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郭宏图新浪博客
凡是当过兵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我这支部队来自何方,其前身是那,部队驻地何时开始有的营区,等一些军营的常识。好奇的心也让我开始寻求我的军营的来龙去脉,也希望知情者多提宝贵意见。 1982年11月8日下午3点我们经过两天的旅程颠簸终于来到了这道路两旁都是山,在这密林白雪之间,矗立着那几座红砖瓦房,整洁小路旁排列着洁白的小雪墙。排着整齐队列穿着绿色的服装人们在哪呐喊,口号声响彻云霄,展示着这是军营。 这也是我军旅生涯的开始之地,后来一问此地名叫“板房沟”。隶属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汪清县罗子沟公社(镇),一个远离百姓的山沟之地。今天我来揭开板房沟驻军的诞生历程,畅谈一下板房沟军营的历史。 1964年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朝鲜十分亲近于苏联也就造成中朝关系也不怎么友好。此时吉林省军区独立一师的任务是守卫长白山,任务越来越艰巨。师部当时驻防在延边自治州安图县二道白河,一团驻扎抚松,二团驻扎临江,三团驻扎长白。只有北面无部队驻守。 1964年底吉林省军区独立一师决定在北部汪清县罗子沟公社组建步兵第四团。组建时的团长贾福全,政委董月珍,参谋长张彦文,政治处主任许学泉。编制一二三营,团直特务连、通信连。1965年1月新兵来到部队,因没有正式的营房所有官兵全部住进了罗子沟村老百姓家里,3月正式授予军旗。番号3268部队。 1965年下半年起开始筹建营房,随后在二十公里外,只有几间猎人留下的木板房的山沟之地,板房沟选址建筑营房。 1966年正式大规模建筑,当时全团只在沟内(团部所在地)和山南(85年11月后荒弃)两处,建筑营房。所需材料都来自附近的沟里,从沟里拉石头,伐树木当年就把主营房建好了,建好后就搬进去了,零星建筑是搬进去后继续建的,包括俱乐部、仓库,军械所,弹药库,卫生队等设施都一年一年地诞生了起来。
当时在内河还建了个农场,后来才盖了几间房子,也为营房建设后勤保障做出巨大贡献之地。 1969年3月步兵四团改编为吉林省军区独立一师炮兵团,同年六月移防到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汪清县龙泉坪,九月全部移走只有部分留守人员看守营房。 1970年3月吉林省军区独立二师七团奉命改编为吉林省军区独立一师三团从吉林市移防到板房沟。一营驻扎在内河,二营驻扎在山南营区,三营五连驻防在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九号,六连驻扎在沟里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高机连驻地,三炮连和团直属(警通连)所有单位驻扎在板房沟处。番号1331部队。 1975年8月1日部队番号改为81612部队。 1976年成立了团炮连和高机连。 1978年部队开始战备扩编,全团三个营,各营四个连(3个步兵连一个炮兵连)个个营房建设全面展开,到1979年除五连驻防老黑山前沿其他连队都移防到板房沟营区。警通连分成特务连和通讯连。 几代官兵始终没有放弃营区的建设,在它的四周建筑了数个山洞,还打出了深井,营房也几经改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1980年12月改编成沈阳军区守备十师守备三十团(番号81612部队)隶属于吉林省军区。 1981年12月隶属六十八军管辖。 1983年5月还建起了三层的团办公大楼和卫生队,械修所,油库等建筑。 1985年10月隶属16集团军管辖。 1985年11月部队减编,原来十六个连队只剩下十个连队人员还大部分减少,取消营建制,连队隶属于团,部分营房坍塌荒弃,特别是山南营区砖瓦无存。 1991年4月部队整编扩编2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团随师隶属吉林省军区。 1991年5月底部队移防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延西街,只有二营所辖连队在此驻防。 1992年10月部队随着国际形势宣布解散,板房沟交付部队农场管理,现已废弃。部队在板房沟驻军(1965年——1993年)一共是二十八年,番号变换三次(3268部队,1331部队,81612部队)。自今原来的营区荒草成片再也难显示出当年的军威了,只有那破旧不堪的大楼和营房在风雨中淋漓。过去的营房设施随着时间见流失而消耗殆尽,留给人们的只有那记忆。






