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文化吧 关注:320贴子:2,951

《陆丰文史》第一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4-03-09 05:04回复
                     陆丰县解放前历史沿革
                       罗炳筹整理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析南海郡之东置东官郡。陆丰为东官郡博罗县。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博罗县东置海丰县。陆丰属东官郡海丰县地。
      南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改东官郡为东莞郡。陆丰属东莞郡海丰县地。
    南陈后主祯明二年(公元588年),复东莞为东官郡。陆丰属东官郡海丰县。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撤销东官郡,改为循州(州治在今惠州)。陆丰属循州海丰县地。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循州为龙川郡。
    陆丰属龙川郡海丰县地。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龙川郡为循州。析海丰县东置安陆县,这是与海丰第一次分县,县治在今之大安区陆军乡环珠寨,辖今之陆丰全境,及惠来的龙溪都、揭西的五云、上沙,普宁的大坪等地方。建置五年,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并入海丰县。陆丰仍属循州海丰县地。
      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改循州为雷乡郡,陆丰属雷乡郡海丰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雷乡郡为海丰郡。陆丰属海丰郡海丰县地。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海丰郡为循州。陆丰属循州海丰县。
      五代南汉大宝元年(公元958年),改循州为祯州。陆丰为祯州海丰县地。
      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 (后来的宋仁宗皇帝)讳,把祯州改为惠州。陆丰隶属惠州海丰县。惠州之名由此始。
      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把惠州改为博罗郡,郡治仍在惠州。陆丰属博罗郡海丰县。
      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复博罗郡为惠州,陆丰属惠州海丰县。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惠州隧路。陆丰属惠州路海丰县地。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惠州路改府。陆丰属惠州府海丰县。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析海丰县东部的坊廓、(今县之中西部)、石帆(今县之东南部)、吉康(今县之北部及揭西县的一部分)三都建置新县,取旧名安陆的陆字和海丰的丰字,命名陆丰。县治在坊绑郜东海省(今东海镇)。首任知县黄煌(正白旗人、监生)。陆丰县建置至今已有255年的历史。建置后的陆丰县隶属惠州府。
      辛亥革命后,隶属潮循道(道治设在今汕头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先后改属第十行政视察区和第四行政督察区。县内由原来的三都改为附城、甲子、碣石、河田四个行政区署;1927年苏维埃政权时期划为十一个区;1929年十月以后又改为附大、金碣博、南湖甲、新口田四个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划为十六个区公所;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并为六个区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又并为四个行政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区改为四十八个乡、镇,下没叫百二十六个保。
      1949年8月16日,(农历七月扑二口)陆丰垒境解放。
    [注]①提据乾隆十年《陆丰县志》、1964年《陆丰新志》(初稿)、道光二年《广东通志》、明嘉靖《惠州府志》等史料整理。②光绪七年《惠州府志》载:南齐对从怀安县析出陆安县,县治在今海丰县治东一里,至梁陈问废。
      陆丰,在唐虞时属南交。夏、商、周时属扬州之南裔、百粤。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任嚣、赵佗平定南粤,分设南海、象、桂林三郡,南海郡下设番禺、博罗、龙川等县。此时的陆丰隶属南海郡博罗县


    IP属地:广东4楼2014-03-09 05:11
    回复
                     我县古代先民足迹初探
        陆丰县沿海有九十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而濒海的山岗、山脉,有山门、西山、观音岭、田尾山、海甲岭、麒麟山的南瑞山甲角。这些濒海山岗都有众多海蚀地貌、海蚀崖、海浊洞穴。其中很多洞穴是座北向南且有长年不于的山泉,加上地理成置处于亚热带,气候温和。所有这些自然条件都是古代先民镢息、采集、捕捞、猎狩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
       一九五五年,陆丰县文化馆吴洪同志,在省考古学家指导下,先后在碣石田尾山、甲西区的海甲岭及甲东区的麒麟山的海蚀洞穴周围采集了十一件新石器晚期①(即四千二百年前)的先民用于狩猎、剥割、防御和生产等的磨光石器,磷、矛、石箭镞,上述磨光石器经省考古鉴定后于一九五六年在文化馆陈列展出,可惜于文化革命时被废。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全县开展文物普查时,在濒海的观音岭山岗又发现了四块新石器晚期的方格纹和绳纹硬陶碎片。一九八三年在观音岭处,由当地群众造林挖树穴时发现两处轻微化石软食物贝壳遗扯(即先民食剥丢集的软食物贝壳),堆集带达0.5米到1米多厚。其中有牡蛎、尖尾螺、蚶等一些贝壳已轻微化石。所有这些发现,它本身就是记录了我县古代先民的足迹和古代先民劳动智慧的珍贵文物。同时,也说明了它可能就是先民约在四千年前聚居过的地方。
                         注① 新石器是以磨光钻孔为主要特征的石器。


