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与礼制
1、今日的许多问题,其实是礼制缺失问题。
比如立领的争议。首先明礼并不规定太细节,所以出现立领、大襟、对襟,在当时是风气,也无人纠正,是昔日的礼制缺失。在今天,立领不过是妇人偏好,是商家赚女人钱的手段(当然商家没有去做
旗袍,或至少没公然做旗袍,还是有底线的),因为交领圆领穿多了,妇人们便见异思迁了。
古代更重视的是宽窄、颜色、纹样,明朝所谓服妖的大概如此。至於裁剪或样式的过分新奇,古籍不多提及(除了极端奢侈的),似乎对领子之类不似今日敏感。古代一般样式就机种,如同日本和服主题样式只有一种一般,其他各种官方的或时尚的都是边缘。今日汉服往往靠样式竞争,是因为市场低端,不具备面料、纹样上吸引眼球的能力和策略(需要说明,已经有商家在高端做了)。样式竞争就造成了对汉服样式的种种争议,既有妇人的好恶,亦有商家的炒作。
从礼制上说,我们承认边缘样式的存在,但即便在某时段他们出现比重极大,也不会改变礼制,不应改变对基本样式的尊敬,而供应者压根就不应有任何喧宾夺主的想法和议论,低调地说我们发明或复原了某款边缘样式就是了。同样大家穿著汉服也应以基本样式为主,如果愿意在家穿穿收藏也无妨,但出门还是穿基本款吧。
这是礼制问题,即对自己的定位问题:我是一个尊重礼制的人,还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我是一个汉服运动的支持者,还是一个喜欢离奇服装的cosplayer。
和服的商业值得借鉴,除了颜色不仅用
蓝色,其他一仍旧礼。
2、服饰研究的问题就是没有礼制观念,没有礼制就没有系统。
q版大明衣冠几乎是第一本体现了礼制的服饰著作,过去的学院派只有抄古籍的时候才有形式上的服饰体系,但实物及插图永远跟不上,因为他们心中无此观念。没有体系,则尽管日日研究的是汉服,心中却不会有汉服的意识,因为一切都被细节,被离奇款式所冲淡了。今日一些汉服爱好者甚至明粉,因为明服走向立领,居然走向研究清装研究
旗袍,也算是学院派旧病的新发了。
被细节淹没,冲淡,终无体系,无整体观,这是失败国家的被殖民学者的通病。他们的任务,不过是为伟大的英语
民族主义的普世价值做些本地化的粉饰太平工作,所以更乐意研究盘扣有多少种,
刺绣有哪些功夫之类的可以被大资本大品牌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这些研究是汉服体系无关的,所以汉服商家就必然被他们边缘化和贬低。当玩家们吹嘘自己衣服的布料做工甚至复原工艺的时候,她忘记了,最重要的,是穿的是否是一件合礼的汉服,且自己出现在了恰当的场合。
但我们又收到来自西方的伪体系冲击,比如服装场合完全来自欧洲传统的诸如晚礼服、鸡尾酒会服、舞会、街头、职业等等分类,相形之下,汉服反而没有使用的定位,没有明确的客户群和功能承载,因为冠礼、冠礼宾、乡饮宾、乡饮赞、射礼宾、射礼耦、生员、秀才、农民、商人的礼仪或场景或被尊重的职业尚未被现代人熟悉。
3、礼仪与僭越
飞鱼服或者立领大袖,商家作为商品,玩家作为收藏,我认为无可厚非(我祈祷满装不至於也成为收藏而已)。但在家穿穿没什麼,需要表演的时候,就如学韩国搞个什麼大射、祭祀,用一下也是天朝威仪。但此外还是不要穿出去。尤其在自己人生的大礼仪上,还是本分点。比如昏礼,用九品公服是合礼的,用朝服就不应该,共和国没有皇朝的品官,也没资格授予天子的品官,即便乃父是本国元老,在礼制上他也仅仅是庶人。所以充其量说,庶人可以假士之礼罢了。
4、要体会在礼仪中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是父母,如何给孩子一个冠礼?如果你参加朋友的冠礼,你应当做些什麼?如果你看到别人行礼的帖子,应当如何措辞?本地的民俗是什麼?父母的喜好是什麼?当地的长者是谁?对朋友有哪些义务?
你是礼仪的参与者,不要把自己只当做他人人生的过客。
5、汉服进入生活
这需要一些改造,以便你隐身在街头,也方便大家挤进地铁或者端茶倒水。但改造有好处,就是你参加完聚会后,身上仍然穿著汉服,而不必立刻向胡人的世界屈服。
所以,作为礼制的边缘,我们需要改造的汉服,他们没什麼标准,或者说标准就是汉网前辈的理念,交领右衽,最明确的特征,仅此而已,其他随你怎麼方便(窃以为这比立领大袖良心许多)。
且改造汉服有一个好处,即没人会拿来和正统汉服混淆,边缘就是边缘,改造就是改造(所以明朝人的改造仍然只是改造,明朝人的边缘仍然只能是边缘),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