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博园吧 关注:3,453贴子:8,754

回复:五千年的灵魂是什么我来回答你:就是华夏衣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三章 胡人變遷史1.漢文明對異族之貢獻

从古代至今,今天所称的整个亚洲地区的能够连续的文明即中华汉文明。而北方大漠草原带,则族群众多,源出不一,“你方唱罢,我登场”象走马灯一般不停的轮换。这些族群也基本没有继承关系。北方游牧民族进入文明世界,还是近代的事情。这些族群中,也只有蒙古人和通古斯人通过入侵,成功进入中国核心地带。中华汉文明的历史,即是警惕与反抗北方异族入侵的历史。
北方游牧民族进入文明世界,还是近代的事情。从远古一直到近古,大部分北方游牧民族皆无文字,凡涉及彼之历史,皆由漢人以漢語文記載。世界各國凡研究這些歷史的學者,無不參照漢文的記載。此即漢文明對四海之內諸民族之貢獻。2. 葷粥傳在三皇五帝時代有葷粥,《史紀》黃帝本紀有言,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葷粥”即是首個出現于華夏視野之胡人,时常侵扰汉土,后被黃帝驅除到北方。此後葷粥消失。
3. 獫狁傳
最早關於獫狁之記載現于《詩經》。如诗经•小雅——《六月》
原文: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騤騤,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四牡修广,其大有顒,薄伐玁狁,以奏肤公。
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织文鸟章,白旆中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戎也既安,如輊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此篇說的正是周宣王北伐。周懿王時(前899年),王室衰微,北方胡人交相入侵,欺辱中國,到周厲王時情況變得更加嚴重(玁狁孔炽),且侵入鎬、方(中國的兩處地名)之地。及至宣王北伐,方扭轉被胡人肆虐中國之狀況,宣王所為是西周時代的中興第一舉也,于漢人有功也。這里提到的胡人(史稱泛指戎狄)為獫狁,其地越過今日山西與周境焦獲相接。因按司馬之法,春冬不出征,于是宣王選定六月(前827年),檢閱軍隊,御駕親征(王于出征),并由文武全能之賢臣尹吉甫輔佐天子征伐獫狁。漢軍車馬整壯,一乘配四匹同色馬(比物四骊),十乘共四十匹同色馬,每乘配甲士三人,甲士共三十人,步卒七百二十人。元戎即前鋒也,車縵輪(車輪相接),馬被甲。衡轭之上皆有,名曰蹈軍之車。


戰爭結果,獫狁戰敗,被驅除出太原(薄伐玁狁,至于大原)。對獫狁來者禦之,去者不追,此漢家制蠻夷之常道也。尹吉甫戰功卓著,受宣王高度讚賞(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文武之意,是以文附眾,以武殺敵,是以所向披靡。
在王師班師回鎬之后,尹吉甫以燕飲之禮招待諸友,其中受邀請者有以孝聞名天下的張仲。
軍賞不超過一月,是以多多賞賜(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此章節為詩人專門讚美此事所作,此慶功宴也。
此后獫狁消失。
4、犬戎傳
周穆王时,犬戎之族居于西北,屬荒服,指定之贡品为白狼與白鹿,仅一生一次贡纳。自犬戎原酋長大畢、伯士两酋长死後,犬戎新任酋長仍循旧例进貢。周穆王于是以不享的罪名征伐,得到四白狼四白鹿返回。从此荒服者再没有来朝贡。
幽王時(前781年),因寵幸襃姒的原因,與申侯鬧得很不愉快。
申侯大怒之下,失去理智引來犬戎,在麗山的下面殺害了幽王。
犬戎在申侯的幫助下佔領了原西周的土地,居住在涇水與渭水之間的地方,頻繁搶掠、侵暴中國。
后来由始皇帝之遠祖秦襄公出手救周,保護周平王避難于酆鎬,并將都城東遷至雒邑。
秦襄公因為有功于王,從此封為諸侯。齊桓公北伐山戎后 ,山戎遁逃。又過了二十多年,犬戎又攻雒邑都城。襄王緊急避難于鄭國的氾邑城,此地因襄王常住,因而被叫作襄城。即今天湖北襄陽。
后虽有零星骚扰,后消失于历史。
5、山戎傳
山戎,居于燕北。齊恒公二十五年(前706年),山戎侵犯諸夏邊境,大举入侵周境。齐国向郑庄公求援,郑庄公派出太子忽、高渠弥来齐国助战,斩敌首领,大破戎兵。
成公元年(前663年),梁伯、芮伯来朝见。在這一年山戎再次來犯,侵入燕國。燕國向齐桓公求救,在管仲的说服下,桓公行尊王攘夷之策。開始征伐山戎,越過燕國討伐山戎并大破山戎,解了燕国之危,助其扩地八百里。
军队抵達舊時殷代諸侯國之孤竹城而還。
此后山戎消失。
(此章是唯一未完成篇,此部分将会写到通古斯人为止)


