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吧 关注:5,656贴子:66,269
  • 17回复贴,共1

配享太庙的风波:张廷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8-22 20:57回复
    太庙,是封建帝王祭祀列祖列宗的庙宇。而帝苯至尊,不仅生前要有文武百官俯首听命,即使死后,也要有佐命功臣陪伴扈从。因而,得以身后配享太庙,便成了大臣们无以伦比的殊荣。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弥留之际的皇帝,没有忘记安排他的老臣,临终留下了令鄂尔泰、张廷玉配享太庙的遗诏,这使已经地位煊赫的鄂张二人,更加身价百倍。而嗜爵如命的张廷玉,尤其看重这配享的隆遇,视为光宗耀祖的殊荣,因为,在整个清朝配享太庙的十二名异姓大臣中,他是唯一的汉人。
    张廷玉没有立下出生入死的殊勋,也不曾建立惊天动地的功业。他之所以能与那些满族的“英贤”等量齐观,不过是因为他具有超乎常人的好手笔。张廷玉正是凭着自己的好手笔,参预了雍正一朝的最高机密,划策决疑,为雍正皇帝定天下立有大功。因此,雍正帝对张廷玉是倍加称道,视若股肱,赏赐酬庸甚厚。据记载,在雍正临朝的十三年中曾六赐帑金给张廷玉,。每赐辄以万计”。张廷玉为感激皇帝的恩宠,也为了玄耀自己的体面,将自家花园命名为“赐金园”。
    但是,遭逢也有时运。张廷玉虽为雍正帝所宠,却不为乾隆帝所爱。在乾隆的眼里,“张廷玉在皇考时仅以缮写谕旨为职,此娴于文墨者所优为”。“朕之姑容,不过因其历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陈设座右而已。”鄙视到把张廷玉当作一件只可供人观赏,却毫无用途的摆设,几同所蓄俳优之类。
    而且,乾隆满汉之见极深。张廷玉虽以汉人久居高位,却得不到他的信任。只因乾隆深恶朋党,·在对鄂尔泰集团势力多方裁制的同时,为了保持派系之间的力量均衡,收相互牵制之效,不得不庇护张廷玉,但也不时给予裁抑。


    2楼2013-08-22 20:58
    回复
      乾隆即位之初,张廷玉与鄂尔泰同封伯爵,加号“勤宣”。张廷玉以此为荣,乾隆七年(174Z年),请将伯爵由其长子张若霭承袭,乾隆没有答应。为了抑制张氏家族势力过分嘭胀,也为了裁抑张廷玉本人,·乾隆令伯爵衔只封张廷玉本人,及身而止。
      其时,张廷玉年逾花甲,已是接近七十的老人。乾隆准其在紫禁城内骑马,又允其不上早朝。这一方面是出自对老臣的关照,但另一方面,却不无排斥之意,从而逐渐形成了由讷亲独自面承圣旨的局面。
      张廷玉身历三朝,久经官场,见惯了宦海的沉浮与倾轧,对于君臣关系所出现的变化,他不会没有感受。只是他一向立身严谨,信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原则,绝不会为此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更不会去追究其中的缘故。据说,张廷玉曾有一句名言,记载在他所作的《澄怀园语》中,即为:“予(我)在仕途久,每见升腾罢斥,众必惊相告曰,此中必有缘故。余(我)笑曰:天下事安得有许多缘故?”
      缘故当然有,只是张廷玉早巳视之为官场常情,司空见惯。而以他的处世哲学,他绝不“敢”去追究其中的缘故,唯独想在“功德圆满”之后,赶快逃之夭天,离开是非之地。
      乾隆十一年(1746年),张廷玉的长子内阁学士张若霭病故。这对张廷玉实在是个意外的打击,白头人为黑头人送终,不能不使他倍觉伤悼,更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这年他已是七十五岁的老翁了,虽不时上朝奏事,但内廷行走,已是步履蹒跚,需人扶掖。乾隆特命其次子庶吉士张若澄在南书房行走,以便照料。但皇帝的关照,却无法阻止他的归梓之心,致仕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上疏乞休,以“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在专制君主的眼里,却有不肯尽忠之嫌。乾隆认为,人臣事君,只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张廷玉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乾隆不允所请,而张廷玉极力陈奏,以致“情词恳款,至于泪下。”尽管乾隆反复晓喻不应引退的道理,张廷玉还是晓晓争辩,不甘罢休。结果是张廷玉被迫留下了,却惹得乾隆皇帝满心的不悦。
      这一年恰恰是乾隆最不称心的一年,先是皇后富察氏病逝,乾隆失掉爱妻。继之,又是大臣辱命,金川败绩。乾隆一反常态,大开杀戒,连连惩治大臣,或杀、或革、或降罚流遣,官场上乌云密布,雷声四起,大小官僚又似乎回到了雍正时代,处在人人自危、岌岌惶惶的恐惧中,担忧着明日的命运。
      张廷玉没有被卷到这场“灾难”中去,但也没有躲过这场暴风雨给人的震慑力。他三番两次地受到乾隆的点名指责。
      七月,生员樊显科场自刎,大学士兼浙江学政陈其凝因署内阅卷,被疑为有忝职守,以权谋私。乾隆以此案情节暖昧,骇人听闻,命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梅彀成会同浙江巡抚方观承鞫讯查明。但却顾虑陈其凝是张廷玉荐举之员,梅、方二人又是张廷玉的安徽同乡,会瞻徇情面,避重就轻。故而当着众军机大臣的面,点明他们之间的关系,说张廷玉与陈其凝“师生契密,人所共知”。言外之意,是警告他们不得在众人眼皮底下徇私。这毫无根据地责谴,表明了乾隆对张廷玉的强烈不满,带有明显的有意寻过的味道。而这次寻过不过是个开头。
      九月,文颖馆进呈所刻《御制诗集》,乾隆以其“讹误甚多”,又命将身为总裁官的张廷玉与梁诗正、汪由敦等人交部议处。
      冬至,翰林院撰拟皇后祭文,用了“泉台”两字,乾隆吹毛求疵,认为这两个字,只可用于常人,不可加之皇后之尊。掌管翰林院的大学士张廷玉以及阿克敦、德通、文保等人,俱被指为草率塞责、罚俸一年。


