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心学吧
关注: 216 贴子: 2,407

讨论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学术思想的贴吧

  • 目录:
  • 国学
  • 12
    大家来讨论讨论吧,良知是至善的,哪良知就只能为善?还是既能为善也能为恶?大家来论论吧,因为在对梁启超《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中一句话持怀疑态度
  • 3
    阳明心学说到底是一种儒家的心性学说,因而后世学者大多注目于其哲学概念与伦理特征的讨论辨析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其求乐意识与审美情愫则较少有人问津,这时因为作为哲学家的王阳明在思想史的研究中不可能有他的审美位置,而在美学史与文学史的研究中又由于他没有专门的美学论述从而失去了研究者的应有关注。 但这样做显然是有失全面的,这不仅会影响对其心学思想的完整了解,也不可能认识阳明本人的完整人格,更重要的是不能充
  • 4
    这个东西有啥用处。 群众的眼光,十分务实。 知识分子讲如何学,群众却在意如何用。 心学有啥用? 这是个好问题。 知己正心,守己诚意,攻略人心,挖掘理性,知行合一,事上总结。 以上这些用处,都在心学范围内。 切实下功夫,一心去体会。 水平练上身,一切大有用。 心中自有大世界,得一即可用终生。 内圣外王,从心开始。
  • 2
    分享这几天看《王阳明传》看到的,此段是阳明先生在半夜顿悟的话,我觉得写的非常好,意思也通俗易懂 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但归于正 心以外没有“物‘ 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 物格而后知致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有充足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了极点,就是仁 常人,
  • 4
    知,良知,致良知,致!致!致! 这象不象一句口号啊? 至善,达到至善!加油!加油!加油!
  • 7
    良知不是标尺,是你真的知道,并能开心去做的那个念头。 最简单的,你饿了,你知道你饿了,你骗不了自己你不饿。所以开开心心去吃饭。吃了几口饱了,但是点了好多还没吃完。 这里,饿了是知, 不骗自己不饿是诚, 要去吃饭是意, 知道吃饱不饿是信, 开开心心去吃是乐, 吃到不饿就停是良, 想吃好吃多是欲。 如果你想到,下次吃饭别买太多太好,吃到饱就好是志。 下次吃饭这样做了是格物致良知。 一个比喻,也有不恰当的地方。
    子非鱼 3-18
  • 1
    良知为心之本体,致良知即为问本心之路。 心可分为本心与私心。 何为本心,如赤子之本能,天生之理性。 何为私心,即过度之私欲。 理性讲克制,私欲多放纵。 如一天三顿饭,饱腹图存是为理性。 如一天三顿饭,顿顿求美味是私欲。 人生在世,易为私欲所蔽,掩了理性。 故常可见,生活中大把人沉溺各种不良习气,误己误事误人。 去私欲,还本心。 此过程,孔子曰克己复礼。 此经过,心学曰拨除私念。 致良知,如入迷宫寻宝藏,必有取舍方
  • 1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在前段时间自己在上班路上的一点感悟,对事情人有了期望后,当事情没有达到预想的时候期望就变成了失望,如果对事没有任何期望时一切事情都是惊喜!
    子非鱼 3-17
  • 21
    学了一段时间的阳明心学后,总觉得对阳明心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已经很熟悉了,但当我准备将这三者用语言同朋友表达出来的时候总觉得不知道如何说明白,请教心学吧内的同修们,到底什么是心即理,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致良知?
