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 117,895 贴子: 1,662,713

公族落,庶民起;风起云涌,是为战国!

  • 目录:
  • 中国古代史
  • 35
    史记记载:深袭击秦至蓝田 袭为何意, 多是乘其不备,敌人空虚,偷偷地进攻,因此楚军一路上节节大胜
  • 17
    秦本纪的记载还真是很奇怪的,请看: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
  • 2
    #小程序://起点读书/chQYkG4XbAOhTWE
    时间翼 6-2
  • 5
    第一,战国时军队百姓的答应语都是喏吗? 第二,战国时各国路道都是怎么样的,黄土还是青砖?
  • 157
    战国时期,多有某国“地方千里”、某地“地方数百里”之说法。那么,战国时期的“地方千里”、“地方百里”是何含义呢?二者又有何关系呢? 1.“地方百里”,当为截长补短后,长一百里,宽一百里的土地。 战国时期,一里约为今四百一十五米,那么“地方百里”也就是一万平方里(战国之里),也就是大概1722.25平方公里。 而战国时期之亩,根据当时一尺合今零点二三米,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百亩合今三十一点二亩。今天一亩大约为六十平
  • 0
    这游戏贼好玩,可以体验氪金大佬的快乐,有意评论区扣666
  • 142
    秦军为何在秦末显得那么不堪一击。秦军算是战国时代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六国没有一个国家都秦军对手。没有一个国家没挨过秦国揍,那为什么坐拥数十万强大秦军的秦国还会因为战乱迅速灭亡?我来分析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熟知战国历史的都知道六国虽然联盟对付秦国,但是六国从未有过真正团结,甚至到先后被灭。纵观秦始皇一统六国,只先后而灭,每次灭国战争其余国家都不来支援。表面看似秦军对抗六国实际上是陆续多抗六国。而秦末
  • 118
    战国四大公子哪个最强最厉害
  • 29
    关于书同文,车同轨 很多人把秦朝视为第一个践行"书同文,车同轨"的王朝,但事实上"书同文,车同轨"出自于《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也就是说周朝时就有书同文,车同轨的措施,而这种状况至少保持到了周天子尚还保存一定权威的春秋时代,但随着分裂的持续,周天子权威的
  • 11
    刘刚的《晉系文字的範圍及内部差異研究》
    老李a贤 5-19
  • 1137
    假如嬴政之后是公子扶苏继位,秦有没有可能会兴盛百来年
    tianvshen 5-18
  • 2
    《史记 赵世家》: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 按照史书的记载,赵武灵王之所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主要原因是为了攻打秦国,他想让自己的儿子治理国家,处理政事,然后自己专心研究如何从云中郡和九原郡向南攻打秦国,赵武灵王还有一个非常疯狂的举动,就是自己伪装成赵国使者进入秦国,还见到了当时的秦昭襄王。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赵武灵王想趁自己还在的时候
  • 810
    实际上秦国成为第一强国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但是奠定统一格局,也就是关东六国再也无力抗秦的时候要比我们想像的晚的多。 只看成为战力第一,实际上我认为是公孙衍伐魏的时候就是,干脆利落的进攻还保有一定实力的魏国,彻底打断魏国的脊梁,实际上齐魏相王,非常像后来嬴稷找齐湣王东西互帝,是两个强国形成一定的默契,停战结盟。 共同攻取第三国,经过宣威盛世发展下的楚国。 当时天下有六雄,三晋秦楚齐,剩下一个名额
  • 156
    白起身世争论虽然不激烈,但也始终有分歧。 一,秦教教主孙浩晖暗示白起是商君与白雪的儿子。二,楚吹头目不战屈人以及白氏宗亲认为白起是楚白公胜之后裔。三,战国吧吧主长城长则认为白起是普通秦人。四,还有人认为白起是白乙丙之后。我赞同第三种说法。 我思考这个问题好久了,现在没时间精力去翻书,只简单说说我的看法,有些论据不在此注明出处。第一/第四不值得反驳,我只反驳第二种说法。 司马迁记载历史人物,喜欢追溯其先
    孔旻 5-16
  • 306