IP属地:安徽66楼2017-08-15 15:25
回复
    第四章 漢人服裝觀
    1.正史中关于服妖的记载
    漢服與胡服之界限在禮制之不同。

    “洪範五行傳曰:「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則下不敬。陰氣勝,故厥咎狂,厥罰常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時則有龜孽,有雞禍,有下體生上體之痾,有青眚青祥。惟金沴木。」(摘自《漢書》五行志中貌羞一节)
    “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漢書》五行志中的讲的服妖之事。
    “左氏傳愍公二年,晉獻公使太子申生帥師(领军之意), 公衣之偏衣(衣服两边颜色不同,一半象公服),佩之金玦。今命以時卒,閟其事也(现以秋末为由,催促其出征);衣以尨服(穿杂色衣),遠其躬也;佩以金玦,棄其衷也。服以遠之,時以閟之,尨涼冬殺,金寒玦離,胡可恃也!(涼指薄。尨色属杂色,因而不純,故曰薄也。冬主殺氣,金行在西,是謂之寒。玦形半缺,故云離。)梁餘子養曰:「帥師者,受命于廟,受脤於社,有常服矣。(梁餘子養,晉大夫也,時為下軍御。軍之常服則是韋弁) 弗獲而尨,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尨奇無常,金玦不復,君有心矣。(奇,奇怪非常意。復,反也。金玦,猶决去也)後四年,申生以讒自殺。近服妖也”。
    这段讲了,晋太子申生不穿汉人军服韋弁,反穿杂色之衣,杂色因为颜色不纯正,因而为薄。又佩戴金属制成的玦,在冬天向西行,晉大夫梁餘子養认为不吉,此事四年之后,申生果然因讒言而自殺。
    《後漢書》中记载的服妖之事:
    “更始諸將軍過雒陽者數十輩,皆幘而衣婦人衣繡拥镼。時智者見之,以為服之不中,身之災也,乃奔入邊郡避之。是服妖也。其後更始遂為赤眉所殺”。
    此段言漢更始領軍過雒陽時,軍人戴幘巾,穿漢婦女所穿的一種叫“繡镼”的衣服,此衣在兩只衣袖肘部有繡花邊,遠看像是兩衣袖上縫了小裙子的袍服。實際是男著女裝,被見者判斷不祥,認為是服妖。其后更始被赤眉軍所殺。

    “靈帝好①胡服、②胡帳、③胡牀、④胡坐、⑤胡飯、⑥胡空侯、⑦胡笛、⑧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此服妖也。其後董卓多擁胡兵,填塞街衢,虜掠宮掖,發掘園陵”。

    “靈帝數遊戲於西園中,令後宮采女為客舍主人,身為商賈服。行至舍,采女下酒食,因共飲食以為戲樂。此服妖也。
    以上两段講因为靈帝個人對胡俗之喜好,使得上流社會無不爭相仿效。又在宮里花園中遊戲,扮身商賈,讓宮女扮店家,顛倒角色,相互戲樂。靈帝本帝王之軀,做为汉人之头人,天下之楷模,貴為天子却好胡俗。不顧禮儀,屬服妖之象。在這之後,董卓養胡兵,于是天下大亂”。
    “獻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為長躬而下甚短,女子好為長裙而上甚短。時益州從事莫嗣以為服妖,是陽無下而陰無上也,天下未欲平也。後還,遂大亂”。
    獻帝在位時期,當時漢家男子流行穿長衣短褲,有違傳統的上著短衣下著裳之習俗,整體形象是上長下短。漢家女子則流行穿高腰襦裙,有違漢家女穿中低腰襦裙之習俗,整體形象是上短下長。從相術上講,是陽無下而陰無上,其後果天下大亂。

    新唐書載,唐玄宗天寶初年,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初有線鞋(下圖),
    侍兒則著履,奴婢服襴衫,士女衣胡服(下人穿漢服,主子卻穿胡服,主客顛倒),簪步搖釵(髪釵有吊飾,行路時前後搖晃),衿袖窄小(胡袖也稱箭袖),其後安祿山反,當時以為服妖之應。

    安祿山造反之後燕雲之地(今河北、北京至遼東一帶)皆為胡人所擁有,漢人失土近630餘年,直到大明徐達將軍驅除胡虜,方令故土回歸。
    從以上寫于正史中的記載,可知服妖一詞专指漢人胡亂穿衣,這種現象預示漢人將有失去主權之徵兆。
    衣冠与礼仪是漢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象征,也是主权的标志。写在正史里的“服妖”一词,表明了漢家先祖对衣冠的态度。
    凡是不慎重对待自己的民族服装,随意乱穿衣服,皆是不祥之兆。此说非常在理也。从永历帝被执受害以来,漢民族失去头人也失掉衣冠。漢人穿胡服猴帽及洋人军服演变过来的常服到今天,也實在可悲也。
    2.歷代漢人对服装的态度
    自三代起,歷代帝王皆對服裝慎重其事,因此而將胡亂穿衣之現象視作“服妖”不吉之兆列入正史中。
    但漢統時期,當國泰民安之時,少數帝王因個人喜好,不顧體統及影響,因個人愛好引領了胡服時尚,而引發夏夷顛倒,導致國變。
    胡服者,將反初服也。
    總得來講,漢人對衣冠之態度皆較嚴謹。


    IP属地:安徽67楼2017-08-15 15:30
    回复
      第五章 胡服源流考
      1.胡服定义
      胡服,即北方游牧及渔猎民族所著服飾,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系列服飾之總稱。
      因胡人傳統無延續性,故胡服對於中國歷史而言,屬于歷史服與时代服之範疇。 2.名稱由來 胡字本意,原指下颌下的坠肉。胡人则是三代时期漢人专指戎狄等北方草原民族。 而他們所著服裝則被稱為胡服。自赵武灵王引進胡服騎射后,因這一著名的歷史事件,胡服一詞進入漢人之視野。 3.特点与评价 胡服特征: 早期是窄袖左袵、贴身短衣、立領(无领)及盤扣、革帶皮靴以及衣裤式特點之服。後期則左袵消失,至元代始虽然有些胡服表面与汉服类似,但不符合礼制也属胡服。 胡服皆为骑马方便所設計。 4.右衽與左衽 右衽與左衽體現華夷之別,是文明與野蠻的分際 漢服是右衽在前,在穿衣時將衣右襟系向左內側,再將左襟系向右外側。 漢人傳統認為,汉服右衽,胡服左衽,右衽為华夏,左衽是蛮夷。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矣」,孔子在論語中表揚了春秋时代的贤相管仲,管仲采尊王攘夷之策,滅亡了屢屢侵犯諸夏的山戎。其族特徵即被髪左衽。 另外,在漢人的習俗里,左衽是死人的装束,將下葬之人服之。 胡俗與漢俗之不同在,胡人騎射之法,右臂膀控弦拉弓時,弓弦置于右胁之下,左衽将右衣衽盖于衣服内侧,不会勾住弓弦,右衽則較容易钩住衣衽。 漢人著右衽漢服,解决勾住弓弦之法是“袒左”,脫掉左側的衣袖,右侧的衣衽自然就不礙事了。 《仪礼·乡射礼》“司射适堂西,袒决遂”,袒,即露出也。漢人在舉行乡射礼时,袒露上衣之左袖,用左袖插入右前襟,然后再露出裼衣;或袒全部身上衣服之左袖,露出左臂。 唐贾公彦疏:“凡事无问吉凶,皆袒左,是以《士丧》主人左袒,此及《大射》亦皆袒左,不以凶吉相反,惟有受刑袒右。” 漢人凡在射禮場合皆左袒,惟有在受刑時右袒。 然而,服装本身有保暖和防止身体受伤的作用,袒露身体的一侧实在不适合保暖和防御,仅仅从射箭的角度来看,右衽的确不如左衽方便。
      5.胡服騎射事件之評價
      5.1 事件经过:
      周郝王十七年 趙武靈王念北邊於燕,東邊於胡,西邊于林胡、樓煩與趙為鄰,而秦之一河之隔。居四戰之地。恐日就微弱,乃身自胡服。革帶皮靴。使民盡效胡俗,窄袖左袵,以便射擊。
      5.2 胡服的用处:
      据《史记•赵世家》,是赵武灵王首先用来做军服的。山西长治分水岭所出铜武士像,上身穿矩领直襟上衣,下身着长裤,腰系绦带,佩剑,正是采用胡服的赵国战士的形象。

