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吧 关注:891贴子:4,856

【二战日本航炮】二战日军航空枪炮简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8-31 22:02回复
    二战时期各国装备的 20 毫米炮弹,20*80RB 是 MG-FF 弹,RB 是缩缘的意思
    在日本海军购入厄利孔FF型机炮的同时,德国空军也引进了厄利孔 FF 机炮,并以其为蓝本研制了采用 20*80RB 弹药的 MG-FF 机关炮。说起啦,厄利孔 FF 是德制 20 毫米 Becker 机关炮的改进版,德国人这次又买回去,差不多算是出口转内销了。
    德制 MG-FF 20 毫米机炮
    1936 年(昭和 11 年)6 月,富冈制作所与厄利孔签订了授权生产的合同,据说还从厄利孔挖来了多名技师,正式开始准备生产厄利孔 FF 20 毫米航空机炮。
    经过一年准备,1937 年夏天,已经改名为“大日本兵器株式会社”的富冈兵器制作所拿出了第一批 20 毫米机炮。不过严格来说,此时的“恵式二〇粍机铳一型”只能算是进口散件组装 knock down 的产品,直到昭和 13 年即 1938 年厄利孔派出 6 名技师到日本来指导,富冈制作所才在 7 月份能够进行全面产化生产。   日本海军在收到富冈所全国产机炮后马上组织了验收,航空本部对验收结果相当满意,舰政本部方面虽然不情不愿,也值得在 1939 年授予国产 20 毫米机炮“恵式二〇粍机铳一型”的编号,并在 1941 年即昭和 16 年又授予其九九式一号二〇粍机铳的制式型号。

    短身管的九九式一号机炮
    最初装备国产九九式 20 毫米机炮的是九六式陆攻二一型,而且搭载的是富冈制作所独立研制的旋回防御型(也有说法是陆军九四式的变体),随后实验型零战即十二试舰战也开始了九九式固定机炮的搭载试验。

    九六式原型和九六式二一型比翼齐飞,前方机背隆起出一个巨大炮塔的就是装备九九式 20 毫米机炮的九六陆攻二一型
    奇怪的是,这款新式航炮并不讨飞行员的喜欢,相反,航空本部收到的报告几乎是骂声一片。厄利孔 FF 型机炮采用的供弹方式是弹鼓供弹,共有 45 发、60 发、75 发和 100 发四种弹鼓设计。如果将厄利孔 FF 作为旋回机炮由炮手操作,弹鼓供弹倒是挺方便,但是作为机翼内固定机炮( FF 是 Flügelfest 的缩写,就是机翼内的意思),弹鼓供弹造成厄利孔 FF 载弹量过少。在高速飞行、不断震颤的战机上,机炮的命中率较低,所以日本飞行员总是无奈的发现 20 毫米机炮还没命中敌人就打光了弹药。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5楼2013-08-31 22:12
    回复

      地面型机炮采用弹鼓供弹就没啥问题
      更糟糕的是,轻量型 FF 机炮采用的 20*72RB 弹药发射药装药较少(德国版的 MG-FF,就专门改用了壳体较薄的长弹壳,增加了发射药装药量),炮管较短,因此初速较低,只有 600m/s,所以 20 毫米 FF 炮的弹道与 7.7 毫米机枪等相比要弯曲的多。

      九九式一号和九九式二号对比,可见两者身管长度相差不少
      于是九九式一号 20 毫米机炮注定只能是一款老手向的武器,在十二试舰战的实验中,试飞员对 20 毫米航炮评价很低,后来很多飞行员也认为“低初速导致弹道弯曲、射程短,弹数少,不实用”,最狠的是在中国战场面对 I-16 等灵活敌机的飞行员,干脆骂 20 毫米航炮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废物,只有个别的老手认为九九式虽然难用,但在熟悉其“山形弹道”后还是可以打中敌机的。
      仿佛是为了证明山本等航空本部人员的远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航对九九式一号 20 毫米航炮的恶评一下子减少了,甚至出现了不少赞美。原来,与此前日本战斗机遭遇的对手不同,太平洋战争初期的美国海军战斗机大多极为笨拙,但是却异常皮实。
      F2A、F4F 等战斗机在狗斗中完全不是零战的对手,但对 7.7 毫米机枪却表现出可怕的承受能力,时常是日本战机无奈的看着美机带着一身弹孔扬长而去。此时 20 毫米炮穿甲爆破弹的威力体现出来,虽然单数少,准头差,但只要打中,美军战机就非死即伤。等到太平洋战争中期海盗式、恶妇式等机动性不输零战的美军新战机杀入战场,九九式 20 毫米机炮更成为日本飞行员唯一有效的还击武器。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6楼2013-08-31 22:14
      回复