  • 1
    心学讲的啥。 全心投入。 心中自有万千法。 投入到底可为圣。
    晚秋 3-16
  • 4
    大明武宗正德元年丙寅(1506)二月,王阳明为南京言官戴铣上疏,得罪宦官刘瑾,结果被下诏狱,廷杖四十,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驿丞。当时的修文龙场处于万山之中,属少数民族杂居之地,生存环境恶劣,“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然而就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王阳明迎来了自我生命的一次觉醒,《年谱》记载:“(先生)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
    子非鱼 3-16
  • 3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青年时喜论兵法,上陈《边议九条》。交好范仲淹,研读儒家《六经》。进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参军,授云岩县令,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郎。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建立学派称为“关学”。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临潼,时年五十八,谥号横渠先生,尊称张子
  • 3
    《大学古本序》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 以言乎已,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 劝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 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至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 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
  • 4
    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三十七岁,以上书救戴铣等,忤宦官刘谨,廷杖几死,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龙场犹穷荒不文,守仁日与诸生讲学不辍,书此教条以为训示。 原文: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 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
  • 17
    在王阳明心学中,“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其来源于《大学》中“诚意”这一范畴。 先生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 心学中的意,指的是心之所发,是一种意向活动,即各种念头、意识等都属于意的范畴。由于意是已发的实际经验,故有善有恶。 王阳明做《大学古本旁释》、《大学问》时,思想还未摆脱朱子格物穷理的影响,因此将“诚意”做为学问的根本,认为“意”
  • 19
    阳明先生主政南赣期间,在兵务倥偬之间,时常与陈九川、邹守益、何廷仁等弟子在通天岩乘隙讲学,至今在忘归岩留下了诗一首。 大家可以见识一下,阳明书法真迹,同时领略阳明诗歌中的心学。 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 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 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 卧醉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为我们勾勒的内容画面大致是这样的这样的“青山处处都是美丽的,又岂能说家乡是最好呢,只要你心中感受到悠闲自在
  • 4
    心上用力,事上见功。 心学的修行之路,正合内圣外王。 心中一念初发,常人或行或废。 修持心学的,却须用力研究此念。 察其源头,观其去处,思其正否。 反复格之,方能进入下一步立事。 格了念头,确认可行,再事上见功。 把事情作完,再反复总结,完知行合一之功。 过程大不易,见功者少少。 唯有志者,恒能行之。
  • 3
    心学是根本之学,得大本而用之。 何为根本,即是基础。 如社会的基础是人,人的基础是心。 针对基础下功夫,作事就易成。 历史上王阳明平乱神速,在于攻心为上。 攻心的前提是知心,会因情况而变化。 王阳明少时即知人心好恶,学问笃实善借形势制人心,故用兵如神战无不胜。 作为后学者,我辈也当行此办法。 观人观其心,观事观其实。 扎实基础,一路向前。
  • 1
    心为起点,事是终点。 学问之生命力,在于办事。 事求顺,打通心关人关物关。 三关过,事成。 三关阻,事败。 古往今来,能理性估计好自身实力,攻克三关者并不多。 成事之难,古今如一。 立于事上,方见全功。
  • 0
    说说个人的感悟吧,儒道释三教的文化历来都是正统的文化,三教圣典汗牛充栋,但我认为都是一母之所生,即先天的本性,即先天的一点灵火之光,成圣成仙成佛都是由它,所以向学不必过于区分彼些,阳明先生最为高明,从中拈出“致良知”三字,直接了当用功,能超圣域!个人感悟,博君一笑,敬请高人雅正!
  • 0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 2
    心学有啥用,能不能用,好不好用。 这些问题,一直俳徊在心头。 个人认为,用处是有的。 用的好不好,见各自水平。 心学以攻心为本,究心之本体,良知之所在。 良知是啥,天理,理性。 人之理性判断力,良知。 回到这个良知,人可除私欲去蒙蔽得光明。 至于致良知的过程,知行合一。 这过程大不易,往往得多年之功。 王阳明三十六悟得,又用了二十年才证得。 先圣尚如此,后人更得多下功夫。 心学,致良知。 此路不易行,可觅大光明。
  • 3
    请教各位老师,在您看来,王阳明哪句话最打动您的心?能说下原因就最好了。谢谢!
