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丝:
工艺精巧又省料
记者:镶嵌是明代金银首饰的工艺特色,且对清代金银首饰的制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除此之外,明代还有哪些影响后世的绝活?
扬之水:当然是累丝啦。累丝把片材处理为花丝,而使首饰制作精细到最小的构成因素,金的柔韧之品质也在累丝工艺中被发挥到极致,也因此成就为首饰制作精细的极致,实例如南昌青云谱京山学校出土的金累丝蜂蝶赶花钿(图三)。金钿用九厘米长的窄金条做成一道弯梁,素边丝掐作牡丹、桃花、杏花和两对游蜂、一只粉蝶的轮廓。薄金片打作蜂蝶的躯干,花心、花瓣、翅膀平填细卷丝,然后分别攒焊、镶嵌为一个一个小件。九朵花用细金丝从花心穿过系缀于弯梁,再把做好的“螺丝”抽去芯线,一端系于蜂蝶,一端从花心或花瓣里穿过去然后系于弯梁,蜂蝶便轻轻挑起在花朵上而姿态各有不同,粉蝶是正在采花的一刻,游蜂是敛翅将落而未落的瞬间。
累丝一方面以对原材料的精加工使得首饰立体造型或繁复的构图用材大为节省,另一方面也使金银本身变得柔和轻盈,精光内敛,更宜于在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之温润,宝石之明艳,如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分心(图四)、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掩鬓。
累丝同时也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比如平填和堆垒。总之,累丝是金银器手工制作所能达到的精细之最,它把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纤巧,秀丽,规整,精细至上。而明人对“奇巧”的欣赏,也可以说是由洗练与圆熟的技艺所成就的趣味,金细工艺中的累丝,也是其中之一。
金银首饰镶珠宝易脱落
记者:宋元工匠把锤鍱工艺发挥到极致,而明代金银器首饰的主要工艺特点是金银与宝石的结合。这种镶嵌之风的盛行是不是和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西方珠宝制作观念及大量囤积宫廷的宝石有关?
扬之水:有一定的关系,但只是原因之一。对宝石的热情,元代已经开始了——新朝统治者带来对所谓“回回石头”的喜爱,此风遂盛。郑和携归珠宝,或者可以说是推波助澜。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镶宝簪钗不妨作为一证。而《明史》卷八二《食货六》说到嘉靖中期以后,“太仓之银,颇取入承运库,办金宝珍珠,于是猫儿睛,祖母碌,石绿,撤孛尼石,红剌石,北河洗石,金刚钻,朱蓝石,紫英石,甘黄玉,无所不购。穆宗承之,购珠宝益急”;万历中,“帝日黩货,开采之议大兴,费以钜万计,珠宝价增旧二十倍”;成书于万历年间的《五杂组》卷一二列举当日为世人所重的各种宝石,而曰“皆镶嵌首饰之用”,定陵以及大抵同时的藩王墓葬所出头面多以珠宝为饰,自然与这样的背景密切相关。
记者:红蓝宝、祖母绿、猫眼等宝石性脆且硬,易崩裂;黄金白银性软,这种“软”与“硬”的结合对当时的工匠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扬之水:金银首饰的镶玉嵌宝,正是到了明代才大为兴盛。蒲松龄《七言杂文》咏银匠中的“簪顶牢箝石榴子”,“金镶蝴蝶闹纷纭”,便都是具体式样的描绘。实例如北京万贵墓出土的一支金镶宝莲花顶簪(图二)。金簪造型为一朵重瓣莲花,系用金片卷成圆管把莲花举为三层,红、蓝两色宝石一一镶嵌花瓣,一颗黄宝石即明人所谓“酒黄”嵌在当心以为花蕊。花团锦簇的效果,原是用了层叠镶嵌的办法营造出来。金银和珠宝玉石的结合,重要的是烘托和映带,此际金银和珠宝俱为构图的元素,要须根据这些元素不同的特性而安排位置,使得光和色在相互映衬之下显出和谐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