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吧 关注:230,627贴子:796,213
想在此记录一个老师的教育之道,纯属记录,申辉老师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2-22 21:33回复
    作为父母,我们一样有自己的缺点、焦虑和恐惧。如果我们都无法面对自己的问题去自我修复、自我成长,就没有能力和方法去帮助孩子成长。这并不是说,为了教育孩子,父母必须先变成一个完美的、没有缺点和恐惧人。而是说,父母必须诚实的面对自己,能觉知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2-22 21:33
    回复
      当孩子发现,只有在自己生病时,父母才会陪伴、呵护、包容自己,而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是忽视、刻薄或冷漠的,就会形成“生病才会被关爱”的心智模式,给自己主动生病的心理暗示,导致免疫力下降而更易生病。让孩子确信自己随时有被爱、被关注的把握,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对孩子身心健康都是极其有益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2-22 21:34
      回复
        把自己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未实现的目标强加给孩子,是很多父母的误区。小到幼时渴望而没得到的一个玩具,大到人生理想。当孩子对这份压力和束缚提出质疑甚至反抗时,我们又因没得到预期回应而再次受伤。觉知和区分我们和孩子各自的需求,对自己需要治愈和成长的部分负全责,才有能力和智慧去爱孩子。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2-22 21:34
        回复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真笨!什么事都做不好!将来不会有出息!”你信吗?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这些话都是“气话”;但是,多少成年人在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相信了这些话,以致长大后很难摆脱自我否定的状态。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言辞谨慎,在他们还不能独立思考的时候,你的这些话可能影响ta一辈子!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2-22 21:35
          回复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是借助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赋予爱,却不可赋予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可禁锢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你在梦里也无法造访的明天。你可以努力变得越来越像他们,但不要强迫他们变得越来越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卡里尔·纪伯伦《先知》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2-22 21:35
            回复
              不少家长告诉我“其实很多道理我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怎么办呢?” 有个词叫“行动力”,你最好把这三个字写下来贴在墙上。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做的不成功、活的不痛快、过的不幸福,并不是智力不行能力不行,而仅仅是行动力不行。想锻炼身体,可是没行动;想学习技能,可是没行动;想追女孩子,可是没行动。于是他生命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不停的胡思乱想,和懒懒的被动的等待里。然后不断的自我挫败,日复一日的增大了内耗。越不行动压力越大,压力越大就越迈不开步子,到最后干脆放弃自己,怨天尤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想到就去做,有行动力才一切皆有可能!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2-22 21:36
              回复
                父母立足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孩子不是目的,只是结果,是我们做好自己的衍生品。如果是为了他人而学习和改变,就很难避免生出付出感和功利心,而对他人有所期待和要求,也很难坚持。父母的不断学习、思考和践行的动力唯有为己,让自己的今天比昨天更好一点点,才可能快乐而持久。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2-22 21:37
                回复
                  别总急着找见效快的方法。打骂能让孩子因恐惧而变得听话,做好的榜样也能让孩子因信赖你而主动追随和模仿;孩子哭时你可以无视,累了麻木了自然会停下来,你也可用同理心接纳和平复他的情绪……先想清楚你的教育目标,育儿不是驯兽,有些方式方法一时不好用也要坚持,有些马上见效也不能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2-22 21:37
                  回复
                    看别人教育,教育给别人看,是家庭教育的两大误区。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兴趣特长、家庭环境、人生轨迹各不相同,按别人模式去教,和别人去比,远离了生命的从容和优雅,也扼杀了孩子的特长和优势。用别人眼光来证明自己孩子的幸福和成功,是内心的虚荣和自卑。别光顾着看别人,走错了自己的路。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2-22 21:38
                    回复
                      “先做起来,不是你劝导别人的重要途径,而是唯一途径。”这是柳传志先生的话,讲的是创业,其实做父母亦是如此。期待孩子有什么改变,让自己先成为那个改变。这不只是一个榜样的示范,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改变时,就不知道改变需要什么,不知道通过什么方法和路径让孩子拥有某种品质或能力。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2-22 21:38
                      回复
                        我们虽然无法猜出孩子的脑子究竟在想些什么,但可以做到不忽视孩子的感受。要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机会通过哭泣、喊叫、颤抖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想着让他/她安静下来。哭泣、喊叫、颤抖都是表达痛苦、缓解压力和重新获得内在力量的方式。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2-22 21:39
                        回复
                          规矩过早过多会阻碍孩子内心规则的建立。很多父母在孩子两、三岁起就定了很多规矩,其实孩子真正基于内心的有道德的规则系统是需要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不断与外界环境互动,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来建立的。过早过多的规矩,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思考、判断和选择的机会,阻碍了其内心规则和责任感的建立。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2-22 21:39
                          回复
                            站在手段的桥梁上,而忘记了彼岸,是父母育儿育己中的一大误区。如果时刻能记住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是让孩子成为独立的、幸福的人,有能力接管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负责,就不会用打骂、利诱的方式去要求孩子迎合我们的期待,也不会把成绩和外在表现置于孩子身心健康和内在需求之上。养育之道,勿忘初心。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2-22 21:40
                            回复
                              家庭教育方程式:教育的成果=用心程度×方式方法×理念和思维方式。是否用心,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理念和思维方式才是根本,那是人自身心灵的能量与态度。前两者是从0分到100分,后者则从-100分到+100分。方向如果都搞错了,越用心,方法越有效,离教育的目标越远。先考虑去做对的事,再考虑把事做对。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7-02-23 13: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