        Ki-45 机体下部装备了试制 20 毫米航空机关炮“ホ3”,后来在对地攻击中表现颇为抢眼
        试制 20 毫米航空机关炮“ホ3”的原型是日本陆军的九七式半自动反坦克枪(九七式自动炮,不过这东西其实就是枪的形制),

        日本陆军的九七式半自动反坦克炮
        九七式半自动反坦克枪第一次上天也是在昭和 12 年,不过并不是以试制 20 毫米航空机关炮“ホ3”的身份,而是穿了“ホ1”的马甲,前一年,日本陆军要求中岛研制新式重爆,也就是后来的百式“吞龙”,中岛方面为了加强此前始终是日本重爆弱点的机尾防御,直接将九七式半自动反坦克枪扛上了飞机。

        Ki-49 百式“吞龙”重爆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8楼2013-08-31 22:17
        回复
          九七式作为步兵武器,只能装备弹容量 7 发的弹匣,陆军兵器研究所将其航空旋回型改为 15 发箱型弹仓,还研制了更为巨大的 50 发弹鼓。试验中“ホ1”的初速高达 820m/s,理论射速达到 400 发/分。
          陆军方面认为九七式有改造为固定航炮的潜力,便拆除了枪托、握把等部件,加固了机匣,配上 50 发弹鼓,便产生了试制 20 毫米航空机关炮“ホ3”。但考虑到固定式航炮弹鼓容量较大,设计师专门将“ホ3”的射速降到 300 发/分,防止炮管过热。

          “ホ3”20 毫米航炮所使用的97式反坦克炮弹,百式穿甲曳光弹,弹头重达167克,初速790m/s,百式曳光高爆弹的弹头重量为127克,初速820m/s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9楼2013-08-31 22:18
          回复
            日本陆海军的中口径航炮“围城”
            所谓人比人要死,货比货要扔。日本陆军的“一式 12.7 毫米机关炮”问世之后,美国人还没感到不爽,日本海军先觉得芒刺在背了。为啥呢?风头被盖过去了呗,本来九九式 20 毫米固定机炮是日本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中口径航炮,但是九九式在射速、初速甚至威力上通通不如陆军的一式 12.7 毫米机关炮。
            这 20 毫米炮弹总比陆军的 12.7*81SR 要个大头沉吧,装药量也肯定是 20 毫米强,为啥威力还是 12.7 毫米强呢?日本海军简单的算了一笔账,弹头的穿甲威力是一方面,但是计算火炮火力最有效的算法是单位时间内弹药投送量,海军一算,这九九式一号载弹少,打得又不准,射速还差,就算弹头威力大,打不着还不是白搭?
            而且九九式 20 毫米航炮作为“老鸟向”的武器,在坂井三郎这种王牌飞行员用也许是倚天剑屠龙刀,但是 41 年之后日本海军的飞行精英在消耗战中越打越少,结果只能把更多的菜鸟推上阵,这帮孩子 7.7 毫米机枪都还打不准,20 毫米航炮这种需要百发百中的武器就真的是百发无一中了。
            好在海军的“运气”不错,有种说法是在陆军研发成功“ホ103”也就是“一式 12.7 毫米机关炮”之后不久,日本海军“意外”的从中国战场缴获的霍克 III 型战斗机上搞到了美军的勃朗宁 M2 式 12.7 毫米机枪,经过测试认为其性能十分优良,立刻组织开始仿制。
            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不少的疑点,首先霍克 III 型,应该只装备了.30 英寸的勃朗宁机枪,装备了.50 勃朗宁机枪又有可能在中国战场被日军缴获的只能是霍克 75 也就是 P-36 或者是 P-40,其次,在中国战场,海军怎么缴获中国战斗机呢?难道是国军的战机执行反舰任务,然后坠落在日本海军舰船附近?
            反正这个说法是比较扯的,据猜测,很可能是日本海军看陆军的“ホ103”也就是“一式 12.7 毫米机关炮”不错,赶紧就通过国内的兵工厂搞到了 M2 也准备仿制,为了面子编了个缴获的谎话。
            但是都说英雄莫问出处,仿制出来的机枪好用就成。海军的 M2 机枪仿制计划进展并不慢,而且据说私下里海军也学陆军搞了对比试验。但是这个对比试验不是在几个实验型之间进行,而是同海军早已装备的九三式 13 毫米高射机枪进行对比。
            结果自然是法国老古董失败,研发时间差不多相差十年的两种机关单单在射速一项上就差出近一倍,M2 的空射型射速高达 750~800 发/分,而九三式的射速不过 450 发/分。其实日本海军也是多此一举,九三式 13 毫米高射机枪的原型是哈奇开斯 13.2 毫米高射机枪,日本陆军同样以“ホ式十三粍高射机関炮”和“九二式车载十三粍机関炮”之名仿制并装备了这种武器,如果 13.2 毫米机关炮真的比 M2 好用,日本陆军也就不需要专门仿制了。