      IP属地:广东5楼2014-03-09 05:15
      回复
                       安陆县城故址简介
                       文史组搜集整理
        安陆县城旧址在陆丰县大安区陆军乡环珠寨,南距县城14公里。隋末农民起义,李渊乘时而起,并于公元618年建立初唐,为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划分建制时,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从海丰县划出三个都另建安陆县,据《惠州府志》载:“唐武德始有安陆”。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由于迅速恢复封建秩序,于是把仅置五年的安陆县撤废,再并入海丰县。相传当时的县城方圆约6000平方米,城墙镶嵌着许多五色石予,形状似珠(后称环珠寨即源于此),为护卫县城,周围建有兵营,附近有一座军寨的村庄,传说就是当时驻军的地方。经历一千多年的沧桑,当时的县城布局及建筑遗迹已极难找到。现在可见的南北门及高5米的围墙,据考是明朝以后历代所修建的乡寨围墙,并非当时的建县城墙。


        IP属地:广东6楼2014-03-09 05:16
        回复
                           明代碣石卫小史
                             周 波
            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贵族并削平群雄后,子洪武初年,相继在全国边疆、要塞、海防建置都司、卫、所的军政机构,分兵把守。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其部将朱亮祖镇守广东,设都司,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诏建碣石卫。这就是当时全国三十六卫之一。碣石卫统辖三个所,平海所(今惠东县平海区)、捷胜所(今海丰县捷胜区)、甲子所(今本县甲子镇)。卫驻重兵,五千六百兵员(分驻三个所、台)。(见《嘉靖惠州府志》)。
             碣石位处南海碣石湾,而濒太平洋。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上称为“渔盐饶镇”。然而选择碣石镇建卫,还在于碣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嘉靖惠州府志》载:“粤东沿海尤重,东起潮州,西迄琼廉,皆海也,而大寨尤为要害,近倭艚番舶于潮深澳,可见英紴岂尽,万一奔突,则惠先遭其祸,督营通判守备,并驻碣石严绝接济,练水军扼律险,令此往彼来,威失利变,将自销然,潮惠地乃唇齿,必相犄角有剂……”。由此可见,碣石卫的地理位置是“惠潮两郡门户”的军事要地。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广东都司朱亮祖遣都指挥花茂领兵驻碣石并建卫城。今登上玄武山石塔,就可俯瞰东侧一条椭圆形,长满古榕翠竹的土城墙向东伸延而南而西,环抱碣北、碣石居民住户的土城垣。这就是当时卫城遗迹。《嘉靖惠州府志》有载:“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始建卫城,城高两丈,广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一百五十丈,雉堞二千二百六十二,池深一丈,沟一丈二尺,敌楼四下辟门”。掘城垣勘察,当年卫城属土夯城,它全靠挖城池取土筑成,仅有东西南北城门才是用大石砖壤接土城垒筑。城垣今仍有三米多高,绕城的城池轮廓明显。
            碣石卫经历明朝始未,历代镇守碣石卫的总兵、指挥、参将在史书可查达十多名,其中有名将喻大猷、候继高。两位名将保疆抗倭的爱国气节,可歌可泣,留名史册。由于碣石、甲子等沿海城镇在明朝海运比较发达,海运可直达浙江,四处商贾聚集,因而为倭寇所垂涎。明朝嘉靖年代起至万历年间,这里屡遭倭寇侵扰,祸乱迭起,民不聊生。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2年),总兵喻大猷领兵镇守碣石卫,招抚沿海义军,严于操练军队,因此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3年),歼灭倭寇几千名于大德港(今海丰与陆丰交界港湾),威震天下,使百姓得到生息。候继高于明万历年间为碣石卫总兵,他一方面扩建玄武山寺,宣扬程(颐)朱(熹)理学,另一方面扩建、加筑卫城,积极备战,防御倭寇侵扰,使当时社会得到相对稳定,经济有新的发展。然而,明朝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政治上黑暗,官吏贪污,横征暴敛,因而农民起义在全国范围到处暴发。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北京时,镇守碣石卫的将领张明珍也被海陆丰农民军擒杀,从此,碣石卫为陆丰农民军苏成占领,直到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4年),苏成的继承人苏利受清廷招安,命为水师总兵官,镇守碣石卫。


