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词吧 关注:98贴子:543
  • 14回复贴,共1

关于弹词小说《香莲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今日起,开始看黑龙江版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香莲帕》。
先说两个问题:
第一,谭氏父女〈弹词叙录〉一书中并及收录此书,而黑龙江出版社这版在目录之前,也并无内容大意。更加之现世公开网上亦无此书梗概,所以本着拾遗补阕之心,我会在阅读完毕之后,整理出故事大意。
第二:刚看完了第一回,初步感觉有二:
其一:相比〈描金凤〉之类吴音弹词,此书更象是国音弹词,但韵文韵脚并不严谨。
第二:韵文唱词不同于一般才女著作的律诗形式,更象是京剧等地方戏的,七言的不多,十言,十一言乃到十二言的,层出不穷。


IP属地:上海1楼2012-03-17 15:17回复
    黑龙江版本<香莲帕>全书,我已看完,特更正本帖一楼的某些错误观点,并补充一些看法:
    第一:<香莲帕>虽然隶属讲唱文学,但并非弹词小说。而造成我误会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黑龙江版本《香莲帕》并无前言,只是笼统地将它归纳为讲唱文学;二是史上某些著作(比如<京剧知识词典>)在引用此书时,对其属于讲唱文学范畴中的体裁模糊言之,有些则误传为弹词小说,使我以讹传讹;三是因为讲唱文学中,相较于其它形式,弹词小说在数量、质量上都占着极大优势,尤其是到了清中期之后,不少闺秀才女也加入到弹词小说的创作中,作品思想性、艺术性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深远影响不容小觑,以至于我看到“讲唱文学”四字,就想当然地以为应是弹词小说,而忽略了讲唱文学并非只有弹词小说一种。
    第二:因为《香莲帕》并非弹词小说,所以谭正璧父女未将其收入《弹词叙录》一书的作法是正确的。当然,相识即有缘,其后我还是会为它做些事,比如整理出故意大概,及作品断代分析等,但与之前的初衷不同,却并非出于为谭氏父女拾遗补阕的目的了。
    第三:得知《香莲帕》是鼓词而非弹词,这也就能解释得通,为什么它的韵文格式不是七言为主,而是十言为主,十一言为主(所谓“十一言”,很多时候,是在“十言”句中加一个衬字)(衬字:用在句中多为语气助词)。所以上面第一楼中最后一句也是错的,得作纠正。即“韵文唱词不同于一般才女著作的律诗形式,更象是京剧等地方戏的,七言的不多,十言,十一言乃到十二言的,层出不穷。”这句应该改作“因为是鼓词形式,所以韵文唱词不同于一般才女著作的律诗形式,更象是京剧等地方戏的,具体说到这部《香莲帕》,七言的极少,除对白念白外,十言及十一言的韵文充斥全篇。”
    第四:此书韵文韵脚用得不是很规范,时常有用错韵的事发生。


    IP属地:上海2楼2012-03-28 14:16
    回复
      在描述《香莲帕》内容大意之前,再补充一点:
      当初我得到此书,未观全豹,先睹书名,这“香莲帕”三字,感觉颇有几分香奁闺珍之韵味,再联想到旧小说构思书名通用的套路,料这香莲帕多半是男女主人公的定情物了,沿着这条思路揣测下去,我道《香莲帕》应归于言情门下,谁知看了大半才发现,--书名很言情,内容,是武侠。


      IP属地:上海3楼2012-03-28 20:53
      回复

        续:
        李佑主仆路经太行山,被寨主戈期所掳。原来戈期聚众作恶,两年前,李佑之父李泰曾奏主发兵征剿此山,戈期行贿李良并与之勾结,才得以幸免灭寨之祸。此番问明李佑身世,决意诛杀以报前仇。不意动手之际,闻山下又有官眷经过,戈期急于率众下山,临行前将李佑主仆绑至剥皮亭。