      3楼2013-08-22 21:00
      回复
        而张廷玉好像不识时务,偏偏在此时“惹”怒了荤隆。
        乾隆对张廷玉的不满已经积郁了很久,这时,就像火山爆发一样,既猛且烈。他让军机大臣传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
        当时,军机大臣承旨的只有傅恒和汪由敦。汪由敦不能不顾及到师生之情份,何况张廷玉在奏请赐券配享的同时,又不避嫌疑地推荐了他这位得意门生继任了大学士之职\汪由敦当即免冠叩头为张廷玉求情,请求皇帝不要将此事公布于众,声称“若明发谕旨,张廷玉罪将无可逭”。但乾隆怒气正盛,对汪由敦的请求毫不理睬。汪由敦无奈,又不忍负师生之谊,便不顾军机处的规矩,将乾隆发怒的消息禀报师门。
        龙颜大怒,张廷五已知此番非同小可。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赶到宫廷跪叩请罪。不料,这亡羊补牢之举,非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授人以柄。
        乾隆明明知道,张廷玉的“请罪”并非出自真情,而是汪由敦泄露了消息。因而更加恼怒,对张廷玉大加诘责,似在历数他的罪状。而张廷玉的所为也确有为乾隆所不能容忍之处。第一,配享太庙,乃非常恩典。张廷五不亲自至宫廷谢恩,是视配享为应得之分。正像乾隆质问的那样,“伊近在京邸,即使衰病不堪,亦应匍匐申谢。乃陈情则能奏请面见,而谢恩竞不赴阙廷,视此莫大之恩,一若伊分所应得,有此理乎?”并点明了张廷玉这样做是认为皇帝配享之言既出,自无反汗之理,而自己以后再无可觐之恩,也无复加之罪了,因而无须顾及君臣之情了。
        第二,张廷玉要求兑现雍正的遗言,请乾隆重申配享太庙的恩典,是信不过新君。所以乾隆说他,“张廷玉之罪,固在于不亲至谢恩,而尤在于面请配享。其面请之故,则由于信朕不及,此其所由得罪于天地鬼神也。”
        第三,张廷玉归心似箭,引起了乾隆对他的怀疑。乾隆得知,早在讷亲当政时,张廷玉就多次怂恿讷亲代奏归里之请,讷亲深晓乾隆的个性,不敢明言,只是时时借机流露。因而,乾隆认为,张廷玉在尚未龙钟衰老之时,就营营思退,是对新君不予重用的不满,“自揣志不能逞,门生亲戚之素相厚者,不能遂其推荐扶植之私”,从而寻求明哲保身之道,在为官一世,“赀产足瞻身家”的情况下,以“容默保位为得计”。
        第四,张廷玉不能亲至朝廷谢恩,却于次日黎明赴阙请罪,“此必军机处泄露消息之故”,而汪由敦以师生之情,先已舍身向皇帝请命,后又不顾朝规泄密露情,更加深了乾隆的成见,从而确信张廷玉举荐汪由敦继任大学士,乃是在朝廷安插私人,在皇帝身边留下耳目。他痛斥说:张廷玉“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则身虽去而与在朝无异,此等伎俩可施之朕前乎?试思大学士何官,而可徇私援引乎?更思朕何主,而容大臣等植党树私乎?”专制帝王最容不得大臣“震主”和“欺主”。张廷玉对乾隆已犯有不信、不尊,外加欺蒙之罪,而欺君蒙主,植党营私,尤其为乾隆所憎恶,不仅为权力受损,还为龙颜无光。他忿忿地说:“我大清朝乾纲坐揽,朕临御至今十有四年,事无大小,何一不出自朕衷独断。即月选一县令未有不详加甄别者,宁有大学士一官而不慎重详审,听其援置私人乎?”“为人臣者,其可不知所儆惕乎?”
        乾隆于盛怒之下,出言威厉,大有倾覆张廷玉之势。但乾隆御下的高明之处,就在恰到好处。他见张廷玉已经威风扫地,而所捐之罪又不足以置之重惩,因此,当廷议张廷玉不得配享太庙,并革去大学士职衔和伯爵、留京待罪时,乾隆反倒下令让张廷玉仍以大学士衔休致,明春回乡,身后仍准配享太庙,只是削去了伯爵。而被牵连的汪由敦却被革去协办大学士和尚书衔,令在尚书任上赎罪。以后,汪由敦虽仍得乾隆的任用,累官至吏部尚书,但直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病故,始终不曾再任大学士之职。其原因只为汪由敦为张廷玉徇私援引。