    薛公所选的四大可惜全来自楚国,毕竟大楚八百年,明君不多,平庸之君一箩筐,昏君更是数不胜数,那么薛公所选的哪四位呢? 第一位当选楚灵王啦!楚灵王在位期间误国误民,屡战屡败,仍不思某政,空耗国力,最后被赶下台上吊而死,那也是理所当然的哦! 第二位乃是楚怀王啦!把强盛的楚国带领到平庸之国,还发展了著名的六百里地事件与被圈养与咸阳等死,这样的国君在历史中也是个笑话哦! 第三位楚平王,在位期间毫无建树,还宠佞小
    huyun137 5-15
  • 135
    过去两千多年,现实中还老在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风情的,就只有秦国了。就陕西人甘肃东部喜欢说秦人、秦风之类,其他国家从未被提及了。 其他国家都不怎么有人提及。 我从小生活在上海,今年25岁女生,我一个多星期之前才知道我老家那个县所在的地级市市区做了400多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首都,还是个强国。(好吧我确实是历史盲)
  • 62
    商君书,满篇就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等等,全国只需要两种人,农民和军人,有战争打仗,没战争种地,不允许从事其他任何职业,不允许有文化艺术的存在,君主要用奸诈的小人去治理良民,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读完后整个人都不好了。TNN的,儒家再烂好歹让你读书的,让你听音乐的,有教无类,君子六艺,礼义廉耻等等这些,你可以说它虚伪,但不反人类,法家,起码商君书这本书是反人类的,这本书应该换个名:《如何把全体国民变成
    Gye3N 5-2
  • 1
    老子李耳,真名“李耳聃,字灵飞,号伯阳,爵号老子,谥号文”。当代人有很多人想否定老子李耳是唐朝皇室和陇西李氏、赵郡李氏的血缘始祖,所以我今天就介绍一下老子李耳聃的真名。 老子,嬴姓·李氏,名“耳聃”,字“灵飞”,号”伯阳”,或一名“耳”和一字“聃”,爵号“老子”,谥号“老文子”。周景王之时,李耳聃因有功于周王室,周景王被把“老邑(今河南鹿邑)”赏赐给李耳聃,故称“老聃、老耳聃(老儿聃)、老伯阳、老莱
    ycy122628 5-10
  • 70
    按338年进行计算。 首先战国时期和先秦,很多地方是不太一样的,比方说巴蜀在战国和西汉末年有300年的开发,公元前300年之前巴蜀人口可能还没有西汉末年的一半。 当然公元前338年是不需要计算巴蜀的,因为此时巴蜀不属于战国七雄内部。 秦国人口主要占据京兆,三辅地区,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我归属给魏国。 第二张表格前三,加起来,68万加91万加83万=243万 加上凉州四郡,安定天水北地陇西相叠加=72万。 秦国人口统计是315万,
  • 422
    出陈仓大道是韩王信的计谋 走陈仓小道是赵衍的计谋 水淹废丘是刘邦谋划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早见于元曲 出名则是万历时期的演义小说 平定魏国是韩信诱敌然后曹参大军出击灭魏 平定赵国也是韩信张耳张苍诱敌然后刘邦大军出击灭赵 接着韩信攻齐也是依靠大兵团碾压 最后的垓下之战反倒是被项羽打退了.... 刘邦从起事开始,一路西行灭秦,没韩信的事 还定三秦,灭殷王司马昂,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几乎
  • 7
    你家破产了,难道要怪你过世的爷爷? 所以无关,而且只怪他太仁慈,没杀光六国余孽! 而且嬴政在位,
    qzysjsj 5-6
  • 57
    三家分晋之前,占据山西高原上的晋人,始终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阻碍,这种情况并未随着晋国解体而得到太大改观。韩赵魏升格诸侯之后,非但没有从整体上削弱三晋的实力,反而在短时间内演化为三个强势的军事集团,其中赵国继承晋国的北部领土并得到太行山以东的邯郸地区,韩国得到上党高地及其以南地区,魏国分得河东、河西和太行山以东的邺一带。起初,三家国土犬牙交错,尽管后来相互交换部分城池,但魏国依旧被韩国一分为二。 在第
  • 44
    楚汉战争的战争强度比战国时期强太多了啊,简直就是文明毁灭型战争了,而且也是诸侯纷争与混战,战国时期的繁荣城市在这一时期全部都如同毁灭一般。战国打了那么多年仗,秦朝开国人口有约2500万,而楚汉战争短短几年,汉朝开国人口仅剩800万不到。其战争强度简直就是文明毁灭战争啊。为何不算战国时期呢!!!
