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吧 关注:8,739贴子:50,684
  • 0回复贴,共1

杨绛先生2006年发表的对英国文学的一点意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钱先生默存尊夫人杨绛先生2006年3月接受《文汇读书周报》电话采访,对英国文学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直想了解杨绛先生在英国研读英国文学的情况,就给《文汇读书周报》报了个采访意向,在2006年3月9号给杨绛先生打电话要求方便时录音采访。电话里杨先生说她已经96岁高龄,“我现在是个大聋子”,谁来都要在耳边大声喊,她也会情不自禁大声回答,那样谈学术问题太累,身体不能承受。但毕竟杨先生在这个年龄上还在翻译写书,思维如此活跃,记忆力如此强健,表达如此流畅,连走路的步态都还那么硬朗,怎能仅因为一个聋就放弃一个大好的机会记录下她的一段别人不曾关注过的经历?我一再表示,我们不对谈,只提了问题,请她小声独白,我录音,然后我整理录音即可。她说她不愿意被录音,即使录了音,也没有精力帮我确认录音稿。于是干脆地说那就简单聊几句吧。“我说,你听”。
杨先生说她在牛津是自费旁听,不是正式学生。但作为“补课”,她跟着钱先生读了很多英国文学作品,从古典到19世纪的作家都读了个遍。但因为不参加考试,也不拿学位,所以就没有研究谁。也说不上特别喜欢谁。我一再要求举几个例子。杨先生就举了Gorge Eliot和Jane Austen,说很喜欢。特别说到Austen,塑造人物鲜活,过目不忘。为此,杨先生强调小说情节很重要,人物塑造栩栩如生,这是好小说的要素。相比之下她不喜欢
Charlotte Bronte,说Jane Eyre不是纯粹的创作,有大量个人的影子在其中。她特别让我记住,好小说一定得塑造鲜明的人物,一定要有生动的情节。
杨先生大声喊了半天,我深怕她累病,就一再说您的这些话不录下来让读者了解太可惜了。她才妥协说,我可以写个采访提纲寄去,她“看情况可能会回答你”。我知道我不能再得寸进尺,强求一个96岁的老人。于是拟了一个提纲送去。估计杨先生会在每个问题下写几行字。也许她觉得无聊,就此不再理会。但我没想到的是她在第二天傍晚就让家里的阿姨小吴打来电话,说可以在电话上回答我。
杨先生的声音依然那么清晰,纤柔的无锡口音普通话,柔中带刚。我在她的谈话开始后才意识到这不是敷衍我,而是个长谈,应该记笔记,这才马上抓过手边的纸和笔边听边记。随后根据潦草的记录和新鲜的记忆马上整理成文。我平生第一次做了这样的电话“采访”。


1楼2012-06-02 10: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