        6楼2013-08-22 21:08
        回复
          这种明目张胆的党庇行径,令乾隆震怒。他本对张廷玉余怒未息,耿耿于怀,这时朱荃一案正好给他抓住把柄。他怒责张廷玉说:“公然与(朱荃)为姻亲,是诚何心?而漫无忌惮至于如此。其忘记皇考圣恩为何如?其藐视朕躬为何如?张廷玉若尚在任,朕必将伊革去大学士交刑部严审治罪。今既经准其回籍,著交两江总督黄廷桂于司道大员内派员前往传旨询问。”随后又将张廷玉罚款一万五千两,追缴从前赐给的御笔、书籍及一切官物,查抄其在京住宅。兴师动众,严追严查,大有穷治张党之势,张党的重要人物梁诗正交部察议,汪由敦降为侍郎,均为包庇朱荃获罪。
          经过这场“问罪”,张党完全被击垮。张廷五以垂老之躯几遭严谴,已是荧茕孑立,尽失往日的威势,门生故吏各寻出路,如树倒猢狲散,连吴士功这样的死党也去投奔了史贻直。乾隆打击前朝勋臣,严禁朋党之患的斗争,至此,以皇权的独尊而宣告了它的尾声。
          乾隆二十年(土755年)三月,张廷玉病逝,乾隆又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态,宽恕他的过失,令仍配享太庙,声称:张廷玉“要请之愆虽由自取,皇考之命朕何忍违!且张廷玉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原属旧臣,宜加优恤,应仍谨遵遗诏,配享太庙,以彰我国酬奖勤劳之盛典。”赐祭葬如例,谥“文和”。张廷玉直到死后,才为自己挽回了一点面子。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年已七旬的老皇帝又想起了他的这些老臣,在《怀旧诗>>中品评功过,张廷玉被列为五阁臣之一,诗曰:
          风度如九龄,禄位兼韦平。承家有厚德,际主为名卿。
          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述旨信无二,万言倾刻成。
          善皇祖实录,记注能尽诚。以此蒙恩眷,顾命配享行。
          及予之莅政,倚任原非轻。时时有赞襄,休哉国之桢!
          悬车回故里,乞言定后荣。斯乃不信吾,此念讵宜萌?
          臧武仲以防,要君圣所评。薄惩理固当,以示臣道贞。
          后原与配食,遗训改或更?求享彼过昭,仍享吾意精。
          斯人而有知,犹应感九京。
          在这首毁誉参半的诗评中,乾隆既讲出了他与张廷玉之间的关系,也讲出了他对臣下的驾驭术。那就是有过必惩,有错必责,但却惩而不治,罚而不罪。从而使大臣衔于皇恩,畏于皇威。正如他自己在诗注中所说的那样:“廷玉卒于家,余仍遵皇考遗诏行,而彼时不得不示以惩戒,固亦瑕谕不能相掩也”。“廷玉虽有过,余仍不加重谴,仍准以大学士衔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庙。余于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当如何衔感乎?”


          9楼2013-08-22 21:14
          回复
            我竟然一字不漏的全部看完了。谢谢楼主分享。


            10楼2013-08-27 00:51
            回复
              张廷玉是个好秘书,就是太爱虚名了


              11楼2013-08-27 09:29
              回复
                张文和公廷玉,以七十致政归,体至健,人谓之逍遥公。而侍姬数十人,无一当意者,悒悒寡欢。清明扫墓,独携小僮步行,过小溪,竹篱茅舍,桃花数枝,秀色可餐。一女子年十四五,折花嬉戏,憨态曼妍,迥异凡质。令小僮问其谁家,则冯姓,文和家佃也。其父肃之入,煎茶闲话,询知为第三女,名珊儿,尚未许字。诘朝遣人以双璧聘之。及女入文和家,则憨嬉如故,见者皆笑为痴顽,然侍起居独勤,且情意肫挚。文和没年八十,他妾皆淡然,冯独仰药殉节焉。
                ---------
                张廷玉晚年艳福不浅,看来他的灰头土脸被网文渲染过渡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3-09-03 19:00
                回复
                  楼主,幸苦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09-04 17:15
                  回复
                    一朝天子一朝臣,我真觉得福康安死在乾隆之前是一种幸运。


                    14楼2013-09-30 15:39
                    收起回复
                      张廷玉生日还是重阳节


                      IP属地:陕西15楼2013-12-06 13:28
                      回复
                        这个需要了解做个记号有空再看


                        IP属地:江苏16楼2014-01-02 23:09
                        回复
                          张廷玉最后实在有点老糊涂了居然昏招频出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4-01-03 09: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