        IP属地:上海5楼2012-03-28 21:49
        回复
          续:
          主仆自分将死,不禁痛哭,惊动后寨戈红霞。红霞系戈期胞妹,颇明事理,与其兄为人截然不同,因幼年得神仙传授,武艺非凡,且仙师临别赠言,言婚姻之事在于“十八子保佑你”六字上,故时常留心。此番闻得前寨之事,遂与奶娘吴氏同行,问明原委后,知与李佑良缘天定,当面许亲。


          IP属地:上海6楼2012-03-28 21:50
          回复
            续:李佑临行前,将祖传香莲帕一方为聘,二人洒泪分别。


            IP属地:上海7楼2012-03-28 21:50
            回复

              戈期回寨,恼怒红霞所为,又自料论武原非胞妹敌手,故以言词相激,欲逼红霞自尽。红霞不服,与奶娘吴氏一同更换男妆出逃。本意赶上未婚夫李佑,同往京城。不料李佑病倒桃花镇客店,二人遂错过重逢之期。
              红霞一路紧追,沿途访李佑无着,入京后又人地两疏,无奈只得冒名李佑,欲先入公公李泰官邸认亲。不料李泰已蒙冤下狱,其尚书府也为李良所据。假李佑误投府第,奸奴密报李良,李良欲斩草除根,命人入夜行刺。红霞梦中惊觉,镖丧刺客,越墙而走。隔墙花园正是定国公徐彦昭之府第。彦昭久有报国之心,奈太后偏宠李良,眼见乾坤倒悬,乏力回天,徐公灰心之下,立志永不上朝。是夜闲来无事,正观女儿徐金定月下舞刀。恰红霞伏于墙头,本意伺机潜遁,因窥见徐郡主刀法精湛,失口喝采,惊动徐氏父女,盘问一番。红霞至此,只得依旧伪称李佑。徐公闻听来历,惊喜交加,惊者奸臣凶残,忠良之后险遭毒手;喜者李泰有子如此,堪称文武全才,将来不失为国家栋梁之材。为护忠良一脉,遂作主款留府中。其后徐公又送假李佑入狱探监,“父子”会面,浑然不识,直到红霞呈香莲帕为证,将以往事和盘托出,李泰方才大悟,狱中认下儿媳。因虑及徐公为人刚正,恐红霞改妆冒名事惹怒徐公,故临分手际,千叮万嘱勿泄身份。红霞回到徐府,徐公因赏识“李佑”才貌,欲为女择配,红霞惊愕,无奈托辞未得父母之命,婉拒婚事。
              此时李良满京城广搜“李佑”不得,为免节外生枝,请旨将李泰火速定罪正法。刑部尚书等不忍忠良被害,只能行权宜之计,将李泰叛国案草草裁决,发配柳州,名为定罪,实为保全李泰残生,以待转机。仓促发配,徐公闻讯赶来送行,并当面求亲,李泰恐徐公疑心,于儿媳不利,无奈只能胡乱应允。
              (未完待续,请勿插楼)
              