      5.3 赵武灵王之本意:
      (史记•赵世家)。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是为了汉家军能够对抗游牧民族擅长骑马之胡军而推行,其用意是基于军事角度来维护赵国之安危,并取得胡地中山之控制权。赵武灵王说:“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
      5.4 衣冠上的汉俗与胡俗之区别
      衣装上,汉人宽袍广袖。胡人紧衣窄袖。腰带上,汉人穿深衣或衣裳时,所用的大多以纺织物为之。胡人的腰带通常用皮革制成,皮带上打有小孔,带头部分装一金属环扣, 并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环扣,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较方便,牢固。冠帽上,汉人形制丰富,胡人则简单。
      北地严寒,胡人冠帽上常有貂尾, 冠帽造型如簸箕,赵国对此做了更改,如将貂尾改为冠上的一种饰物,插在冠的两侧,并加以金珰附蝉。
      赵武灵王传位给儿子赵惠文王,就以儿子之名命名此冠,时称"赵惠文冠"。这种冠饰的形象,在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铜镜上有所反映。 5.5 赵武灵王之决策过程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在决定前曾与先王贵臣肥义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
      肥义怂恿武灵王说:" 「臣聞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務以論德而約功也。愚者闇成事,智者未形,則王何疑焉。」。
      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也即赵武灵王曾忧虑过,先王贵臣肥义的坚定支持终使赵武灵王下定决心。
      4.6 说服反对的声音
      公子成曰:「臣固聞王之胡服也。臣不佞,寢疾,未能趨走以滋進也。王命之,臣敢對,因竭其愚忠。曰: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離中國,故臣願王圖之也。」
      公子成最终被赵武灵王说服。
      5.6 胡服在赵国的执行情况
      主要用于戎服。
      4.7 胡服騎射之功效
      北破林胡、樓煩,灭中山、占雁门,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向北扩展了上千里疆土,使赵国一跃而成为强盛之国。
      4.8 赵国之结局
      胡廣說曰:「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趙國最終之被秦國所滅,其胡制王冠被秦王當成戰利品賞賜給近臣。
      4.9 后世對胡服令之評價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的《宋書》中列傳第五十九有提及:
      “史臣曰:甚矣哉,宋氏之家難也。自赫胥以降,立號皇王,統天南面,未聞斯禍。唯荊、莒二國,棄夏即戎,武靈胡服,亦背華典。戕賊之釁,事起肌膚,而因心之重,獨止此代。難興天屬,穢流牀笫,愛敬之道,頓滅一時,生民得無左衽,亦為幸矣”。
      書中認為是武靈王之胡服令是“背華典”之舉。
      4.10 對趙武靈王之胡服令對后世影響之分析
      胡服进入华夏即始于赵武灵王之胡服骑射 此即胡服入汉之起源。從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布胡服令,到公元前222年秦軍滅代王嘉止,胡服騎射这种“优势”僅多維持趙國之國祚85年就被秦国所灭。 往昔所占胡地盡歸秦國所有,秦王將趙王冠賜近臣,也顯示出秦為對於胡服令之不屑。赵武灵王之胡服騎射僅能對抗遊牧民族,卻未能在諸夏中領先,未能處理好戰術與戰略之關係是其致命錯誤。
      我等認為,強大自己最好的辦法,是合族。所謂“合族”,即是炎黃子孫團結在一起,共同努力為生存打拼之意。
      “趙氏之系,與秦同祖。周穆平徐,乃封造父。帶始事晉,夙初有土。岸賈矯誅,韓厥立武。寶符臨代,卒居伯魯。簡夢翟犬,靈歌處女。胡服雖強,建立非所。頗、牧不用,王遷囚虜”(索隱述贊)。
      秦趙共祖,皆嬴姓,与秦同出蜚廉之后。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御,有功,封于赵城。
      也即同為炎黃之子孫,在各過各的日子時竟忘本份,不能守望相助,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面對外患時,皆獨立解決自己問題,難免病急亂投醫。此是最大教訓也。
      其次,赵武灵王首開胡服變制先例,也即是坏了规矩, 胡服令對後世影響巨大,不尊祖制,令後世頻頻有仿效者。直到今天仍被新八旗所津津乐道,即知之作法之遺患.戎服即军服,但军服非常服也非正装,即不影响主流,也不会被当作主流。觀今日中國之制度仍有赵武灵王之遺風。
      第三,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樓煩,三胡(林胡,樓煩, 東胡)去掉两胡,于华夏民族有功也。但客观上来讲,胡服令并未取得長遠之效。其胡服令猶如今天買飛機與造飛機之爭,胡服令引入胡俗,是選擇走捷徑,非為創新。
      對於騎兵戰術的依賴,拋棄了漢人領先世界的戰車技術。騎兵是單兵協同作戰方式,戰車則是集團協同作戰模式。三代時期之戰車,即一次世界大戰方出現之現代戰車之鼻祖。
      漢人發明的強弩遠程射擊技術則專門用于對付騎兵,趙國即滅亡于秦之強弩。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獲得眼前利(總共85年)卻為後世埋下隱患(為異族征服中原提供了樣板),輸掉的卻是漢人長遠的戰略利益。
      一個是引進的騎兵戰術,一個是漢人原創的強弩與戰車,其高下立判。
      第四,若追求軍服的便利性,也完全可以在漢服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完全不必拿異族的胡服代替漢人之衣冠。第五,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與滿清時搞剃髪易服皆然不同,前者是自愿行為,後者則是強迫但前者成为后者为罪行开脱的借口,和向汉人推广融合论的幌子,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漢人不接受新老八旗以胡服騎射作為先例,說服漢人接受滿清時剃髪易服之劣行。第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與民國公民穿中山裝,以及共和國居民穿西裝性質相類,皆以異族服飾為尚也。前後不同之處在主觀不同,前者是拿胡服當工具,目的是戰勝胡人。後者是以洋人為師,欲世世代代讓漢人當洋人之小學生也。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漢人放棄在自己文明基礎上搞創新之失敗的先例。
      六國畢,四海一之后,始皇帝未能成功解決新皇繼位問題,致使三代時期最后一個貴族王朝滅亡。強弩與戰車也消失于歷史當中,此是漢人于宋代與明代相繼亡國,以及其它時期受異族欺凌的原因之一也,因漢人沒有了打敗遊牧民族騎兵之利器。
      強弩之射程八百米,異族之騎兵在很遠處即可被消滅。戰車的攻守兼備,則可應付各種不同類型的戰爭(若應付不同地形作戰,只需改良便可)。
      解決問題之關鍵在基於原有文明基礎之上的改良,絕不在輕率别造。

