉时各种御寒服里边可以搭本帖推荐的袴褶、对襟宽口裤,以及女士御寒服里边可以搭齐胸襦裙、齐腰襦裙、袄裙等)。这样也许更能使汉服更从容地进入社会。
                            需要注意,1.混搭后向他人介绍时就不能说“我这一身是汉服”,而要说“我这件XX是汉服”,2.混搭不是改凉,混搭不是臆造现代汉服,因此用于混搭的汉服的形制必须要正,必须符合形制,否则意义就完全变了(另外有些商家做的对襟一眼看上去根本看不出来是汉服,几乎跟西装没什么差别,这样不好,因此版型、面料也宜尽可能保持汉服该有的味道)。3.不搭改凉、汉元素这种容易鱼目混珠以假乱真的东西,既然已经有汉服和西式时装的混搭,改凉、汉元素这些东西更没有存在的需要。(再强调一遍,以普及宣传汉服为目的的混搭,不要搭改凉、汉元素)。
                            普及一件比普及一套容易。普及一件是一件,而不一定非要一下普及一大套,普及一件就是一件的胜利。背子、半臂、背心、宽口裤非常易于混搭,日常生活中应该提倡背子、半臂、背心、宽口裤和西式时装混搭。
                            也许当今是应该大力提倡日常把汉服与西式时装混搭(当然搭配是个学问不能随随便便,丑了不行)。


                            15楼2017-03-22 22:09
                            回复
                              《汉书.元帝纪》:
                                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柔仁好儒。......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毛泽东《读〈封建论〉呈郭老》,写于1973 年8 月5 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
                              就像《汉书.元帝纪》记载和毛泽东所说,上层推崇儒家是出于上层统驭下层的一种权谋,上层如汉宣帝都很清楚儒家废柴,名不副实,推崇它只不过是出于统驭下层的一种权谋。汉宣帝懂这个道理,汉元帝不懂,后世许多人也不懂,结果玩着玩着就把自己玩虚脱了。这是把自己玩虚脱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文化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这个宣传口号很棒,但这里边也有把自己玩虚脱的危险。现代文明昌盛,古代文化(包括世界范围内各种古代文化)有多少拿到现代还能拿出手?偏偏许多人就不懂,把某些君臣父子长幼尊卑不是跪着就是爬的“思想精髓”拿到现代当宝贝,当“文化”,当“博远”,这很危险。千万别把汉服运动变成一个玩着玩着把自己玩虚脱了的例子。


                              16楼2017-03-22 2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