          IP属地:广东8楼2014-03-09 05:21
          回复
                             陆丰县总农会旧址简介
                              文史组搜集整理
            陆丰县总农会旧址,在陆丰县城东海镇郊六驿村林氏宗祠(后改为炎龙小学)。
              1922年彭湃同志在海丰建立了农民协会后即于1923年4月到陆丰亲自发动群众,在此组织农民协会。同年6月陆丰县总农会成立,彭湃同志当选为总农会会长,郑重同志当选为副会长。彭湃同志曾在此居住,领导陆丰广大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其时这里设置简单,仅是一张桌子,几张椅子。而农会会员却拥有七千户三万五千人,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IP属地:广东15楼2014-03-09 05:44
            回复
                         一九四三年(癸未年)陆丰大饥荒惨状史实
                                罗炳筹整理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癸未年,是陆丰有史记载的最严重的饥荒年。
                一、原因
                 l、陆丰县是历史上的缺粮县,在正常年景下,还需进口大量的“洋米”,才能保证陆丰人民不受饥饿。一九四一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进占香港,对大陆实行封锁,海运断绝,“洋米”不能进口,这是造成大饥荒的前提。
                 2、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农历七、八月间,连续两次遭受水灾和潮灾的袭击,九月底晚稻将近收成,又普遍发生剃枝虫为害,部分水稻失收,晚稻减产,粮食缺欠更加严重,一九四三年春节过后,荒情便露头了。
                3、春旱严重。一九四三年农历三月到五月,有的地区旱了70多天,有的旱了40多天,大多在关键月份早了两个月。春收作物减产,在全县五十一万多亩耕地中,有二十四万五千多亩丢荒,占总面积百分之四十八。
                 4、地主、奸商操纵粮食,囤积居奇,有的甚至积压不粜,米价一再猛涨,碣石镇在农历二月,每升米(注: 2.8市斤)30元(当时货币,下同)。三月中旬40元,三月二十日上午48元,下午涨至60元,五月份达到105元。最后是市场无米出售。是不是粮食全完了?不是。据记载,碣石镇十九户大户(地主、资本家)囤积稻谷430n多担,番薯1200多担,直至新谷登场,番薯烂掉了。东海有一资本家囤积在米店里的大米80担不粜。饥荒过后,白米变成“黑米”(霉烂了)。更严重的是,县长左新中参与奸商把陆城的5700担粮食雇民船从螺河运往外地,造成粮食供应更加紧张。
                5、伴随大饥荒而来的瘟疫——霍乱。夺去了更多人的生命。
                二、惨况
                县内城镇和农村随着荒情的发展,绝粮户越来越多。开头吃米糠、瓜菜、接着是野菜、树叶。如猴头、山苍计、马甲头、赤结、番薯叶、番薯藤、黄麻叶、土伏苓、羊古树叶、香蕉头、马苋菜、山芋叶、尖规菜、刺苋菜、桃密叶、猪母菜、大豆枝、大豆壳、海草等,只要能填肚子的,都用作充饥。
                为了生存,饥民们不惜把自己家中所有值钱的财物,廉价抵换粮食。
                东海一亩耕地换1.5斤米。
                甲东一亩耕地换1斤红糖。
                旱田一斗种耕地换1斗谷。
                东海、甲东一间房子换10斤番薯。
                湖东一间房子换l升米。
                旱田一间房子换70斤番薯或2.6斗谷。
                东海一张眠床换2升米。
                甲子一张眠床换l升米。
                南塘一件棉被换1.5筒乌豆(筒即半升,约1.4斤)。
                大安一件棉被换5合米。
                东海一件新衣服换半斤乌豆。
                湖东曲清村贫农卓阿想,一家3人,把1斗8升种的耕地,以1升乌豆为价,换给地主,地主拿到契约后,连一升乌豆都不给,经几次求情,才给5合乌豆。等乌豆拿回家时,家里两人已饿死了。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出卖耕地的有38800户,84400亩;卖房子的有12300户,15300间,离妻的8710人,卖儿子的8760人。逃荒到江西、五华等地的人一批接着一批,无法计算人数。
                农历二月起,沿海地区开始饿死人,到三、四月份,平原、山区普遍饿死人,饿死的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当时全县总人口是5052002人,死了117100多人,加上逃荒没回来(大多死在外地)的16760人,总共133900人。占总人口的26.6%。其中:绝户的有9269户,散掉57个村庄。
                主要灾区的几个统计数字:
                湖东当时总人口26700多人,死了12880人,占总人口的48%;而港内渔民4400人,竟死亡3800多人,占总人口87%;长湖村1880人,饿死了1418人,被地主、渔霸打死的23人,外出逃荒39人出卖小孩55人。
                碣石镇当时总人口 27000人,死了11190多人,逃荒外地649人,离妻卖子889人,绝户的864户,4980人;沙井居民区423户,总人口2160人,饿死1300多人,绝户的59户;全镇搬运工人297人,饿死了169人。
                甲子镇当时总人口42000人,死了19000多人,绝户的1300多户。其中港内近万人的渔民中,死了7600多人,加上大批逃荒,饥荒过后剩下800多人。有人形容荒年人口大减是“去七留三,存对半,又加五折”。
                甲东当时有26300多人,死了13400多人,外出逃荒的2970多人(荒后没回,死在他乡的有1240人),在新兴大队范国内原有518户,2850多人,饿死2250人,绝户312户,吴亚受一家有50人,死存1人。新乡村原有180人,死亡、逃荒的有174人,灾荒后存下6人,他们便迁往他处,这个村也就散掉了。
                县城所在地东海镇当时有18900多人,死了9100多人,占总人口的49%。粮产区的博美镇也饿死7000多人。山区的水东区死了2580多人。
                在那灾难的岁月里,湖东、甲子、碣石、碣北、东海、大安、乌坎等地都曾出现“人吃人”的惨状。湖东镇有9个杀人卖肉的流氓,先后杀掉48个小孩。碣北新酉村有个叫吴哺的女流氓,先后杀掉13个小孩和一个气息奄奄的青年。
                三、血泪纪实
                据参与收尸的善堂人员回忆:
                湖东善堂的陈坚说:“湖东镇每天都有许多人饿死,我亲手收尸1000多具,最多一天收了100具。从日出抬到日落,抬走一个,倒下的又几个,越抬越害怕”。
                碣石镇有“信登”和“同德”两个善堂。信登善堂的蔡宗藩说: “信登善堂在那一年的头六个月里,共收尸,4000多具,开头是死乞丐,接着是渔民、居民,死亡逐月增多。二、三月份还有棺材收埋,四月份棺材不够用,一部分用草席,到六月份,连草席也用光了,只好赤身埋(裸葬),几具尸体埋在一个穴或一条沟里。死人少时,还能及时收埋,死的人多了,善堂里的20多个工友忙不过来,往往有的已经发臭”。
                甲子镇后人为死难者建立公墓。碑文上有这样记载:“全镇遭难死亡者近二万人,其中全家俱没者千余户。成万渔民死亡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由公众营葬,即现在累累在此墓者一万三千多人。”俗称“万人坟”。
                湖东镇后人也为死难者立碑建公墓。其中有一段碑文是:“盖当癸未(注:1943)年,适逢中日战争踏入最后阶段,烽火连天,战祸所及,交通梗塞,海寇乘机抢劫,湖东海解之地,索称缺粮,且时逢苦旱,野绝青草,纵有金钱,何由获食。当此之时,天灾人祸,重重惨迫,以致全镇人口一万零丁,遭饿死七千余人,通衢大巷,尸骸枕籍。当时人穷财尽,死者潦草收埋,一经风雨侵袭,暴露原野。读古人诗:‘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想当时情况,有过之无不及也”。
                  (根据县编史修志委员会编印的《陆丰今昔两早年》及有关公社(镇)汇报资料整理)