      民族生存應著眼于戰略,雖在個別戰術層面與異族略有差距對全盤性则未有妨礙。今世之人鮮有總結趙武靈王胡服令對后世不利之影響,往往把趙武靈王胡服令打扮為開風氣之先,改革創新之標杆,是以誤導太甚。


      IP属地:安徽68楼2017-08-15 15:32
      回复
        6.0 周代時出現之胡服
        基本式样圖

        6.1 周代胡服
        周代胡人,謂獫狁,謂山戎,謂甌越。
        詩經曰:『薄伐獫狁,至于太原』。
        據史記《趙世家》載“夫翦髮文身,錯臂左衽 甌越之民也”。即周代生活今兩廣閩浙之地之異族。
        春秋紀齊桓南伐楚,北伐山戎,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是故棄桓之過而錄其功,以為伯首。
        獫狁、山戎在北,甌越在南。前者被髮,后者翦髮,皆左衽也。
        周代末期,除趙國搞胡服騎射,及後期秦國軍人引胡袴為戎服外,其余諸夏各國皆未有著胡服之習。
        周代,胡人时常侵略汉地,在各诸夏的围攻之下(特别是秦赵齐三国),赵去西部之林林胡与楼烦 ,秦破北胡,齐灭山戎,已经将其极大削弱。
        6.2周代胡服對漢服之影響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裤传人中国,历代皆以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带,或三者全用。

        7.0 秦漢時之胡服
        7.1 秦漢之胡人與胡服
        秦汉之际,西域之图

        秦漢之際,西北為胡、貉、月氏、匈奴諸衣旃裘引弓之民。也即是穿着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

        秦漢時犯漢之主力,匈奴人裝束。其特點基本是上穿窄袖旃裘、下著褲及靴。

        7.2 秦漢時之胡服對漢服之影響
        从出土的秦兵马俑来看,老秦人军人装束的胫巾与褲是受胡服影响。

        “及漢興,冒頓始彊,破東胡,禽月氏,并其土地,地廣兵彊,為中國害……孝文皇帝厚以貨賂,與結和親,猶侵暴無已。”
        東胡和月氏,皆为匈奴冒頓所灭。
        漢時之地圖

        三国时有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魏志「桓」皆作「丸」。
        烏桓为曹操所灭。
        烏桓着装为左衽窄袖之服。


        IP属地:安徽69楼2017-08-15 15:35
        回复
          8.0魏晋時之胡人胡俗
          8.1 魏晋之胡人與胡服
          (1)北胡
          魏晋南北朝之世,南朝系汉族,将胡服用为戎服,漢人于民间鲜有着胡服者。
          梦溪笔谈中講“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蹀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蹀躞、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正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南北朝時代、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其后继者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政権治下、習俗胡化。
          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唯婚姻先髡頭,以季春月大會於饒樂水上,飲讌畢,然後配合。
          北朝在鲜卑统治之下,胡服即为常服。鲜卑族男子多穿圆领或交领的褊衣,着长裤、长靴,腰系装带扣的革带,头戴后垂披幅的鲜卑帽。

          各民族长期杂处之后,这种装束也影响到了漢族平民装束。北魏的某些鲜卑统治者基于政治考量,如北魏孝文帝在位,有禁止鲜卑胡服,提倡汉化,汉人的祭服、朝服中也出现于胡廷。
          這種漢化是鲜卑统治者意識到胡服之簡便,也只能做常服與軍裝,其本身欠缺禮制之莊重感,對漢人祭服、朝服之引進是對其本身服制缺陷之彌補(今日之西裝缺陷也類似)。

          穿汉服的鲜卑君主--北周武帝
          晉武帝時,用胡人守邊,大量降服之匈奴人內附中原與漢人雜居,“西北诸郡,皆为戎居”,關中百萬人口中,“胡人居半”。惠帝元康元年,山阴令江统作《徙戎论》谓,若不立刻徙胡,晋室岌岌可危。亦不为惠帝接纳。晉初八王之亂,到胡人搞事之永嘉之乱,長達十六年,胡人禍亂中華,中原十室九空,紛紛南遷避禍,中原漢人之人口銳減,胡人則裂土在中華內部建立一群小國家。
          (2)東胡
          東胡有高茍麗、百濟、新羅及倭國。前三個處于韓半島及中國東北,后一個在一衣帶水之島嶼。