            10楼2013-08-31 22:20
            回复
              日本海军对美制 M2 机枪和自己的九三式 13.2 毫米高射机枪做过对比后,坚定了要仿制一款同口径航空机枪的决心。昭和 16 年也即 1941 年最初的日本海军版 M2 完成并提交给舰政本部测试。可海军还是好面子,日本陆军虽然仿制了 M2,但是人家弹药用的是自己造的 12.7*81SR 弹,不是原装的 12.7*99 弹,陆军能改,海军也要改,所以海军就决定直接采用九三式 13.2 毫米机枪的弹药装备自己的仿制型 M2。
              据说舰政本部原计划连炮管也直接采用九三式的,但是经过试验发现炮管过热的问题太严重,只得改回 M2 的打孔散热炮管。昭和 17 年即 1942 年 12 月,采用九三式 13.2*99 弹的 M2 仿制型通过最终测试,第二年 9 月,海军赋予其“三年式 13 毫米固定机枪/三式十三粍固定机铳”的制式型号。
              13.2 毫米高射机枪弹,该种枪弹的威力不及.50BMG枪弹
              搞笑的是,在海军忙着研发装备 13 毫米航空机枪的同时,日本陆军却认为 12.7 毫米一年式机枪火力不足,琢磨着上更大口径的航炮了。昭和 17 年即 1942 年底,日本陆军的一式战 Ki-43 在南方战场首次遭遇到美军的 B-17,结果陆军的薄皮 Ki-43 被飞行堡垒的勃朗宁 M2 防御机枪火网打得抱头鼠窜,而 Ki-43 的日版勃朗宁——“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机関炮”打在美军四发重爆上似乎毫无效果,日本陆军想到以后会经常遭遇这种如豪猪一般全身带刺又像犀牛一样皮糙肉厚的可怕敌机,立刻将装备 20 毫米机炮提上日程。   陆航这也不算是临时抱佛脚,早在昭和 15 年即 1940 年底,日本陆航就开始考虑在新式单发战斗机上装备 20 毫米级别的航空机关炮,这也是符合 1939 年新的“航空兵器研究方针”提出重火力和航速的“重单座战斗机”概念。
              为了尽快装备新炮,日本陆航将新 20 毫米航炮的研制任务交给了南部麟次郎的中央工业技术研究所,希望中央工业直接将“ホ103 ”也就是“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机関炮”扩膛至 20 毫米,于是就产生了继ホ1/ホ3 20 毫米航炮之后的日本陆军第二代 20 毫米航炮——二式二十粍固定机関炮/ホ5。
              二式二十粍固定机関炮/ホ5,未带消焰器,可能是较早的版本
              如果说海军的三式 12.7 毫米航空机枪是照着陆军的一式 12.7 毫米机枪搞出来的,那么陆军的二式 20 毫米航炮就是照着海军的九九式二号 20 毫米固定机炮来进行设计。
              话说日本陆军和海军这对斗气冤家就像两个小盆友,自己手里都有不错的玩具,但是却总是盯着对方手中的,别人的玩具总是最好的。这次陆军给中央工业下达的设计要求,就显得颇为“幼稚、不懂事”:射速不能比海军的九九式二号 750 发/分 更低,其他方面,全炮质量、体积必须要比海军的九九式二号更小。
              虽然九九式二号只能算厄利孔 FFL 的日本仿制型,但是厄利孔几乎是除了德国之外当时各国 20 毫米航炮的母型,自身设计相当先进,以日本的工业实力,想要强行搞一款性能全面超越厄利孔 FFL 的航炮是有点痴人说梦,陆军的这种不讲理的蛮干直接导致强行减重的二式二十粍固定机関炮/ホ5 变成一款故障多发的麻烦制造者。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1楼2013-08-31 22:22
              回复
                日本陆航的 37 毫米航炮
                还是先来聊聊ホ203 30/37 毫米航炮,其 30 毫米航炮设计只有设计,并没有实际投入生产。ホ203 本身的资料十分复杂,而且除了标准型设计外,还有 40 年便出现的原始型,其实就是直接将大正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和九四式 37 毫米坦克炮装上飞机的试做型,都采用了单发方式,打一发装一发,效率极低,主要用于测试战机能否承受其后座力。
                另外在ホ203 37 毫米航炮的自动型装备 Ki-45 丙改之前,南方前线的日本地勤人员也在不少受损大修的 Ki-45 乙型机腹原 20 毫米航炮炮舱或者百式司侦 Ki-46 防空型的机首加装了九四式 37 毫米坦克炮,后来统一都被认为是早期型ホ203 航炮。这批前线急造型 37 毫米航炮均未单发射击,Ki-45 乙由后座乘员装填,百式司侦则由飞行员自行装填,其火力完全没有持续性。
                而且九四式 37 毫米坦克炮全重超过 180Kg,其 36.5 倍径身管全长近 1,360mm,堪称身宽体胖,装在机首炮舱中会对战机飞行品质有较大影响,因此当昭和 18 年日本陆航正式决定采用ホ 203 37 毫米航炮的时候,提出了两个条件:瘦身、提升射速和载弹量。据说陆航向室兰.日本制钢所提出的全炮质量上限是 100kg。   日本制钢所将试制任务交给了下属的日本特殊钢株式会社(如今两家企业都有延续,特殊钢后来并入了大同特钢株式会社),要求采用新式特殊钢材制造,在不降低强度的前提下零件材质体积和厚度,另外通过改进弹药,主要是加大发射药量降低弹头质量,在保证初速的前提下,截短炮管。


