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看到吧里很多人都在谈论学校排名什么的,还有人在说母校的发展潜力很大之类的。想起在复旦的时候,日月光华bbs有个复旦大学发展版,有时候会上去看看,有些是正面宣传,但更多的调子是唱衰复旦的——复旦有什么什么问题,复旦的发展速度不行,要被别的学校赶上/甩远了,blabla,当时看到这些调调也没觉得有多扎心的感觉,有时候想想好像说的也是事实。在学校里面是能看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这些又关我什么事呢?我不过是复旦4年的过客,以后也未必和复旦有什么瓜葛,复旦也不一定记得我这个校友,纵使以后复旦衰落了,对我又有什么大的影响呢?
回想起大一的时候,我还有点懊悔没考上清北来了复旦(大一室友可作证)。大二以后态度180度转弯,对学校名声基本不怎么在意了。因为看到了很牛的人,也看到了很水的人,知道“复旦学生”与“复旦学生”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持有同样的一卡通,不代表就是一个级别一种类型的人。所以从那时候就开始觉得人还是要靠自己的。自己的能力比学校光环更重要。
现在到了国外,似乎常青藤的名声还更好听,其实我自己知道也不是这么回事。吧里的人看到“宾大数学PhD”这样的头衔,或许会觉得 哇好牛啊,其实宾大数学PhD什么水平,我心里再清楚不过了。有牛人,也有普通人。我也不是在黑我的同学,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个人的亲身感受就是,美国数学top 10的学校,学生里面牛人比例比较高,到宾大这种层次就已经不太能保证了。至于更下面的学校,我的感觉是,每所学校应该都有那么一两个很牛的人,但是整体学生水平确实是在下降的。 因为数学PhD的申请和招生是个怎么样的流程,我是比较清楚的。平心而论,我并不觉得美国高校的招生方式能“准确地选出申请者中数学能力最强的那批人”。因为英语成绩,gpa,老师推荐,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数学能力。有时候真的是大家一厢情愿而已。
其实真的是越到后来就越不看重出身。现在旁听一些学术会议,感觉如果speaker不是普林哈佛麻省这种级别的学校出身,那就没有介绍本科学校的必要。只要真的做出了好的工作,一般学校出身到普林高研院做个访问学者也不是没有可能。时间就是一把筛子,谁是真有能力,谁是学校光环大于自身能力,慢慢都会看出来的。
所以依靠学校光环想撑一辈子是不可能的,没有本事顶多混个几年就泯然众人矣。
回想起大一的时候,我还有点懊悔没考上清北来了复旦(大一室友可作证)。大二以后态度180度转弯,对学校名声基本不怎么在意了。因为看到了很牛的人,也看到了很水的人,知道“复旦学生”与“复旦学生”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持有同样的一卡通,不代表就是一个级别一种类型的人。所以从那时候就开始觉得人还是要靠自己的。自己的能力比学校光环更重要。
现在到了国外,似乎常青藤的名声还更好听,其实我自己知道也不是这么回事。吧里的人看到“宾大数学PhD”这样的头衔,或许会觉得 哇好牛啊,其实宾大数学PhD什么水平,我心里再清楚不过了。有牛人,也有普通人。我也不是在黑我的同学,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个人的亲身感受就是,美国数学top 10的学校,学生里面牛人比例比较高,到宾大这种层次就已经不太能保证了。至于更下面的学校,我的感觉是,每所学校应该都有那么一两个很牛的人,但是整体学生水平确实是在下降的。 因为数学PhD的申请和招生是个怎么样的流程,我是比较清楚的。平心而论,我并不觉得美国高校的招生方式能“准确地选出申请者中数学能力最强的那批人”。因为英语成绩,gpa,老师推荐,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数学能力。有时候真的是大家一厢情愿而已。
其实真的是越到后来就越不看重出身。现在旁听一些学术会议,感觉如果speaker不是普林哈佛麻省这种级别的学校出身,那就没有介绍本科学校的必要。只要真的做出了好的工作,一般学校出身到普林高研院做个访问学者也不是没有可能。时间就是一把筛子,谁是真有能力,谁是学校光环大于自身能力,慢慢都会看出来的。
所以依靠学校光环想撑一辈子是不可能的,没有本事顶多混个几年就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