          此圖為南梁時東胡各族朝貢之圖,韓半島三族上衣皆交領左衽,下著褲與靴。孔子當年所說:“微管仲,吾將被髪左衽矣”所指山戎也即是這副形象。
          8.2 魏晋时胡服对漢服之影响
          (1) 個别南朝皇帝好胡服,据《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记载:“﹝齐显祖﹞或身自歌舞,尽日通宵,或散发胡服,杂衣锦彩。”(2) 袴与褲的关系

          有些史料将二者混同,如褲褶也写成袴褶,实则不同。

          关于袴,晋朝崔豹《古今注》云:“袴,盖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为之,名曰褶。敬王以缯为之,名曰袴,但不缝口而已,庶人衣服也。
          若依此記載,則袴屬中國之服。
          褲传入中国应该是在赵武灵王时期,早期只是做为戎服,在魏晋时代进入民服领域,至隋代成为官服朝服,一直维持到唐朝中期由朝廷下令禁止做为朝服为止。民间基本上已经接受。
          袴与裤的区别是,前者肥大,后者紧包。剪裁上前者露胫(大腿),后者不露胫。袴露胫剪裁的目的是为了节省腰部多余之布料,另外通風換氣良好,也可使身體動作通暢無礙。
          在功能上,袴有四条系带,裳也同样有四条系带,漢人穿袴服裳無論從搭配、系紐,還是通氣及身體的自如性皆能完美結合。
          裤因为是裹身剪裁,布料较省,因而不需要露胫。褲穿法則較獨立,在功能上未考慮與裳之配合,可見是按胡人照顧騎馬方便的遊牧習俗來設計的。或說裤是因騎馬而產生。
          中國周邊異族區域不出產布料,加工工具也出自中國。在蒙古高原上,無論從歷史記載還是考古發現,皆未有紡織工廠,也沒有原料產地。布匹加工、絲綢所需要的桑林(用于養蠶)皆來自中國,只會放牧和殺伐的胡人并不掌握相關生產工藝。由此推斷,裤應是袴出口之後,由異族改窄之后又回流到中国之產物。
          胡人地區能夠出產的只有以動物毛皮加工的布革制品,如毛氊、皮衣、皮帽、革帶及靴等。其餘凡日用品、衣物及糧食皆來自中國。此即歷史真相也。
          日本的袴来自中国,推古天皇13年闰7月己末朔,皇太子(圣德太子),諸王各臣命令服袴褶。推古天皇16年秋天8月辛丑朔癸卯唐客人进入京都,帶來漢服。
          圆领进入漢服形制,是魏晋时胡服对汉服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最早是北魏將圓領袍作為百官常服,也即唐裝(衫)。
          (下接胡服源流考連載之八)分享:


          IP属地:安徽70楼2017-08-15 15:36
          回复
            10.0 五代十國時之胡人胡俗
            10.1五代十國時之胡服
            五代十國時北部基本為從漢時陸續內遷的匈奴,被漢人打敗后安置到中原的各個部族。服飾皆窄袖、圓領之屬,毫無禮儀概念,只求一時方便,是其特點。

            10.2五代十國時之胡人對漢人之影響
            隋朝兩帝王皆有為之君,文帝開科學解決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之弊,煬帝東征高麗,西擊維回,將中原之胡人盡遷至邊塞,修大運河造福世人,所為為漢人殫精竭慮,應給予高度評價。史上遭异族嫉恨,英名被污者,煬帝与明洪武帝是也。
            唐朝李家趁煬帝東征高麗起事,雖也出一二英主,但并未吸取晉武帝時任用胡人,內遷胡人致永嘉之亂之教訓,反而親異族而用胡俗,喜鶯歌燕舞,好風花雪月,每日與異族高唱“好日子”。至玄宗天寶年間,鐵勒人發動的安史之亂與晉惠帝時匈奴人發動的永嘉之亂何其相似乃爾,物必自腐而后蟲生。
            任用胡人,則我中華無人乎?歷代統治者何其愚鈍若此,為一二政治姿態而犧牲漢人之福祉。隋時二帝全部精力用于消除司馬氏之遺患,剛剛糾正則被唐朝李氏所顛覆。
            由於唐朝李家之民族政策,向來交好異族,民間無不以胡服胡風為尚,忘記中華久矣。
            唐朝只有一個唐太宗,其有為有守,自認“天可汗”,也只終其一朝也。而子孫不肖,不知禍起蕭牆也。
            觀魏晉南北朝與五代十國,是皇漢之殤,胡人能夠犯上作亂,為害中華,與個別漢家帝王頭腦昏聵,忘記“非為族類,其心必異”之祖訓有莫大關係也。
            唐朝李氏之遺患至明代徐達進軍北方才得已糾正,彼時已經遺害中華近八百年。
            晉武帝、惠帝,唐朝太宗、玄宗之作法相類, 尚胡风、任用胡官、優待異族、洗腦漢人,內遷胡人與漢人爭利,此前車之鑒也。
            11.0 宋朝時之胡人胡俗
            11.1 宋朝時之胡服
            宋時北部先有契丹之遼國,后有女真之金國,西部則是西夏與回鶻。
            (1) 遼國契丹人之胡服
            《遼史 國服》載,田獵服:皇帝幅巾,擐甲戎裝,以貂鼠或鵝項、鴨頭為扞腰。蕃漢諸司使以上並戎裝,衣皆左衽,黑綠色。
            契丹自王以下,仍戎裝左衽、禿髮垂辮。