                13楼2013-08-31 22:26
                回复
                  关于环状弹仓自动版ホ203 37 毫米航炮射速有每分钟 100 发/120 发/140 发等多种说法。这款航炮的后座力大约为 700kg,昭和 18 年即 1943 年初,日本制钢所完成了最初 5 门自动型航炮,当年 8 月陆航将自动型ホ203 37 毫米航炮运往南方战场,准备广泛装备受损大修的 Ki-45 甲型,将机首ホ3 20 毫米航炮改为ホ203 37 毫米航炮的 Ki-45 甲被称为 Ki-45 改丙型
                  1944 年即昭和 19 年 6 月,B-29 超级空中堡垒首次光临日本上空,此时美国人尚没有发明可怕的“李梅火攻”,采用常规炸弹进行地毯式轰炸对日本军火工业是城市居民的伤害有限。与 B-29 相比,二式复战屠龙显得过于老迈了,不过驻本土的日本陆航第四战队仍以 Ki-45 配合 37 毫米航炮击落了数架 B-29,算是ホ203 37 毫米航炮对空作战的完美收官。   除了在二式复战屠龙上大放异彩外,ホ203 37 毫米航炮在战争后期被作为轻型轰炸机(双发袭击机)的主力对地火炮。二战中各参战国基本上都装备了 37 毫米或 40 毫米的航空机关炮用于对地攻击和反坦克任务。
                  最早装备 37 毫米航炮的是美国的 P-39 空中飞蛇,但由于其采用了轴毂炮的设计,同时 M4 机关炮初速过低(610m/s),反坦克威力极为有限,美国人自己都不太喜欢这种大口径航炮,倒是苏联人用的比较好,后来还在自己的 IL-2 上装备了初速近 900m/s 的 NS-37 航炮。