              IP属地:广东20楼2014-03-10 06:58
              回复
                                大溪輋天主教史略
                                 彭洪钮 周 波
                  天主教传入东坑区大溪輋的时问,是一八0一年,一位归侨称邹前王母(揭阳县大洋乡人,真实姓名无从查考)从泰国回国后,选择偏僻的山村大溪輋梅树村定居,宣扬天主教。七、八个月后,取得了当地四户人家的信仰,发展了十多名信教徒。清道光初年(公元一八二二年),由于宣宗帝禁止传习天主教,邹前王母也因之被驱逐出国,天主教活动就此中止。直至鸦片战争结束,由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法国也于一八四四年逼使清政府签订中法“黄埔条约”,这就为法国天主教传入开放了门户。一八四五年,法国天主教会派遣了一位传教士(称马神父),只身来到偏僻的山村——大溪輋梅树村,继续了天主教的宣扬和发展信教徒。
                  从此以后,每隔数年、十多年就要更替神父,从一八四九年起在大溪輋天主教任神父的有蓝神父(1849——1850年),石神父(1851年——1865年)、都神父(在职1866年——1868年)、潭神父(1869——1872年)、方德彰神父(1873——1892年)、苏神父(1893—1895年)、田娄斯神父(1896——1899年),实茂芳神父(1900——1915年)、赖嘉禄神父(1916——1919年)、柏耐寒神父(1920——1926年)、杨树德神父(1927——1933年)、陈井然神父(1934——1940年)、陈迪民神父(1941——1946年)、陈秉仁神父(1947——1950年)、黄钟鸣神父(1951年至现在)。由于一百多年来,外国和本国传教士相继到大溪輋进行传教活动,使得天主教信教徒不断地得到发展,现在属大溪輋天主教会的信教徒达三千一百多名,遍布在海丰、揭西及陆丰四个区镇。
                  天主教堂建于一八五二年,位于大溪輋的一个小盆地中,即在大新乡至富口乡之间的墩下村里。这里四面山林青翠,清泉流水,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在占地三百平方米的教堂主体建筑和神父楼、教学楼、拴马房等建筑群点缀下,构成一幅雄伟壮观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可见当时建筑教堂时对园林布局艺术已相当有研究。教堂内是圆柱石拱,瓦面设置七栋七大拱,石拱柱梁上雕刻着一幅幅人物图案,形象构思是吸取西欧国家天主教义的“天国幻影”的艺术形象,雕刻技术精练,用刀神工。教堂中央还设置主祭台,墙壁悬挂十字架、大幅圣母像、两边设置副祭台,庄严神圣。神父楼座落教堂前面,水泥钢筋结构,内设神父卧室、避暑室、会客厅、膳厅,清静雅致。教堂左边绕山傍屹立一座占地三百八十多平方的两层教学楼,楼的顶尖矗立着“钟楼”和十字架,这座教学楼是教会活动中开展文化教育、提高信教徒文化素养,接受天主教的宣扬和信仰的所在地。近几年来,教堂及其它建筑物都得到维修,供信教徒正常活动。