            (2)金國女真人之胡服
            黑水靺鞨附屬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號熟女直 ;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號生女真 。生 女真地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
            也即女真以是否隸屬契丹分生熟,歸屬者為熟,不歸屬者為生。與此無關的后來者通古斯人追封自己民族為“野人女真”,此是后話。
            元至正刊本的《金史》之輿服制中的衣服通制有载:金國“婦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編繡全枝花,周身六辟積。上衣謂之團衫,用黑紫或皂及紺,直領,左衽,掖縫,兩傍復為雙辟積,前拂地,後曳地尺餘。帶色用紅黃,前雙垂至下齊。年老者以皂紗籠髻如巾狀,散綴玉鈿於上,謂之玉逍遙。此皆遼服也,金亦襲之。許嫁之女則服綽子,製如婦人服,以紅或銀褐明金為之,對襟彩領,前齊拂地,後曳五寸餘”。
            男则多戴暖帽、窄袖戎服,梳辫发。

            (3)女真人与通古斯人之区别
            两个民族祖先不同,源出不同,女真人源出蒙古高原,通古斯人源出西伯利亚通古斯流域。
            两个民族性质之同与不同,女真人是游牧民族,通古斯人是渔猎民族。前者依靠放牧为生,后者通过谋害动物生命为生。相同点都要依靠对汉人抢掠维持其族之发展。
            两个民族姓氏不同,女真人姓完颜, 大部姓氏颇象汉人。通古斯人之姓氏类似外语,长长一大串。
            两个民族语言不同,文字也不同。女真人文字类似汉字,通古斯人使用蒙古蝌蚪文。
            两个民族习俗不同,女真人较汉化,通古斯人则保留渔猎民族习俗。
            两个民族服飾不同,前額禿髮相同,但女真人多辫,满人单辫。女真人交領左衽、著六裥襜裙。通古斯满人著有馬蹄袖之長袍馬褂、對襟盤扣,廠字衣襟。
            女真人最后的结局是大部分在与漢人的戰爭當中消耗掉,其國主力則被蒙古人所滅,殘餘人口則被高麗所滅。
            一個曾經在東北建國的民族就此消失,其民族名稱隨後被之後出現的通古斯人冒名頂替,直到通古斯人通過薩爾滸之戰贏得對漢人的戰爭之後,通過頒金節正式宣佈放棄對女真人的冒名頂替,改為滿洲族為止。
            女真人与通古斯人是完全的不同的兩個民族。
            (4)西夏党项人之胡服
            西夏國自號大夏,因國在漢人之西,而稱其為“西夏”,由党项人所建。黨項人屬羌人一支,據《隋书》黨項列傳中記載:
            “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其種有宕昌、白狼,皆自稱獼猴種。東接臨洮、西平,西拒葉護,南北數千里,處山谷間。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織氂牛尾及羊古羊歷毛以為屋。服裘褐,披氊以為上飾。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有戰陣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牧養氂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穡。其俗淫穢蒸報,於諸夷中最為甚。無文字,但候草木以記歲時。三年一聚會,殺牛羊以祭天。人年八十以上死者,以為令終,親戚不哭。少而死者,則云大枉,共悲哭之。有琵琶、橫吹,擊缶為節”。
            《小雅》曰:上淫曰蒸,下淫曰报,淫穢蒸報之意指無長幼禁忌,下流淫穢,與長輩或晚輩亂來。

            “西夏小邦,崇尚舊俗”。其服饰,男毡帽,禿髮,耳垂重環,女编发,以布缠头,冬夏皆衣毪。
            頭缠头帕、或戴毡帽、皮裘帽。冠類有巾、幘、幞头。有毛、麻、棉布衫、袍,长裤,无袖羊皮褂、毪褂子,单、夹坎肩、麻、毛织腰带、绑腿、绣花腰带,布鞋,麻草鞋,皮“裹肚”,绣花“裹肚”,吊刀,火镰等。
            西夏文明程度不如宋,但兩者皆為更加落後且野蠻的蒙古人所滅,可見文明與霸道并不相等。對自己人用王道,對異族用霸道才是謀生正道。
            11.2 宋朝時對胡人胡俗之態度與影響
            宋朝吸取唐朝親胡人尚胡俗,致胡人坐大為亂中華之教訓,開始嚴禁胡服。
            据《宋史•舆服志》等书记载,在两宋时期,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间效仿胡俗,穿著胡衣。
            如仁宗時慶曆七年,詔敢為契丹服若①氈笠、②釣墪之類者(下圖),以違御筆論。釣墪,屬北部契丹人之叫法,宋代漢人稱之為韈袴,今天漢人或叫吊袜,婦人之服也。宋徽宗政和七年又重申了此規定。

            氈笠,就是一種氈帽,以動物皮毛制成。穿這種服飾的漢人,在民間已成為一種現象。對於民間亂穿衣服,以皇上下詔禁止,並以“違御筆論”,即把此種行為認定是違抗君命。
            “仁宗時慶曆八年,詔禁士庶傚契丹服及乘騎鞍轡、婦人衣銅綠兔褐之類。”
            衣銅綠,即是穿綠色的衣服,用褐色兔毛做成的短衣,這是契丹習俗。
            徽宗大观四年,诏 “京城内近日有衣装杂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毡笠子、著战袍、系番束带之类,开封府宜严行禁止”。這是禁止平民穿異族戎服。
            《朱子語類》禮記/杂类中记载:…又曰:「後世禮服固未能猝復先王之舊、且得華夷稍有辨別、猶得。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中國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後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問:「今公服起於何時?」曰:「隋煬帝游幸、令臣皆以戎服從、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以下服綠。只從此起、遂為不易之制。」…
            朱熹所说的“上领”即是在漢服脖頸之處再接衣領,皆非漢服原有樣式。
            關於圓領,朱熹認為不符合禮制。《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八 雜類中有提到:
            先生見正甫所衣之衫只用白練圓領,領用皂.問:「此衣甚制度?」曰:「是唐衫.」先生不復說,後遂易之.過”.可見朱熹見學生穿圓領袍很不開心,學生見狀就再也沒穿過。
            在宋代圓領袍為書生所穿,或稱為學生服較妥。有《宋史》輿服志中士庶人服章節如此記載:“若國子生,常服之。襴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腰間有辟積。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
            朱熹是最早對漢人服飾下準確定義之人,即漢服要“符合禮制,辨得華夷”。
            基本在宋代對服制較為認真嚴謹,今天之漢服運動應學習宋代漢人對待服制之態度,在漢服未興之時,儘量少吹捧花哨之非主流。