                  14楼2013-08-31 22:27
                  回复
                    英国人在战争初期也面临如何摧毁德国铁甲洪流的问题,因此将 2 磅呯呯高炮扛上了飓风 II 型战斗机,这就是著名的维克斯 S 炮 Vickers Class "S" 40 mm cannon ,由于初期的德制坦克装甲并不太厚,维克 斯S 炮的初速也只不到 700m/s,但是这款拼合武器却在北非打得德国坦克丢盔弃甲。
                    德国人也就照葫芦画瓢以 flak18 37 毫米高炮为蓝本研制了 Ju 87G 型的 BK37 炮,由于采用钨芯穿甲弹,BK37 拥有可怕的威力,但是载弹量极低,也只有鲁德尔这样的怪物才能用的好。
                    ホ203 与苏美英德的 37 毫米航炮相比最为小巧,初速也就只能垫底,加上日本陆航并没有将九四式坦克的破甲弹搬上飞机,所以ホ203 只能打一打美军的轻装甲和无装甲目标,打坦克的事情还真没法客串。不过由于采用机首炮舱设计,ホ203 航炮在对地攻击中命中率不错,虽然后来陆航又装备了ホ204 等一批性能威力都更为优秀的 37 毫米级别航炮,但陆航新锐的袭击机 Ki-96 上仍决定沿用这款航炮。
                    ホ204 37 毫米航炮
                    说来也奇怪,陆航手中实际上有比ホ203 37 毫米航炮性能更好的同口径火炮ホ204 37 毫米航炮,但即便ホ204 几乎样样性能高出ホ203 一头,在陆航手里就是不出战果。   ホ204 37 毫米航炮的研制厂商是南部麒次郎的中央工业,昭和 18 年即 1943 年 6 月,中央工业拿出了第一门试做炮,比ホ203 自动型稍晚一些。由于此时中央工业已经把勃朗宁机关炮的设计玩的很熟, ホ204 在外形上基本就是 “二式二十粍固定机関炮/ホ5”的再次放大。
                    勃朗宁 M4 37 毫米机关炮,日军曾缴获了不少地面高炮版的 M4 机关炮
                    但有了ホ5 的教训,中央工业不敢托大,专门找来缴获的美制勃朗宁 M4 37 毫米机关炮拆解研究,因此在内部设计方面ホ204 与勃朗宁 37 毫米机关炮几乎完全相同。由于陆航规定必须采用与ホ203 37 毫米航炮相同的弹头,中央工业便自行研制了增大发射药装药的 37*145 弹,结果ホ204 反而拥有了比原型勃朗宁 37 毫米机关炮更高的初速,其炮口初速超过 700m/s,理论射速高达 400 发/分,但由于ホ203 的弹链体积较大,因此最大载弹量只有 40 发左右。


                    15楼2013-08-31 22:28
                    回复
                      日本陆航的超级航炮
                      看到大口径的ホ203 37 毫米航炮在攻击美制四发重型轰炸机时展现出的巨大威力,日本陆航认为找到了正确的“局地战机炮”发展方向,不等 37 毫米炮大规模换装,便又琢磨着上更大口径的巨型航炮。
                      另一方面,日本陆航再次升级航炮也是被 B-29 超级空中堡垒逼出来的,虽然 B-29 的防御火力远不如凶悍如豪猪一般的 B-17,但是其可怕的飞行高度让当时的日本截击机只能仰天长叹,在新式高高度战机问世前,日本截击机飞行员只能采用急跃升这种危险的动作来争取很短的射击窗口时间,一般开火时间只有几秒,射速在此时意义倒是不大,航炮攻击力成了决定攻击是否奏效的最关键因素。
                      好在日本陆航手头有些现成可供采用的试做大口径航炮。早在昭和 16 年即 1941 年底,日本陆航便秘密向国内的各航炮生产厂商订购 40 毫米以上的巨型航炮。关于这批航炮的研发目的由对苏和对美两种说法,但基本可以确定是陆航对敌方超重爆神经过敏的结果。这批稀奇古怪的巨型航炮最终投入现役的是 40 毫米的ホ301 航炮,57 毫米的ホ401 航炮/ホ402 航炮以及 75 毫米的ホ501 超级航炮。
                      说日本巨型航炮稀奇古怪确实不是吐槽,比如ホ301 40 毫米航炮实际上更类似于一种无壳弹。说起无壳弹,似乎是个挺高深的玩意,前几年美国的十字军火炮热炒液体发射药概念,搞的大家一脑子浆糊。
                      其实早在南北战争时期,就已经有人研制过易碎弹壳,开炮之后弹壳碎片也被吹出炮膛。不过日本人搞的无壳弹,更类似于喷进弹——是在弹体下部附带了一个发射药燃烧室,也可以认为是个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器,击发时发射药点燃,大量气体从弹体下部的小孔中喷出,将炮弹推出弹膛。