                IP属地:广东24楼2014-03-11 02:40
                回复
                                      迎仙桥
                                     文史组搜集
                    迎仙桥为陆丰县东海镇内主要交通桥梁,横跨螺河,连接新旧两圩。桥名来由于神活故事,传说古时造此桥受神仙点化,为迎接仙人常临人间驱邪造福丽得名。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陆丰县志》载。“邑南门外当新旧圩间长一十三洞宋宝佑甲寅知县肖泰夫建。”其时为木桥。清康熙初年战乱泼焚毁,旋修复。雍正四年又被洪水冲坏,群众捐资修筑成九孔石桥,两旁翼以石栏。乾隆八年,石板折断石栏堕入水中,侵代以杉板,翼以木栏,乾隆九年端阳节,人看龙舟,争先拥挤,杉板木栏损坏,溺死17人,群众重行修筑,桥墩用花岗石砌成,桥长68米,构造比较坚固。1934年为适应通车需要,桥面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宽4.9米的九孔桥。解放后于1869年,再次改建加固,两侧各加宽1.75米为人行道,旁设栏杆,两端各填去一孔,修建成现在的长52.6米的六墩七孔桥,桥下常水深2米,荷载汽车可达十吨,坚固美观。昔“仙桥夜月”为陆丰八景之一。


                  IP属地:广东25楼2014-03-11 02:41
                  回复
                                      上护温泉
                                     文史组搜集
                      上护温泉劝;称下垅温泉,位于陆丰县上护区下垅墟河东岸的小盆地上,距县城3 4公里,以所在地得名。共有温泉两处,相隔2 0米左右,俗称“男汤”、“女汤”,澄澈洁净。温泉从石缝滔滔涌出,昼夜不息,热气蒸腾,四季皆温。温度在44至50摄氏度左右,流量为2.17—11.95公升/秒,有硫磺味,含有多种有利人体健康的矿物质,为天然温水沐浴池。近几年,当地政府已兴建了围墙,分男女两处,供沐浴之用。温泉周围山峦叠嶂,林木葱郁,入夜空中繁星点点,地上灯火闪烁,景色迷人,别有天地。外地游人至此沐浴流连忘返。