            IP属地:安徽73楼2017-08-15 15:42
            回复
              14.0满清胡服
              14.1 满清对服制之态度
              满清非中国①,是汉人亡国期。满清国是由源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之通古斯河流域的通古斯人,通过对中国的入侵所建立之国。
              早在清朝成立之前,通古斯人即对服制表现得非常谨慎。他们认为金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女真人从了汉俗之缘故。例如:崇祯九年十一月癸丑,清太宗说:“朕读史,知金世宗真贤君也……恐子孙效法汉人,谕以无忘祖法,练习骑射。后世一不遵守,以迄于亡。我国娴骑射,以战则克,以攻则取。往者巴克什达海等,屡劝朕易满洲衣服以从汉制。朕惟宽衣博袭,以废骑射,当朕之身,岂有变更。恐后世子孙忘之,废骑射而效汉人,滋足虑焉。尔等谨识之。” 《清史稿》
              崇祯十年四月丁酉,又说:“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有识之士之业遂衰。夫弓矢我长技,今不亲骑射……则武备废弛……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法。”《清史稿》
              雍正五年时说:“满洲以骑射为根本,不可以专习鸟枪而废骑射。”
              乾隆十四年(1749)时说:“我朝满洲先正遗风,自当永远遵循,守而勿替……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嫺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勿得稍有怠惰。”
              (同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闪电是一种电现象”的科学假说)
              乾隆十八年(1753)时又说:“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清朝通典》
              (同年,俄罗斯科学奠基人罗蒙诺索夫和著名的俄国物理学家李赫曼进行了著名的闪电实验,证实了“闪电就是电”)
              通过以上酋长的重要讲话来看,彼对史上胡人亡国经验惺惺相惜般地做了总结,所做结论是胡人亡国原因在于从了汉俗,对保持自己的传统显示出高度重视之态度。
              因此为避免亡国命运,酋长们认为,一要改变汉俗,二要保持自身传统。通古斯人之传统即国语(满语)胡服与骑射。
              事实证明,通古斯人的这三项传统终因不能融入文明世界,而自我消亡。
              从历史来看,胡人没有不亡国之先例。汉人也有亡国,但往往能重新复国。
              14.2满清胡服的沿革
              满清国之代表服装皆为与骑马习俗相关的服装及其衍生服饰。
              通古斯人服装即是所谓旗装,旗,是通古斯人的军政合一游牧军国体制,所有部民皆在旗,称为旗人。旗人之服装即是旗装。

              图一是光绪皇后。袍身袖口与下摆皆有镶边。
              图二是光绪的宠妃。直袍身,领襟连为一体,皆有较宽镶边。
              图三旗人命妇。直袍身,领袖有较宽镶边。
              图四满清皇帝的妃子。①坎肩,②与④为对襟马褂,③与⑤为琵琶襟马褂。
              这四张图,皆真实照片。

              此照片是慈禧出巡场面。
              "旗装"之名称由来,是因八旗命妇于日常起居时穿长袍,久之则将彼所穿之长袍称为"旗装"。而男子的朝袍、蟒袍则不在此属。汉族命妇所穿裙也有别于通古斯人。

              旗装有旗人常穿的长袍,也有包括官吏穿的蟒袍、行役袍、常服袍等等皆属之。按满清习俗,长袍作为礼服用于参加祭祀和庆典。马褂则旗人较为普遍的一种日常装束。

              短衫基本是无领,而长衫多立领。女袍则在脖颈之上围上圆领,做为装饰。裙子无礼仪上的说法,仅追求艳丽。

              上图清初旗装实物是在内蒙古白音尔灯荣宪公主墓出土的,墓主为康熙之女。这些旗装大多以绸缎制成,彩绣、圆领、窄袖,衣襟为右掩,两腋部分收缩,由腋下逐渐放宽,下摆部分非常宽大,外形类似喇叭形,同时在领子上还镶有一道狭窄的黑边。
              通古斯人从俄罗斯初至朝鲜半岛,为生存其衣着多仿效辽金及蒙元服装习俗。
              清初胡服旗装袖口狭窄,袍身淡花,式样源于金。男子袍褂则多两侧开衩,腰间系带,马蹄袖,脑前秃发,脑后垂辫;妇女则头顶盘髻,佩饰,脚下以花鞋为饰。
              其服装选色用意在掩护,因此颜色接近生存环境,方便**猎物,以保护自身。
              至清末,旗装经200多年的演变,其样式渐变得袍身宽敞,外形平直,高领宽袖,领、袖、襟、裙均有较宽的镶边,袍身花纹繁复艳丽。

              此图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境内通古斯系乌德盖族服饰,其族与满清通古斯人同源。
              说明旗人生活状态从早期的奔波劳碌状态转变为悠闲的生活方式,就文明进化来讲,汉人文明五千年,汉服宽袍广袖即是汉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马上民族不可能会在马上呆上一千年,也只经200多年其服装与语言皆大变。但要承认这种变化是向中间靠拢的变化,其服饰上的民族特点并未消失。


              IP属地:安徽76楼2017-08-15 16:34
              回复
                14.3 满清胡服的特点

                (1)立领
                立领,高翘掩面,扎住脖颈,头部在约束下保持挺立状态,而冬季则可遮挡风沙。
                (2)厂字襟与琵琶襟
                此种衣襟基本按裹身剪裁,身体与衣物间缝隙较少,方便行动也。在审美上则较单调。
                (3)马蹄袖
                马蹄袖,是模仿马蹄设计也。其袖口端有半尺长,也称为箭袖。日常挽至肘部,外出时则放下盖住手部以御寒。官员见满清皇帝时,則将马蹄袖用力甩下(参考辫子戏相关场景),双手扶地似马蹄着地,口中喊喳,行三拜九叩大礼,以示主仆尊卑。
                (4)镶边
                镶边多缝补于袖口与衣襟处,且镶边宽大,花纹繁复。此种审美也出现于满清时代的建筑、傢具装饰之上。
                (5)盘扣
                自通古斯人占领中国后,在殖民政权强制推广之下,盘扣的使用逐渐普及。
                (6)穿着效果
                立领加上盘扣,因脖颈被立领夹起,袍身直且与身体间隙小,身体封闭包裹于袍服中,衣身修长,显冷艳肃穆。反映出一种冷艳高贵之审美意识。
                14.4 满清官服
                滿清入關之后,將漢人衮冕服饰中的“十二章纹”织绣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水藻、火、粉米、黼、黻),挪用于满清朝服之上。

