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687,224贴子:12,509,713

明代辽东的米价、军粮与时局zt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1-04-18 16:56回复
    栾凡
    《明清史》201008
    [摘要]米价问题是每一个时代最基本的社会问题,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朝申后期辽东地区米粮价格的持续上涨与辽东地区特殊的军事地位密切相关,其影响不仅局限于辽东地区,而且蔓延到整个中国。本文从辽东米价上涨入手,分析辽东米价变动的原因,探讨辽东粮食价格的变化在明末辽东地区乃至全国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明代;辽东;米价;军粮;时局
    [作者简介]栾凡,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33)。
    [原文出处]《东北史地》(学问)(长春),2010.3.65—72
    辽东为明朝的九边之首,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所辖疆域东到鸭绿江与朝鲜接壤,北过开原、铁岭,南至旅顺口与登州、莱州隔海相望,西至山海关与京师相接。这里自古便是兵家百战之地,明朝政府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夺取全国政权伊始便不惜一切代价营建辽东的军事防御体系,给这一地区注入了诸多的军事色彩。这里的社会经济亦呈现军事经济的特征,任何经济指数的变化都与军事格局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米价的变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明代辽东地区米粮价格的上涨,对明末辽东时局的变化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IP属地:上海2楼2011-04-18 16:57
    回复



      IP属地:上海3楼2011-04-18 16:59
      回复

        有明一代,辽东作为军事重镇,其经济发展与军事部署密切相关,经济指数的变化不受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制约,而是以军事格局的变化为首要条件。作为经济发展基本指数的粮食价格的变化,是辽东地区军事格局变化的晴雨表,全面反映了明末辽东战局的变化。
        全汉升先生在《明代北边米粮价格的变动》一文中,对明代九边的粮食价格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我们利用其中关于辽东米粟价格列《明代辽东米价变化表》【1】如下:
        


        IP属地:上海4楼2011-04-18 16:59
        回复



          IP属地:上海6楼2011-04-18 17:01
          回复
            从上表可知,明朝万历初年及其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辽东的粟价上涨近十倍。“辽左僻居关外,北临虏,南临海,仅通一线之路与腹里通衢,有资易以羡补不足者,大径庭也。故岁丰则辽之粟不输于外,其价太贱而伤农;岁凶,则外境之粟不通于辽,其价太贵,而无所资脱也。再遇虏警,有主客数万之集,即斗金不能易一粟。未审司饷者于此如何处也?尝考往牒,如万历元年、万历六年、万历十四年,时值灾荒,米珠薪桂,斗粟银二三钱,有至六七钱者,视今日不啻十倍”【16】。辽东地区地处关外,北面是对明朝统治构成绝对威胁的蒙古,东北是明朝本打算“借以挟制蒙古”的女真各部,南面临海,只有山海关一路与内地相通,丰年之时,辽东所产之粟不向外地输送,价格过低,对农民是一种伤害;备灾之年,外地米粟也不与辽东互通,导致米价过高。再加上辽东战事,集结大量的军队,对粮食的需求常常是求大于供,粮食价格就会上涨,即使是与万历元年、万历六年、万历十四年这样的灾荒之年相比,当时粟价是每斗二三钱,有的达六七钱,也上涨了近十倍。
            需要说明的是,辽东的米价在15世纪中叶以前不久才有记录,其原因是明朝政府在正统元年(1436)以后:“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17】银作为正式合法的货币来流通,市场上的物价改用银两表示,在文献中,北方边镇包括辽东地区的米粮价格也以银两来计算了。【18】
            


            IP属地:上海7楼2011-04-18 17:01
            回复



              IP属地:上海9楼2011-04-18 17:02
              回复
                由上表可知,有明一代,是东北地区的多灾期,在几乎没有任何抗灾措施,完全依赖自然条件的情况下,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打击十分沉重。
                如上表所示,明代中后期辽东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率较高,嘉靖三十七年(1558)“辽左地方,滨海临夷,水陆艰阻。往时虽罹灾害,或止数城,或仅数月。未有全镇被灾三岁不登如今日者也。臣被命入境,见其巷无炊烟,野多暴骨,萧条惨楚,目不忍视。问之,则云去年凶馑,斗米主银八钱。母弃生儿,父食死子。父老相传,咸谓百年未有之灾。于时布种人土,遗民盼盼方望有秋。乃夏秋之交,霪雨田虫交相为蠹。今西成在候,斗米犹至七钱。冬春之交又不知当作何状?”【21】这一次的灾荒是前所未有的,连续三年颗粒无收。
                天启六年(1626)十一月,辽东“兵每月(银)二两,饷岂不厚?但不屯无粟,百货难通,诸物常贵,银二两不得他处数钱之用”【22】。当时辽东驻军士兵的饷银是每月二两,正常时期应该是够用的。但“辽自用兵以来,米粟踊贵,加以荒旱之余,石米四两,石粟二两,其一石尚不及山东之四斗,通计一百万之赏,分十五万之军,每名约为六两,于银不为不多。而此六两籴米,才一石五斗耳”。【23】
                


