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见刘再复:《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收录在刘绍铭等人编:《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②刘绍铭等编:《再读张爱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32-66页。
③许子东:《“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侧记》,参阅《再读张爱玲》,第377页。
④参见刘再复:《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59页。
⑤参见刘再复:《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48页。
⑥参见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1页。
⑦C. 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3rd Edition, 1999,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pp. 389. 中文版,参阅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编译,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397页。
⑧参见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北京开明书店,1951年,第3页。
⑨参阅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8页。
⑩这样的指责让张爱玲吃尽了苦头,她也早已在《传奇》的再版后记为自己辩白:“我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但最近一年来常常被人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任何津贴。”见于张爱玲:《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录在张爱玲:《传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353页。
(11)参见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218-228页。
(12)参见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北京开明书店,1951年,第1页。
(13)参见陶东风:《文学史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2页。
(14)参见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01-1203页。
(15)他在《原作者序》中说:“我写完本书后,即在匹次堡大学、哥大教起中国文学来……”(参见第12页),之前他在大学教的是英文、中国思想史等。参阅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编译,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16)Preface, C. 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 1st Edition, 1961,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pp v-ix. 中文版参阅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编译,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17)参阅郑树森:《夏公与“张学”》,收录在《再读张爱玲》,第4页。
(18)参见刘现复:《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59页。
(19)C. 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3rd Edition, 1999,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pp. 164. 中文版,参阅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编译,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