                将明代漢人朝服上的“补子”装饰,移植到滿清宫廷的补服之上。以漢文明的元素裝點满清之威严,体现出遊牧漁獵族群缺少禮儀文化之內涵。

                此是文官補服。

                文化一詞本身即是以文化之,和蠻力征服習俗完全不同。文,需要思考及對天地的感悟,也需要有對普通生活意義上的習俗之昇華與提練,更需要有創造。

                官用之袍服较肥大,无领,上窄而下宽外呈三角形,下摆有2~4个开衩,方便端坐和骑射,以扣襻和馬蹄袖为装饰。

                穿衣順序,是先穿馬蹄袖袍服,再罩上朝服蟒衣或常服正裝,袖口寬而短,將里面的馬蹄袖外露半尺余,平時卷起。

                就日常禮儀來講,凡下見上及正式場合,則緊急將馬蹄袖甩開使其保持下垂狀。若跪拜则以馬蹄袖,似馬前蹄双双着地,辫子则似马尾垂于臀后,完全模仿馬的姿態。


                IP属地:安徽77楼2017-08-15 16:36
                回复

                  若對比漢人習俗,明代规定,見太子親王時僅一跪四拜止(身體微附向前,往複四次),見君複頓首。滿清國則改為三跪九扣(頓首),非常不得了。僅從禮儀規定上,就可見華夏與蠻夷之區別。


                  IP属地:安徽80楼2017-08-15 17:09
                  回复
                    現代胡服內容轉載不了,僅發圖片:









                    IP属地:安徽81楼2017-08-15 21:31
                    回复









                      IP属地:安徽82楼2017-08-15 21:32
                      回复

                        @华夏汉龙赵 使用挽尊卡

                        挽回他的尊严!

                        效果:五千年文...吧经验+13



                        IP属地:安徽84楼2017-08-19 00:24
                        回复
                          书是事后编,史是后人改!
                          写书都有偏见性,改史都有目的性!
                          凡事都有阴阳两面性,立场不同观点不同!
                          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阅历不同,辨别是非真假也不同!
                          古代圣贤君王名人不画像不塑像,只留名!因为前者畏后者,心传身教,很多奥秘不说透,让后者晚辈自己感悟!话有几撇、字有几解!明白是道,不明白是错!所以说不知后者变化时局谁掌控,书谁编,史谁改!所以华夏人牌位记名后世,青史留名,胡史由他去说!只求一生无愧!
                          所以说:不穿华夏衣冠很难正心,不懂华夷之辨就没有自己的是非观!胡人自古就有随机应变的理由,同我说的去做,不能看我做的去做!因为他们善于伪装,搬书据典,查书找史欺骗你!凡事都要用大脑过滤一遍,通过华夷之辨三思而行再评论!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5楼2017-10-01 22:47
                          回复
                            书是事后写,史是后人改!写书都有偏见性,改史都有目的性!所以说胡改华夏史,汉人不知情! 如果你们站在汉本位宣传华夏真文明的话,四库全书能看吗?搬书据典你有胡人有理吗?所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只有正心后,大脑才会过滤反思推理,就明白什么是华夷之辨了!不懂是非观,休谈汉文明复兴传承,永远都是伪中华文化!请大家三思才发言好吧!我是没有闲时间和大家闲聊,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7楼2017-12-11 21:55
                            回复
                              只有正心诚意后,站在汉本位立场思考问题,就不难辨别是非对错了!从繁体汉字就不难理解祖先的造字时博大精深的智慧结晶!今晚就讲“儒佛道”三个字的解字内涵意义吧!
                              儒是人字旁,加个需字,是不是人之需也,人人都需要他! 如果是伪儒的话,是装模作样虚伪自私奴性的,胡人喜欢伪儒逢场作戏的!
                              佛 者人弗,弗者不也,人心佛,道心无!佛的三生轮回,不劳而获为荣,枉说因果报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非不辩,真伪不辩,教人奴性自私,胆小怕事,饮刀称快,不知见义勇为,奴性十足,正好符合胡人统治殖民有利,所以得到发扬光大!没有自私贪心麻醉人,忽悠欺骗人的心,就不会说佛好的!
                              道是首先要走的道,道则路也,走正道是汉人,汉人是仁者爱人,讲良心的!走邪道是胡人,弱肉强食,丛林游戏的,游牧渔猎,投机取巧,奸诈阴险,重利不重义,不劳而获为荣的,不是感觉惭愧羞耻的!
                              现在有话语权的砖家叫兽,文化流氓打住传统文化国学旗号,招摇撞骗,妖言惑众什么搬书据典,四库全书,二十四孝、弟子规、四大名著,济公传毒害社会和青少年,说什么:三教合一,三道并流!大家用心想一想就不难明白是非真假?这三家文化立场截然不同,怎么可能融到一块呢?让我说:“只有伪儒真佛假道的文化”,才可能“三教合一”,否则就不可能的!我是实话实说,不会忽悠愚弄人的!只要反思就会悟道的!
                              再说:“法”字,现在人人都在说法尊法守法,依法治国,法大于一切,大家只要用心理解汉字法字,就明白道理,法是不是三点水,加个去字啊!如果每人三天的水,给你去掉,你能不能活,生病病,要死不?你问问执法者,你们三天、三月、三年的水都去掉,你们能活不能活?法是有钱有权的人订的,是约束没钱没权人的!不是约束他们的,他们可以逍遥法外的!我说这话你信吗?是不是这回事???


                              IP属地:安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8楼2017-12-11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