                IP属地:上海10楼2011-04-18 17:03
                回复
                  除了灾荒、战乱时期的变化之外,辽东的米、粟价格还有季节性的变化。“大抵边镇米价,不论壁凶。冬月犹可,一人初春,日益翔贵,商贩以时废居,率致巨富”【27】,“且收成之际,多在于七八月,米价之贱,多止于五六钱……明年之春……于籴之日,则病于时估之涌腾,名曰八钱,实过一两”【28】。无论丰年歉年,秋收之后的米价往往处于较低的水平,进入青黄不接的春天,米价就会一路攀升。“各边谷粟之价,不论丰凶,十二月以前,其价尚可,正月以后,则日贵一日”【29】。商人利用米价的季节变化囤积居奇,能够达到巨富的程度。
                  


                  IP属地:上海12楼2011-04-18 17:03
                  回复
                    辽东地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这一地区的自然灾害较多,粮食歉收的情况经常发生,丰歉年景不同,米价自然会受到影响,只要年景改变,米价就会回落,米价表也表现出有起有伏的趋势。但从长期看。辽东的米价却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上涨趋势,便另有原因。
                    其二,屯田废弛,军饷问题凸显,亦导致了辽东米价的持续上涨。辽东驻军人数巨大,辽东镇原额官军94693人,现额官军83340人,原额马匹77001匹。现额马骡驴41830只。这只是平常的驻军,即主军部分,战时加派的军队。即客军还不算在内。这么多的军队和马匹需要有大量的军饷才能维持,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消费区,粮食便是军饷中最重要的一项。
                    


                    IP属地:上海13楼2011-04-18 17:04
                    回复
                      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卫所士兵的军饷和官员的薪俸,由于边疆地区距离内地路途遥远,粮饷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内地输送,只能以军屯、民屯和商屯来解决,所以边疆地区的屯田是十分重要的。朱元璋曾明确指出:“屯田以守要害,此御夷狄之长策”【31】,“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若屯田,今海宇宁谧,边境无虞,若但使兵坐食于农,农必受弊,非长治久安之术,其令天下卫所,督兵屯种,庶几兵农兼务,国用以舒。”【32】国子监祭酒宋纳曾献守边策,与朱元璋的思想完全相符:“备边固在乎屯田,实兵又在乎屯田,屯田之制必当法汉……宜选其有智谋勇略者数人,每将以东西五百里为制,随其高下,立法分屯,所领卫兵以充国兵数,斟酌损益,率五百里屯一将,布列缘边之地,远近相望,首尾相应,耕作以时,训练有法,遇贼则战,寇去则耕,此长久安边之策也。”【33】即“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暇则讲武”【34】。边疆地区的卫所更是“三分守成,七分屯田”【35】。辽东屯田始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马云、叶旺在攻略辽东。增设卫所的同时,开始军事屯田。所谓军屯,就是军士边守城,边屯种。屯守的比例因时因地而变化,辽东地区的屯田开始是三分屯种,七分戍守,后来改为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在军屯中从事生产和戍守的军士称为屯田军,他们世代相继,被编在固定的卫所,不得离田。屯田军的农具、耕牛由政府拨给,而且还有奖励政策,如晚征赋税、有功者给银钞等,调动了屯田军的积极性。民屯是军屯的补充形式,也称为移民屯田。所移之民有四个来源,即,关内的犯罪之人,归附的高丽、女真民户,故元遗民,从女真、朝鲜索回的原辽东军民等,将这些人安置在屯田地区,给予田地,令其屯种。商屯是明朝政府利用食盐的专卖权,诱使商人将粮食运往辽东,换取盐引支盐。有的商人为了节省运费,便在当地招募无地的农民屯种,收获后就地换取盐引。
                      


                      IP属地:上海14楼2011-04-18 17:05
                      回复
                        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伐明,辽东战事爆发,明朝政丵府又加派了辽饷。泰昌元年(1620)十月,“户部奏,辽东新饷,自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起至泰昌元年九月止共发过一千五十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三两有奇”【44】。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吏部报“自有辽事迄今一年有奇,而解发该镇者已四百余万”【45】。天启元年(1621)正月,户部尚书统计:“自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二十五日起,至泰昌元年十月十七日止,共发银一千九百九十三万二千五百六十两零;自泰昌元年十月十八日起,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止,共发银二十五万五千八百六十两。”【46】
                        在2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明朝政丵府运往辽东的银子已达20188366两。辽东的年例银或辽饷,来源于明朝政丵府的财政支出,而政丵府的财政收入来自全国各地的税收或其他方式的收入。随着屯田、民丵运粮折色,开中纳粮改纳银,京运年例银的大幅度增加,各边镇饷额出现了一个以银两为主的局面。大量银两投入辽东市场,增加了对粮食和其他物品的需求,破坏了正常的经济规律,价格必然随之上涨。
                        综上,明代辽东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与辽东地区特殊的军事地位密切相关。建元伊始,明朝政丵府就清楚地认识到辽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沧海之东,辽为首疆,中夏既宁,斯必戍守”【47】,因此对辽东地区的经济投入力度也较大。但是,越是害怕失去,反而越容易失去,明朝最后的灭亡恰恰就是由辽东开始的。
                        