              IP属地:上海8楼2012-03-28 21:51
              回复

                据我所知,节选鼓词《香莲帕》部分章节重新加工改编的京剧剧目,至少有四部,分别是:
                《大保国》:
                明穆宗死后,太子年幼,李艳妃垂帘听政,其父李良蒙蔽李妃,企图篡位,李艳妃意欲让位。定国公徐彦昭、兵部侍郎杨波于龙凤阁严词阻谏,李艳妃执迷不听,君臣争辩,不欢而散。为《龙凤阁》一折,故事见《香莲帕》鼓词。
                《探皇陵》:
                徐彦昭谏李妃不从,乃谒皇陵,哭拜于先帝灵前,杨波率子弟兵至,共同会合。亦作《叹皇陵》,为《龙凤阁》一折,亦见于《香莲帕》。
                《二进宫》:
                李良谋篡,封锁昭阳院,使内外隔绝,李妃始悟其奸,独居悔叹。徐彦昭,杨波二次进宫进谏,李妃遂以国事相托,后杨波领兵,诛斩李良。自《大保国》至《二进宫》有连演者,总名《龙凤阁》,习称《大、探、二》,故事见《香莲帕》鼓词。
                《马芳困城》:
                明穆宗时,勇士马芳落草,被国丈李良捕获,削其左耳,游街示众。杨波保释之,收为义子,荐为大同总兵。李良死,神宗继位,杨波辅政。吏部尚书徐赞与杨不和,诬陷之入狱。马芳闻知,率部进逼京师,围皇城。神宗与太后登城质问,并令杨波劝马退兵,马芳约先释杨,交出徐赞,并将御林军归其统辖,方允撤兵,神宗不得已,只好从之。又名《御林郡》、《斩杨波》,故事见《香莲帕》鼓词。
                注,以上剧目出处,内容提要皆出自《京剧知识词典》一书。另外,《马芳困城》一剧,除京剧外,尚有川剧版本。
                


                IP属地:上海15楼2012-04-01 23:07
                回复
                  二:看完《香莲帕》总体观感: 第一:<香莲帕>虽然隶属讲唱文学,但并非弹词小说。而造成我误会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黑龙江版本《香莲帕》并无前言,只是笼统地将它归纳为讲唱文学;二是史上某些著作在引用此书时,对其属于讲唱文学范畴中的体裁模糊言之,有些则误传为弹词小说,使我以讹传讹;三是因为讲唱文学中,相较于其它形式,弹词小说在数量、质量上都占着极大优势,尤其是到了清中期之后,不少闺秀才女也加入到弹词小说的创作中,作品思想性、艺术性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深远影响不容小觑,以至于我看到“讲唱文学”四字,就想当然地以为应是弹词小说,而忽略了讲唱文学并非只有弹词小说一种。
                  第二:由于《香莲帕》并非弹词小说,所以谭正璧父女未将其收入《弹词叙录》一书的作法是正确的。当然,相识即有缘,其后我还是会为它做些事,比如整理出故意大概,及作品断代分析等,但与之前的初衷不同,却并非出于为谭氏父女拾遗补阕的目的了。
                  第三:由于其体裁是鼓词,所以唱词并不同于一般闺秀弹词著作的七言韵文格式,具体说到这部《香莲帕》,七言的极少,除对白念白外,十言及十一言的韵文充斥全篇。(当然,主要是以十言为主,所谓的“十一言”,很多时候,是在“十言”句中加一个衬字)(衬字:就此书论,衬字用在句中多属语气助词)。第四:此书韵文韵脚用得不是很规范,时常有用错韵的事发生。第五:书名“香莲帕”三字,乍看之下,感觉颇有几分香奁闺珍之韵味,再联想到旧小说构思书名通用的套路,料这香莲帕多半是男女主人公的定情物了,沿着这条思路揣测下去,原先只道《香莲帕》应归于言情门下,谁知看了大半才发现,--书名很言情,内容,是武侠。


                  IP属地:上海27楼2012-04-18 12:20
                  回复
                    三:为《香莲帕》断代:   因手边资料匮乏,我从无得知鼓词《香莲帕》最初问世的年代及版本,同时,我也不知道前辈学者中有无为它做过断代工作。而我此番,也仅仅是在阅读黑龙江版本鼓词《香莲帕》全书的过程中,通过文字中的蛛丝马迹寻根追源,予以分析归纳,说到底,原不过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已。虽则用了心,但毕竟资料不足,且我的水平也很有限,所谓“单音不成曲”,终难成就宏论。今天把它们记录下来,也希望能给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一些启发吧! 首先:我认为《香莲帕》成书于清代。理由共有四条,下面一一分析:
                    第一:参见黑龙江版本《香莲帕》第136页,此时的情节是戈红霞冒名李佑,被迫与徐金定成婚。书中有这样四句“在上面二人并肩坐了帐,小丫头满斟两杯酒刘伶。又用了子孙饽饽长寿面,夫妻俩交换酒杯不消停。”注意:吃子孙饽饽本为满族婚礼习俗,“饽饽”二字为满语,也就是汉族人称之为“饺子”的食品了。而查《明史》未见新婚洞房食饺子的习俗,可见作者此处描写是融入了满族婚礼的习俗,他所写的是根据明朝野史改编创作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万历年间的鼓词小说,若作者是明代人,何以不参照明代风俗,而引用清代风俗呢?恐怕大有可能是作者本身就是清朝人,这样才比较说得通吧。