                    IP属地:广东26楼2014-03-11 02:41
                    回复

                                         古诗选登
                         纪云遨搜集
                        一、宋帝亭怀古七律二首
                           (一)
                        (前贤举人张风锵)
                        宋朝易柞主南奔,
                        丁丑移舟甲子门。
                        一日山椒仪暂驻,
                        千年石壁像常存。
                        潮悲尚带孤臣泪,
                        月冷空归少帝魂。
                        最是荒亭凄绝处,
                        啼鹃声里度黄昏。
                          (二)
                        (举人梁国任)
                        更无左袒运重开,
                        三百余年宋柞灰。
                        航海尚惊沙漠去,
                        移舟空向甲子来。
                        金戈待渡终难振,
                        玉带沉波竟不回。
                        欲吊遗踪何处是,
                        孤亭隐隐傍山隈。
                        二、甲子门吊郑义烈(即郑复)
                            哀涯门
                           (先贤彭举)
                        涯门舟,天欲愁,
                        海风吹鬓冷飕飕。
                        星光如斗随波沿,
                        赵宗王气已全休。
                        天吴海鲸肆吞噬,
                        漠漠妖氛偏南裔。
                        虎头将军失勤王,
                        可怜宋祚难撑起。
                        誓战死,无偷生,
                        竟死不辱勤王名。
                        涯门猛士多如雨,
                        谁似复翁义烈声。


                      IP属地:广东27楼2014-03-11 02:44
                      回复

                                          陆丰八景诗
                                          凌弘搜集
                        陆丰县历史悠久,有许多名胜古迹。历史上有陆丰八景。图岭斜晖、洛洲芳草、龙山烟树、仙桥夜月、乌坎归帆、法蚰停云、碣台观海、甲子吞潮。由于时光的流逝,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八景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依然存在,有的依稀可辨,有的面目全非。现将文人墨客对历史上陆丰八景诗,搜集刊登如下:
                            图 岭 斜 晖
                        望远余清兴  夕阳山更佳
                        烟开浮翠蚰   林净透红崖
                        过涧鸦争树   沿坡犊曳柴
                        亦知高卧好   端石寄幽怀
                            洛 洲 芳 草
                        细草铺柔绿   芳洲媚早春
                        著花如布锦  衬席更成茵
                        雅称纫香佩   遥怜拾翠人
                        忘机来白鹭  点缀自清新
                           龙 山 烟 树
                        树人兼树木   遗荫已千章
                        岫桂凝香远   坡松引韵长
                        蛟龙看欲起   云雾暂教藏
                        寄语今宗匠  储材有栋梁
                           仙 桥 夜 月
                        踏月长桥夜  空明豁远眸
                        虹光遥近郭  珠彩落前空
                        风漾层冰合  烟融匹练浮
                        清心同皓魄   相与印中逢
                           乌 坎 归 帆
                        海滋暮烟平  收帆夕照明
                        牙樯依岸列   画浆匝汀横
                        蛋市争赢蛤   渔炊绕杜蘅
                        墩前新月出  舟子看潮生
                           法 岫 停 云
                        石室楼云处   氤氲绕翠岑
                        萝间茶灶隐   松际鹤巢深
                        玉叶披仙掌   昙花写梵心
                        还将台阁气  林外契华簪
                           碣 台 观 海
                        凭高俯巨壑  激滟欲浮空
                        烟岛朱栏外  神山翠霭中
                        荡云封蜃穴   浴日晃鲛官
                        舶贾帆樯远  波平任好风
                           甲 子 吞 潮
                        磷磷潮际石  磊砢合支千
                        引胜罗青屿  含虚漱碧漓
                        花光吹浪冷   星影漾波寒
                        不尽临流兴  持竿忆钓磻
                         (根据民国二十年《陆丰县志》整理)


                        IP属地:广东29楼2014-03-11 02:55
                        回复

                              虎山竹枝词
                              文史组搜集
                          带雾披云尽日耕,归来少妇把樽倾;
                          生羌苦笋山中味,还有新锄黄芋羹。


                          IP属地:广东32楼2014-03-11 02:59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41楼2014-04-19 10:54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43楼2014-04-19 1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