  • 1
    心学是羽翼,飞翔之翅膀,实用之工具。 返本归源,认识根本。 攻心知己,克己知人。 领略心之变化,知人心之种种危险与倾向。 心向善,人人可为圣。 心向恶,人人为大盗。 知人心之危,知道心之精。 人心惟危,道心惟精。 天人合一,有如羽翼。 高飞之翼,鸟瞰万象。 因势变化,事上见功。
  • 2
    事上见功,这是心学一大关。 如何事上见功,一般来讲,边实践边总结。 实践,可知事情之变化进展,长经验。 总结,可知个人之应对过程,长方法。 但人事纷纷不可能一一历尽,这个时候学会观察总结他人之成败,是个常用方法。 古典一些的,读历史。历史上成败案例多。 现代一些的,判事变。测一下自己分析力。 眼力高明的,甚至可在事前就作出预判,预测其事之成败。 古人之庙算,今人之分析。 比如国际热点,美国特统能否连任,朝鲜能
    子非鱼 3-6
  • 2
    请教夫子:如何理解阳明先生做到了真三不朽,各体现在哪里?如何概括?谢谢
  • 3
    心学,攻心之学。 史上王阳明平乱治民,皆从人心入手。 减税安人心,以家小招降,骄敌击其不备。 上兵伐谋,攻略人心。 狡诈专兵,人心为本。 阳明先生用兵,顺人心而因形势,变化多多。 用兵毕竟是不得己而为之。 心学在平时,用处在于攻略己心。 攻心略己,克己守己。 阳明先生流放于十万大山中时,因己心迷乱而日日忧心,放不下生死。 直至有一日,悟了圣贤本是凡人作。 圣人路,九死而不悔。 觉悟了这点,阳明先生放下生死,勇敢面
  • 2
    一、静坐。择安静处坐卧站皆可,放松心神闭目养神。坐的多久坐多久。 二、去私念。于静坐中观心念起伏,拨去私心过重之念。 三、自省。空时总结人生成败,反省不足之处,改过向善。 此为静时闲功夫。 至于事上炼,遇事不乱,冷静如常。此须定力功夫,须有克难之心日日寸进之志,方能不被事压倒心神。如日日步行,恒则总有进步。
  • 1
    编者按:圣贤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常常会“立志”,也就是经常立下一些目标,却往往因为很多目标没有实现,最终“立长志” 变成了“常立志”,还给自己带来了自我否定等负面影响, 为立志所苦恼。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明白“立志”的真相,本文将为读者揭开这个真相。。。 一、“志”到底是什么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
  • 1
    王阳明,被《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 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 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下面这十句,尤其精彩,堪称说尽了心学的高明境界。 1、王阳明: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立什
  • 9
    正德十二年至十五年,阳明在江西平乱时取得多次重大的军事胜利,后来他的学生问他用兵之术,他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昔与宁王逆战于湖上,时南风转急,而命某将为火攻之具。是时前军正挫却,某将对立矍视,三四申告,耳如弗闻。此辈平时智术岂有不足,临事忙失若此,智术将安所施!”——(《征宸濠反间遗事》钱德洪按语) 白话:
  • 2
    人生困局重如山! 人的一生,困难多,顺利少。 世事叠如山,四面八方都是山。 在如此局面中,如何寻出路。 五百年前的王阳明,作了示范。 五百年前,阳明先生得罪权贵,被贬到十万大山中当驿丞小吏。 人生失意,随从多病,未来不见光亮。 圣人若处此境,当如何? 在大山中,王阳明反思,创出了心学。 人人心中有圣人,圣贤自可学而至。 有了这个领悟,阳明先生振作起来。 兴教化,办书院。 在贵州大山中,阳明先生传授学问,效仿先人启
  • 4
    正文: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
  • 1
    儒风君 凡做人,在心地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良知,由此出发,他的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良知。 当然,王阳明的良知,并非是一个道德的观念。他明确说,无善无恶心之体。真正的良知,是超越善恶的。因为善恶总是相对的。 良知就是人的本心,具足一切智慧、能力和美德种子的本心。《示宪儿》是王阳明的一篇家训,全篇以三字为句,类似歌谣,通俗易懂而又内涵深刻。 在这篇家训中,王阳明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
  • 1
    说文解字对“理”的解释:治玉也。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䚡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 可见“理”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玉石坚硬而有一定的纹路,顺着纹路加工就容易把玉从石中雕琢出来,所以,“理”引申为纹理。又引申为条理,情理,道理,规律等意义。从词源的角度来看,“理”具有治玉、条理、道理、治理的意义,引申为规律、法则,行为规则等。 在宋明理学一般的意义下
  • 1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致良知心学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致良知

目录: 国学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