    Ohnana 5-5
  • 141
    黑秦的,黑历史的,都见过很多, 吹秦的,粉秦的,也见过很多, 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吹赵括+黑廉颇的! 廉颇是赵国的擎天之柱,是赵国的军神,是赵国的救星,在赵国最危难的时候,廉颇率领童子军和老弱妇孺,顶住了秦国几十万大军,坚守一年多,最终坚持到魏国、楚国援军到达,赢得了最后胜利! 廉颇担任赵将几十年,建功无数,名垂青史!后代的军事家们,没有不尊重廉颇的! 赵括就是个废柴,没有多少真本事,夸夸其谈倒是有一套。
    律世华 5-2
  • 63
    先从三家分裂的403年开始说起,为什么不是453年,因为453年到403年这段时间,三晋是很难单独拿出来说,因为他们都抱成团,而且这50年恰恰是史料最匮乏的阶段,比方说越国的强弱什么的,根本没法分析 当然国力和人口还有军力还有财富想相结合的,负责按人口和财富,秦惠王时期秦国根本比不上魏国,但是总不能说魏国国力比秦国强吧 先从 前403年开始说起 第一名 魏国 第二名 楚国 第三名 齐国 第四名 赵国 第五名 秦国 第六名 越国 第七名 韩国
    zhugejkl 5-4
  • 1
    从燕国角度来👀乐毅很可能不是老人,乐毅也是有多重身份的,他还是赵相
  • 25
    周所周知,胡亥完爆嬴政。 1.秦始皇平定了公子成蟜,杀丞相吕不韦,修长城 秦二世平定了公子扶苏,杀丞相李斯,修骊山陵 2.秦始皇的战绩:灭韩王安,齐王田健,魏王假,楚军主帅项燕,赵王迁,燕王喜, 秦二世的战绩:击败韩军,杀齐王田儋,逼迫魏王咎自焚,消灭楚军主帅项梁,大破赵国军队,攻克邯郸,围困赵王歇于巨鹿。 3.秦始皇的制度贡献: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秦二世的制度贡献:大赦天下,释放囚徒打仗 4.秦始皇损失的军队:被
    Gye3N 5-2
  • 1
    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 0
    《山海社稷图》与《山海经》,吕伯夷绘《山海社稷图》,大禹、伯益编《山海经》。 《山海经》来源于“吕伯夷”所绘之《山海社稷图》,《山海社稷图》是“吕伯夷”耗尽毕生所学而编绘的图卷。吕伯夷去世后,大禹、伯益又依据《山海社稷图》的内容,编撰一部《山海经》。 《山海社稷图》是吕伯夷游历四海八荒时所绘的图画,《山海经》是大禹、伯益二人根据《山海社稷图》所绘的内容所编撰的一部经书。 据传,吕伯夷耗尽百余年的时间方
  • 0
    社神后土是男的,后土皇地祇才是女的。“社神·后土”乃是“赤帝·共工氏”之子“赤帝·后土氏·姜句龙”。“后土·皇地祇”乃是“赤帝·后土氏·姜句龙”之亲生嫡长女。 社神·后土,男性神祇,“赤帝·祝融氏·姜容光”之孙,“赤帝·共工氏”之子。姜姓,名“句龙”,帝号“赤帝”,氏号“后土氏”,神职“社神”。 后土·皇地祇,女性神祇,古称“皇地祇”或“地祇”,“赤帝·后土氏·姜句龙”之亲生嫡长女,“皇天上帝·高辛氏·帝喾”
  • 224
    屠城在古代几乎是家常便饭,朱元璋也屠城,曹操也屠城,怎么没见有人说呢?
  • 0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这是古人的智慧,交绝而不出恶语。
    醉泉林 4-30
  • 2
    非也,介子推,关于他“割股奉君”的故事,《左传》和《史记》中都没有记载,倒是《韩诗外传》这本书中有记载。但这本成书于西汉初年的著作,是一部由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组成的杂编,严格地说并不是史书。关于介子推隐居绵山的原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和《史记·晋世家》也都有记载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春秋五霸》时,谈到了介子推“割股事君”和晋文公火烧绵山的故事
  • 250
    01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现象,当大家公认某人取得了丰功伟绩之后,随着时间推移,其他一些似是而非,捕风捉影的功劳也会被安在这个人头上,我把这种现象称为“集功”。 在我看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说法就是一种典型“集功”的表现,比如张艺谋在电影“英雄”当中声称,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夕,一个剑字已经有了19种写法。 还有专属赵国的文字。 大家应该还听说过这么一种假设:如果秦始皇没有消灭六国文字,并且规定全部使用秦国的文字,中
  • 235
    如果是韩魏吞并魏国,那战国很有可能相当于公元402年的五胡十六国。 、 北魏相当于赵国,韩国相当于大半个后秦,秦国相当于夏,那楚国相当于东晋,但是楚国当时地盘虽然大但体量人口远比不上东晋,不过韩魏都会变成顶级大国,其人口都强于当时还处于发展期的齐国,估计就是赵韩楚三强鼎立,韩国很有可能成为和楚国差不多的强国,至少在赵国吞并中山以前,韩国地缘比赵国更好,经济比赵国更发达,而且距离魏国核心区最近的韩国获利会
  • 3
    此贴描述的是战国伊始至长平之战前后各国疆域大小情况,主要依据的是明确的数据记载,当然实际上各国疆域一直在变化,但此因素暂不考虑进来。 刘向《战国策·序》: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中山国(方五百里+数百里) 范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范雎列传 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中山王鼎铭 赵(方三千五百里+数百里+数百里) 苏秦谓赵王,“赵地方二
    Qb9S8SK 4-24
  • 0
    田氏之中也有姜太公的子孙“姜姓·田氏”,古代姜姓齐国有一个官职称为大司田,姜太公的子孙“靖郭”曾担任大司田一职,人称“司田靖郭”,世为姜姓司田氏,司田靖郭去世后,靖郭的庶长子“孟尝”成为了新任大司田,之后,司田靖郭、司田孟尝的子孙依据宗法制改姓氏为“姜姓·田氏”。 齐灵公之时,齐国又出现了“妫姓·田氏”,但是“妫姓·田氏”的先祖“田完”并没有担任过司田一职,田完担任的是“工正”,妫姓田氏一脉也一直无人
  • 207
    白起根本就不是名将
  • 12
    对于如潮般看了《大秦帝国》而质疑《史记》商鞅之死的同学们,以及搬出《战国策》否定《史记》的同学们,我想说《史记》对于商鞅之死的记载和《战国策》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 首先我们看看《战国策》的记载: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