                      16楼2013-08-31 22:29
                      回复
                        ホ301 40 毫米航炮全炮只有 40kg,结构轻量化做到了极致
                        这种轻量化自然是有代价的,首先,ホ301 航炮的装弹数量较少,其采用 8 发弹匣供弹,火力缺乏持续性,但理论上可以做到人工复装(每发弹药 590g,8 发弹匣全重也就是 5kg 左右)。其次其自动部件和机构过于简化,强度十分有限,一般在发射 100 发之后必须进行拆卸检修,否则极易出现卡壳,而且这个 100 发一查的数据是在地面上实验得到的,在空中机体内部震动强度远大于地面实验,因此日军地勤人员差不多是每次作战后立刻要进行检修才能保证下次升空作战ホ301 40 毫米航炮不会**。
                        另外,采用喷进弹使得弹药初速很低,日本陆航在验收时认为ホ301 航炮 220m/s 的炮口初速也就适合打打敌军大型轰炸机。由于弹药初速低,自旋转速度慢,ホ301 40 毫米航炮射程很近,弹道极为弯曲,一般飞行员都很难适应。
                        但和很多诡异的日本武器设计一样,ホ301 40 毫米航炮的弯曲弹道在某些怪兽飞行员手中反而成了夺命的偏锋。据说日本陆航著名的截击机王牌上坊良太郎就长于利用ホ301 40 毫米航炮的弯曲弹道以不可思议的飞行姿势袭击 B-29。
                        上坊前后共击落过 12 架 B-29,其最出色的座机是 Ki-44-II 乙二式单作战斗机“钟馗”乙改,老萨曾经写过这款战斗机,说日本飞行员认为其机体太过脆弱,不像爷们。但是这款娘们战机轻巧的机体却很适合急跃升攻击,而ホ301 40 毫米航炮轻巧的炮身也容易塞进 Ki-44 的机翼,上坊良太郎等一批日本陆航的老鸟便利用 Ki-44 的急跃升能力配合ホ301 的弯曲弹道像高抛投篮一样将 40 毫米喷进弹砸向美军的 B-29,这种诡异的攻击方式取得了不少的战果。(这玩法尼玛不就是臭袜子丧尸签名里面的那个**么?)


                        17楼2013-08-31 22:30
                        回复
                          ホ501 航炮的初速高达 720m/s,弹头重达 6.54kg,即便 B-29 出现之后也能保证在其护航机鞭长莫及的远处一击必杀,但其后座力高达 4 吨,即便是四式重爆飞龙这种庞然大物也只能携带 15 发炮弹(据说发射超过 10 发就有全机空中解体的危险)。装备ホ501 并提高了升限的的 Ki-67 被命名为 Ki-109,共生产了 22 架,但由于其初号机和二号机在截击 B-29 的试验中被证明无法达到攻击高度,因此只能改行做了对地袭击机,准备用 75 毫米ホ501 狙击美军登陆日本本土的两栖攻击舰队。


