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微雕
梁慧玲
【这是一座恢弘富丽的东方博物馆,精美的建景群既有皇家御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名园的秀丽多姿,同时,还融合了欧洲园林的建筑风格
她是一座奇花异木之园,稀世珍宝之馆。
150年前,完整目睹过她风姿的西方人把她称作“万园之王”
自我的曾祖父伯纳开始的菲尔德家族四代人,在一颗珍珠大小的寿山石上微雕出这座园林。称为“圆明园.1859”。
立体显微镜下,我手背上的静脉就像汹涌的潮水般起伏。任何微小的颤动,哪怕是脉动引起的手指颤动,都可能令这件作品毁于瞬间。屏息凝神,每次下刀,我都是在心跳的间隙间进行。只有用蜜蜂身上的绒毛做成的毛刷,才可以小心翼翼地给它上色。
这件作品要在数千倍的显微镜下才能清晰得观赏。而跟它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紧邻的另一件微雕。
那是刻在米粒大小的玉石上满目疮痍的圆明园。
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疯狂抢掠,然后有纵火焚烧了三天三夜,一片废墟之上只剩残垣断壁,枯树昏鸦.
那些苍凉惨凄的图案,用肉眼看去,只是一个个毫厘之间的比针尖更细甚至几步可辨的黑点。
如果不是配有文字说明,人们大概很难在作品中半截焦黑的残柱上找到“中国北京.谭佛影意刻”这几个字。这件曾祖父以“圆明园.1860”命名的微雕,才是真正的惊世绝作。
近年来微雕作品开始在国际艺术品领域备受青睐。中国的崔连根大师将5米长卷的《清明上河图》缩小火柴棒大小,令人拍案叫绝。英国富翁以超过千万英镑的天价,买下了著名微雕艺术家威拉德制作的70件微雕,这些艺术品用一个火柴盒就可以全部装下。
而纽约拍卖行对这两件圆明园微雕给出的估价也一再飙升。
人们都对我们家族的作品赞不绝口,我却在心里慨叹,一百多年前的谭佛影先生,当时没有借助任何放大镜之类的仪器,究竟是怎样雕刻出来这件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欣赏的杰作的呢?
我的曾祖父在他晚年的回忆录《微雕人生》中说,这位中国艺术家,是凭借内在之眼来微雕的——
微雕是中国的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是在象牙、玉石、瓷器甚至发丝等上面精雕细刻,故被称之为”绝技”
我们西方的微调师和观赏者必须依靠放大镜、显微镜才能进行创作和欣赏,可是你相信吗,几十年前甚至更早之前仅凭他们的内在之眼,就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神奇。
1890年,我刚20锄头,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师。有天,在不列颠博物馆里,我看到了无数来自遥远东方的美不胜收的藏品: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
这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中国的圆明园后,从那座梦幻艺术的殿堂掠得的“战利品”
还有大量的金玉制品、珐琅、刺绣、漆器等等,我目不暇接,在博物馆里流连往返欣赏了个把月。后来,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最不起眼的明清象牙微雕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
米粟大的紫砂壶上,山青水绿、林壑森秀,而抚琴的隐士须发毕现。绿豆般的象牙片上,仕女一手持扇,一手握书,扇和书上竟又极细腻地雕出了完整的诗词,那书法亦飘逸潇洒。总而言之,微雕的人物、山水、花鸟都逼真传神,灵而有性。
我第一次知道了这小小的方寸之间,竟容纳得了万千世界!
又是羡慕又是纳闷,实在想象不出那些中国艺术家究竟是怎样雕刻出来的,尤其是署名“谭友释”的作品,更是巧夺天工。
我心中涌起一股热切的渴望,想去这些微雕的故乡,拜访创作出他们的艺术家!
如果有可能,希望自己也能够雕刻出这样的杰作。
我用了几年的时间来学习那个向往已久的国度的语言和知识,同时开始尝试微雕。
1897年,28岁那年,我作为英国军队的文职官员,踏上了通往那片向往已久的土地的征程。
临行,邻居哑女泪水连连,她不住挥舞手臂告别给我留下了深刻而悲伤的形象。
到达北京后,作为半个中国通,我通过种种渠道,终于打听到了谭有释的后人谭佛影,他就住在北京城内。有幸目睹到了他的数件微雕作品,果然造诣非凡。
于是,我碾转请到谭佛影的一位亲友牵针引线,陪伴着登门造访。出于对当时中国老百姓憎厌外国军人的顾虑,我没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说是英国的画师,酷爱微雕,随即拿出了近年的几件自己觉得还过得去的作品。
谭四十开外,俊逸清朗,语气低沉浑厚,眉宇间有着隐隐的威严之气。他边看边不觉微微颔首。
我提出了拜师学艺的请求,没想到谭却毫不留情地一口就拒绝了,并说这门绝技向来传男不传女,连自己的亲妹妹都不让学,更何况一个外人,而且还是外国人。
我注视着谭,用过于激动以致不时夹杂了英语的中文,情词恳切地说起自己在第一次看到微雕时,就被这种东方文化的神秘含蓄之美深深折服了,对这门技艺痴迷不已,尤其是谭友释先生的微雕。东方的境界与灵性是我的追求和渴望,所以我用了几年的时间学习中国文化,并琢刻练习,然后不远万里来到这儿取经。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做一个最虔敬的东方古典文化的传播者。
谭若有所动地看着我,脸色和缓了许多,但仍旧淡淡地说:请恕难从命,送客。
我豁出去了,使出最后一招:我知道东方拜师学艺是要行大礼的,谭师父请受我一拜。
他谭轻轻就托住我正欲下拜的身子,我感觉到从他身上传来一股柔韧的力量,看着瘦弱的他劲道怎么这么大呢?只听他温和地说道:
艺术本来就是触类旁通相互借鉴的,我不会教你什么,修行靠个人,都是要自己琢磨和领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