                    IP属地:上海28楼2012-04-18 12:21
                    回复
                      第二:参见黑龙江版本《香莲帕》第224页,书中有云“再说刘伯温老爷,纵然他成地仙,然而他终是大明旧臣,算就国运未败,还有七十多余年的天下未终,怎忍得叫奸臣贼子,扰乱江山!”因本书开篇即提及,故事时代背景被设定为“万历刚刚继位不久”,而史书记载万历是1573年继位,崇祯亡国是1644年,也就是说从万历登位到崇祯遇难,这其中共计71年。由此可见,要么《香莲帕》作者亲身经历过明清交替,要么明亡清兴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成为了历史,若不然,他何以未卜先知,能够推算出“(大明)还有七十多余年的天下未终,”?


                      IP属地:上海29楼2012-04-18 12:21
                      回复
                        第三:参见黑龙江版本《香莲帕》第415页,有这几句“且说番王世居口外,手下的番兵无数,年年放抢南朝。列公,自秦汉以来,这口外夷人俱称为匈奴,唐朝名曰突厥,宋朝名契丹,


                        IP属地:上海30楼2012-04-18 12:22
                        回复
                          明朝改做da dan,至我朝将kou外的da子改叫台吉等名。”


                          IP属地:上海31楼2012-04-18 12:23
                          回复
                            明朝之后就是清朝,作者口称“我朝”,作此语又全无明朝遗民的丧国之痛,由此可见,作者应该是清朝人无疑。(另外,我曾怀疑此处所引用的句子中“口”字皆为“塞”字误传,不过后经热心网友提点得知,字典上有“口外”这个名词,一般是泛指长城以北地区,也称之为“口北”。)


                            IP属地:上海32楼2012-04-18 12:24
                            回复
                              第四:参见黑龙江版本《香莲帕》第493页,书中有云“到大明末年,李闯王兵破北京,死难的襄城伯李因桢是戈小姐生的晚子。总而言之,忠孝门前,定生贵子,香莲帕因缘结果。”我查过《明史》,李闯时期,死难的襄城伯叫李国桢,而非李因桢,想来这若非原作者的笔误,即是后世传抄错别字的缘故了,这也不必论它。只是“到大明末年,李闯王兵破北京,死难的襄城伯李因桢是戈小姐生的晚子。”这句可见作者并非明朝人了。 另附:参见黑龙江版本《香莲帕》第36页,通过李佑之口,对香莲帕有这样的描述“小姐休要轻视,此物原是小生祖上传留之宝。帕上一朵并头莲花,乃天仙所绣。系槐荫树下仙姬所赠,孝子董永之物,董永与仙女成婚,超入九天圣群,辞别尘世,因感情旧故,赠世祖传至小生,三十年代,小生系在身上已久。”通于这条线索,我去搜寻了史上董永遇仙的相关剧本,因为记忆中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相关章节中,只是将主人公董永与织女的相遇地点简单地描述成“道”(即中途路上的意思)而已,并无涉及“槐荫”,也就是说,我当时想,找到《天仙配》故事演变男女主人公相遇地点何时从“道”变成“槐荫”的,那么必然《香莲帕》的问世只会在这一时期之后,不会在它之前了。或许能为断代提供一条新线索,于是我又查到以下几个版本:


                              IP属地:上海33楼2012-04-18 1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