                          19楼2013-08-31 22:32
                          回复
                            最强的也是最后的
                            在陆军拼命将大口径航炮搬上战机的同时,海军却在冷眼旁观。海军对 37 毫米以上的航炮不是太感冒,认为这种武器只能用于双发大型战斗机,不适合以单发战斗机为主的海航战斗机部队。
                            在海军航空本部和舰政本部看来,20 毫米太小,37 毫米太大,唯有 30 毫米是最适合的“对重爆铳”口径。有趣的是,ホ203 和ホ301 的研制经历让日本陆航中很多人得出了与海军相同的结论,即 30 毫米航炮,无论在体积、重量、射速、载弹还有弹药威力等方面,都是最合适的单发战斗机“本格射击兵装”,这也算是陆海军在航炮研制上殊途同归吧。
                            昭和 17 年即 1942 年 4 月,日本海军舰政本部向九九式 20 毫米航炮的生产厂商富冈兵器制作所(38 年便已经改名为为“大日本兵器株式会社”)发出了新式 30 毫米航炮的研发指令,核心要求就一个字:“快”。
                            海军希望富冈直接以九九式航炮的结构放大设计,短期实现实用化,也最大限度方便前线换装新式航炮。富冈制作所立刻着手开始研制,仅用十个月就完成了 30 毫米放大航炮的设计,并拿出了试制样品,12 月 8 日,海军组织了地面验收射击实验,结果单发和连发均取得了成功。第二年 5 月,海军将试制 30 毫米航炮装上零式舰战进行了空射实验。


                            20楼2013-08-31 22:33
                            回复
                              富冈.大日本兵器的试制 30 毫米航炮最终演变为二式 30 毫米航炮
                               关于试制二式 30 毫米航炮的资料有很多自相矛盾的版本,另一篇资料认为富冈从 42 年 2 月便开始研制航炮,空中射击则在昭和 18 年 7 月,我估计指的是实战射击,当时日本海军改装了五架零战,将两翼中的九九式航炮改为 30 毫米航炮,全部送往南方战线,但是转场途中遭到美军轰炸损失了三架。
                              但是剩下的改装零战表现却不错,号称是敌机只要被 30 毫米航炮击中一发便会“飞散”,威力相当惊人。但是海军对本炮并不是特别满意,硬是拖到昭和 19 年 5 月才为试制 30 毫米航炮授予制式型号“二式 30 毫米固定机枪”。
                              富冈制作所其实是被日本海军晃点了,或者说海军玩了狡兔三窟的把戏,昭和 17 年 3 月(也有说是五月的),日本海军向日本制钢所下属的日本特殊钢株式会社下达了“十七试 30 毫米机枪”的命令。有人估计会问了,这日本特殊钢不是给日本陆航打工的么?
                              论起关系,海军与日本制钢所的交情要远早于陆军。而且,日本制钢所对厄利孔 FF 航炮的研究和仿制也早于富冈制作所,前面就写过,日本海军跑到瑞士去卖炮的时候日本制钢所已经完成了厄利孔 FF 航炮的仿制工作。这一次海军订制“十七试 30 毫米机枪”就直接找了当年主持日本制钢所厄利孔机炮仿制工作的河村正弥博士作为负责人。
                               而且,海军考虑到自己对航炮的特殊需求,明确规定“十七试 30 毫米机枪”的炮管还有炮弹要由海军空技厂和海军第二火药厂来设计和生产,也就是说日本制钢所主要负责供弹、复进机构等部分。昭和 18 年 4 月,三家共同拿出了第一批试做炮。   为了能够保证质量,日本海军对“十七试 30 毫米机枪”组织了空前严格的验收(据说是因为日本制钢所航炮历来有质量较差的恶评,海军不想和陆军一起当冤大头),先后进行了地面试射、空中射击、弹药和炮管的耐寒、耐热、耐腐蚀实验。耐热和耐腐蚀还好说,这个耐寒是啥意思?原来海军考虑到新式 30 毫米航炮必然会成为局地战斗机(截击机)的主力武器,而几千一万米高空中气温可能会达到零下几十度,担心弹药和炮管还有复进机构等部分因此而失灵。   海军这一套满清十大酷刑式的测试几乎是事无巨细,唯一问题就是太耗时间,硬是从昭和 18 年即 1943 年一直验收到昭和 20 年 3 月,才算通过。海军在昭和 20 年 5 月(也有说 3 月和 4 月 13 日)同意“十七试 30 毫米机枪”制式化,并授予了五式 30 毫米机枪的制式型号。


                              21楼2013-08-31 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