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方案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既能表音、又能表意的汉字拼音化改革方案,是方块字,是新汉字。创造性地采用“同音异形法”和“字形定调法”两大法则,解决了“同音字区别”和“声调表示”两大难题。 本方案中的一个字中,有声母、有韵母、有声调、有形旁、有电脑编码,且单字无重码。笔画最少的1笔,最多的12笔。字形美观,规律性强,能大规模识记,并且易写易编码。如果国家能用新汉字代替现行汉字,经科学测算,只要读完小学三年级,或有人在7岁以前,就能认完全部新汉字,并掌握其电脑编码。把省下来的十多年时间用来学习其他知识,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早日实现。 清末及民国时期,倡导文字改革的先驱者卢戆章、王照、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沈学、钱玄同、鲁迅、蔡元培,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危急关头,举起文字改革的大旗,掀起轰轰烈烈的文字改革运动,使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字改革工作。于1954年12月成立了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为负责研究和推行文字改革的专门机构。
1955年10月,由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字改革的方针和任务。他说,毛主席在1951年指示我们:“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主席又指示我们,汉字的拼音化改革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实行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这是文字改革的正确方针。 周总理代表党中央、代表毛主席,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这篇报告中谈到汉字的前途时说,我们现在还不忙作出结论。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争鸣,我在这里不打算多谈,因为这不属于当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本方案注)文字改革任务的范围。 毋庸讳言,有很多人士反对汉字拼音化改革,他们认为:汉字的拼音化改革等于汉字拉丁化,丧失了汉字的优点,所以,一百多年来波澜壮阔的汉字拼音化改革运动是无用功,汉字拼音化改革的工作可以结束了。虽然他们仅仅考虑到汉字的优点和拼音文字的缺点,没有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汉字拼音化改革的道路,就草率而又片面地作出结论,但是,他们爱国爱汉字的中华情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为继承祖国传统文化,提高汉字改革质量,防止出现过热现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下面,本方案就“反对派”最关心的、也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上爱好汉语汉字的朋友最关心的汉字拼音化改革十大问题答“反对派”问。
一问: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作为语言符号系统的文字体系不能进行根本改革。请问贵方案能吗?
答:自然规律人类没有能力对其实行改革,人造的东西人就有能力对其实施改革。
二问:汉字音节数量少,只有400多个,在汉语中,大量的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用较少的音节组成很多个双音词,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词,拼音不能区别同音词。请问贵方案能吗? 答:能。本方案虽然可以说是拼音化改革方案,但本方案采用“同音异形法”造字,即音节相同的字形旁不同。所以能区别同音字,能区别同音字就能区别同音词。
三问:汉字能显示词义,起码是词义范畴,而拼音却不能。请问贵方案能吗?
答:能。不但能,而且显示词义比现行汉字更准确、更易理解。现行汉字的形旁据《现代汉语词典》总共只有189个,其中真正能表意的形旁就更少,仅130个左右,而且多层合体字的形旁与这个字的其他组成部分难区分。而本方案有756个皆能独立成字的“成字形旁”,并且容易区分,表意准确或基本准确。如:“枇杷”两字的形旁分别是“水果”,“琵琶”是“乐器”,“鞲鞴”是“活塞”。所以,本方案能更好地显示词义,象“鞲鞴”一词的形旁,就是词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