凡是当过兵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我这支部队来自何方,其前身是那,部队驻地何时开始有的营区,等一些军营的常识。好奇的心也让我开始寻求我的军营的来龙去脉,也希望知情者多提宝贵意见。 1982年11月8日下午3点我们经过两天的旅程颠簸终于来到了这道路两旁都是山,在这密林白雪之间,矗立着那几座红砖瓦房,整洁小路旁排列着洁白的小雪墙。排着整齐队列穿着绿色的服装人们在哪呐喊,口号声响彻云霄,展示着这是军营。 这也是我军旅生涯的开始之地,后来一问此地名叫“板房沟”。隶属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汪清县罗子沟公社(镇),一个远离百姓的山沟之地。今天我来揭开板房沟驻军的诞生历程,畅谈一下板房沟军营的历史。 1964年中苏关系越来越紧张,朝鲜十分亲近于苏联也就造成中朝关系也不怎么友好。此时吉林省军区独立一师的任务是守卫长白山,任务越来越艰巨。师部当时驻防在延边自治州安图县二道白河,一团驻扎抚松,二团驻扎临江,三团驻扎长白。只有北面无部队驻守。 1964年底吉林省军区独立一师决定在北部汪清县罗子沟公社组建步兵第四团。组建时的团长贾福全,政委董月珍,参谋长张彦文,政治处主任许学泉。编制一二三营,团直特务连、通信连。1965年1月新兵来到部队,因没有正式的营房所有官兵全部住进了罗子沟村老百姓家里,3月正式授予军旗。番号3268部队。 1965年下半年起开始筹建营房,随后在二十公里外,只有几间猎人留下的木板房的山沟之地,板房沟选址建筑营房。 1966年正式大规模建筑,当时全团只在沟内(团部所在地)和山南(85年11月后荒弃)两处,建筑营房。所需材料都来自附近的沟里,从沟里拉石头,伐树木当年就把主营房建好了,建好后就搬进去了,零星建筑是搬进去后继续建的,包括俱乐部、仓库,军械所,弹药库,卫生队等设施都一年一年地诞生了起来。
当时在内河还建了个农场,后来才盖了几间房子,也为营房建设后勤保障做出巨大贡献之地。 1969年3月步兵四团改编为吉林省军区独立一师炮兵团,同年六月移防到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汪清县龙泉坪,九月全部移走只有部分留守人员看守营房。 1970年3月吉林省军区独立二师七团奉命改编为吉林省军区独立一师三团从吉林市移防到板房沟。一营驻扎在内河,二营驻扎在山南营区,三营五连驻防在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九号,六连驻扎在沟里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高机连驻地,三炮连和团直属(警通连)所有单位驻扎在板房沟处。番号1331部队。 1975年8月1日部队番号改为81612部队。 1976年成立了团炮连和高机连。 1978年部队开始战备扩编,全团三个营,各营四个连(3个步兵连一个炮兵连)个个营房建设全面展开,到1979年除五连驻防老黑山前沿其他连队都移防到板房沟营区。警通连分成特务连和通讯连。 几代官兵始终没有放弃营区的建设,在它的四周建筑了数个山洞,还打出了深井,营房也几经改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1980年12月改编成沈阳军区守备十师守备三十团(番号81612部队)隶属于吉林省军区。 1981年12月隶属六十八军管辖。 1983年5月还建起了三层的团办公大楼和卫生队,械修所,油库等建筑。 1985年10月隶属16集团军管辖。 1985年11月部队减编,原来十六个连队只剩下十个连队人员还大部分减少,取消营建制,连队隶属于团,部分营房坍塌荒弃,特别是山南营区砖瓦无存。 1991年4月部队整编扩编2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团随师隶属吉林省军区。 1991年5月底部队移防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延西街,只有二营所辖连队在此驻防。 1992年10月部队随着国际形势宣布解散,板房沟交付部队农场管理,现已废弃。部队在板房沟驻军(1965年——1993年)一共是二十八年,番号变换三次(3268部队,1331部队,81612部队)。自今原来的营区荒草成片再也难显示出当年的军威了,只有那破旧不堪的大楼和营房在风雨中淋漓。过去的营房设施随着时间见流失而消耗殆尽,留给人们的只有那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