                        IP属地:上海16楼2011-04-18 17:06
                        回复

                          民以食为天,兵以食为命。对于百姓而言,粮食价格的高低决定生活水平的高低;对于军队来说,则是“食足则兵强,兵强则守固矣”【48】。只有兵食充足才能保证军队的强大,军队强大了,边疆才能稳固。“夫兵以卫国,食以养兵,未有有兵无食而能强其兵者也。故筹边者,筹兵要矣,而足食急焉。”【49】军队是保卫国家的,军粮是用来养兵的。只有军队没有军粮或军粮不足是不能使军队强大的。要想稳固边疆,招募军队是必需的,但军粮却是急需的。因此。辽东米价的上涨,对军食问题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并由此引发了诸多方面的问题。
                          辽东军粮一直是明朝政府的重大财政负担。“卫所军旅,凡九万九千八百七十五员名,除新募应援兵不计,区区止借山海关一路馈饷。我朝北都燕,而远漕江南粟,又自京师达于辽阳,飞挽不继,边卒辄叫呶待哺,甚至凶荒,士卒相食,万一难守,密迩畿辅,倭寇之人,兼以虏骑乘间,何以御之。此其患,不在兵之不强,而在食之不足。食足则兵强,兵强则守固矣。”【50】辽东军粮来源主要仰仗明朝政府从山海关一路运输饷银,江南地区的米粟,经过漕运到达京师,再由京师运抵辽阳。路途遥远,不能如期到达,如遇凶荒之年,甚至出现士卒相食的现象。将士们的体力难以保证,守卫边疆从何谈起。带来这样的祸患,不是军队不强大,而是军粮不充足。军粮充足则军兵强壮,军兵强壮则战斗力增强,边疆的防守才能稳固。
                          “虽然政府调拨的款额巨大,但仍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军卒有钱但无法购得粮食,由于粮食缺乏,军兵即使拿到足额的饷银,也无法买到充足的粮食。“今日辽东之患不在无银,而在无用银之处,何也?辽自用兵以来,米粟踊贵,加以荒旱之余,石米四两,石粟二两。其一石尚不及山东之四斗。通计一百万之费分十五万之军,每名约得六两,于银不为不多,而此六两籴米才一石五斗耳。纵是富人,未免抱金饿死。”【51】
                          另一方面是政府已拨款项不得下发。军兵拿不到足数的饷银。“一议兵饷,以保危镇。辽东一镇乃蓟门藩篱,数年以来,虏犯无时。人少田荒,节蒙湛恩,汪濊渐加,至四钱矣。又以战马无措,内除五分为朋银。是每军每月仅得三钱五分耳,米粮腾踊,饔殆不饱,又安望得其欢心而令之出死力耶?【52】辽东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的进犯。人烟稀少,田地荒芜,每名军卒每月能领到四钱的饷银,又要扣除五分作为战马的费用,只剩下三钱五分的饷银,在米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根本不能饱食,哪里还能得到军卒的忠心,并命令他们奋力出击呢?“今辽阳小米、黄豆斗值二钱七分矣,草一束值二分五厘,葛柴一束值一分五厘矣。每军一日连人带马须得一钱三四分方能过活,而所领月饷及马止于八分。军兵如何盘缠得过?如何不卖袄裤什物?如何不夺民间粮窖?如何不夺马料养自己性命?而马匹如何不瘦不死。”【53】根据当时辽阳的物价,每个士兵连人带马每天需要一钱三四分才能应付日常开销,但所领月饷只有八分,没有达到最低标准,军兵怎样算计都无法满足最低生活标准的需求,只好变卖衣服和其他物品以果腹。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抢夺民间的粮窖,甚至与马争食,导致马匹瘦弱而死。其直接后果就是军兵和马匹的战斗力严重受损。
                          


                          IP属地:上海17楼2011-04-18 17:07
                          回复



                            IP属地:上海19楼2011-04-18 17:08
                            回复
                              米价问题是经济范畴的问题,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由辽东米价上涨导致军饷购买力下降,军粮严重不足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明朝政府只好加派军饷,导致财政负担增加;努尔哈赤伐明导致辽东战事吃紧,明朝只好增加兵力、继续加派军饷,导致运输负担加大、援辽军士负担加重;为了筹集军饷加派辽饷,导致全国百姓生活困苦,引发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在农民军和清兵的双重打击之下,明朝走完了276年的历史进程。

                              


                              IP属地:上海20楼2011-04-18 17: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