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132
-
0
-
10《战国策·秦策五》: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后人一般根据后文韩非说的:「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
-
3秦王与中期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人也,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过桀、纣,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
-
13
-
2(๑´ㅂ`๑)看了好多文献资料,结果发现前人都研究很透彻了…想不到创新点咋整
-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39战国时期几个主要国家的别称 宣太后 秦:我印象中似乎没有什么专门的别称。秦国长期定都于雍,但除了九州理论中有雍州之外,似乎没有哪个国家在外交场合称呼秦为“雍国”。“虎狼之国”是战国后期才有的一种称谓,不过要说别称,多少有些勉强,聊胜于无吧。 齐:负海 例句: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五国而益负海也。——中山策 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
-
0《战国策》曰: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王,说卒辞行,楚王曰:先生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弗肯留,原闻其说,对曰:楚国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谒者难见於鬼,王难见於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其可得乎。
-
0《战国策》曰:苏秦说秦王书,十二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 又曰:齐襄王立,田单相之,过鲁,有老人涉淄而寒,出而不行,坐沙中,单见其寒,解裘而衣之,襄王曰:田单之惠施,欲以取我国乎,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对曰:王不如因赏,下令曰:寡人忧人之寒,单解裘而衣之,称寡人之意焉。
-
0《战国策》曰:魏文侯与虞人期猎,具,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雨,君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不一会期哉,乃往自罢之,魏於是始强。
-
0《战国策》曰:燕昭王见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古者人君,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得,涓人请求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对曰:死马尚市,况生马乎,期年,千里马至者二,王欲士,先从隗,隗且见事,况贤於隗者乎,昭王乃筑馆而师之,乐毅邹衍剧辛,皆争走燕,遂以破齐。
-
13
-
166
-
7
-
0《赵策三·楼缓与虞卿论秦》简译
-
10我买了一本战国策 读不下去 本来想找工作用上里面的东西 感觉不到要怎么理解òᆺó
-
159战国谋士一言以兴国,故纵横之策,强国之道也
-
0《战国策》有没有赵武灵王困死沙丘的记载?
-
3战国策不是史书,行文风格完完全全是秦汉时代纵横家辩士说法。
-
0读战国策别有误区,别把自己代入进去。分析利害,找规律才是主要的。在这方面先自己尝试分析,然后找名家的解读。 最直接的,把译文背下来,再不济,也可以当典故用
-
3就是冯志龙写的一部玄幻性小说,混网络ID于春秋故籍之上,以乱史文;改用太史公之《史记》,杂入腹诽讪谤之字句,以成文言志怪小说,刺“网痞恶粉”者也,故云“矢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有钟胖列传、翔菊列传。因为是玄幻穿越题材,内容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再颠覆性,可以随时刷新你的史观
-
5这么少人看战国策。。你们看战国策有什么收获么
-
3为什么我读战国策总是迷迷糊糊的,感觉内容不完整,很多事情不明不白,你们有这种感觉吗
-
8原文出自藤田胜久的《史记》战国史料研究
-
5三项证据可以否定“田常易种”: 1、《田世家》记载的诸多错误,证明此世家的不牢靠。 2、从赵北燕南莫离剑 家乡河间在古代盛产太监来看,不能忽略春秋齐国就已存在寺人制度的事实。 3、田常时代田氏队伍就已经十分庞大,最后的田氏代齐整个就是靠宗族力量完成。陈桓子、陈僖子两代子嗣众多,并各成为一姓始祖。甚至连田常的几个兄弟都青史留名(《世本》)
-
3
-
243《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钟离县”条说,“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
-
2管仲振兴齐国,乐毅又摧毁齐国,一正一负,正好为零。难怪汉室难复
-
0各位大佬,求《战国策》中华书局版 PDF文档~
-
11简单说下战国末年,秦、赵、燕三国之间的关系,史料出处就不提供了,解释也从简,有兴趣的吧友可以去找下。 战国末年,秦、赵、燕三国关系变化目测,时而燕、赵合而伐秦,时而赵据秦伐燕,时而又是秦、燕夹击赵国,下面列一些史实。 前251年,鄗、代之战。 前251年~前248年,赵连续四年伐燕。 前250年,聊城之事。 前248年,秦攻赵,取三十七城,置太原郡。 前247年,信陵君合纵。燕、赵兑土,赵逐庐陵君。 约前246年,井忌据秦、赵伐燕,燕
-
0微信创了个书法交流学习群,针对各位朋友开放,喜欢的可以加入一起学习交流,进群不要骂人,不发广告就行。
-
58有无知者说,秦灭楚派出了六十万军,似乎这就是秦的全部家当了,其实不然,我们看史书记载: 《秦始皇本纪》: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
-
2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今天中学语文教科书里的经典篇章。这篇经久不衰的优秀范文对主人公廉颇的塑造刻画可谓精彩而微妙,给后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名将”形象: 廉颇曾统帅五国联军大破齐国; 廉颇不但有勇有谋,而且在和当时的相国蔺相如发生矛盾时能够“负荆请罪”,共同演绎了一段“将相和”的历史佳话; 廉颇在著名的长平之战前一阶段执行了正确的坚壁不战策略,最后赵国的大败是因为他被赵括所取代;他最后还以“廉颇老矣,
-
7申请人:贴吧用户_0788629 申请感言:申请吧主!
-
0请各位赐教
-
9近年来,我看到有不少赵吹拿“秦卒亡者过半而国内空”来吹嘘廉颇、赵括的杀敌战绩,并得出秦军伤亡与赵军不相上下,甚至多于赵军,秦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不过是惨胜的结论。但是仔细推敲之下,这种说法并不能成立。 我个人理解,“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实为因果关系,前者指秦国前期投入兵力伤亡过大,后者指秦国后续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力,造成“国内空”。 《白起王翦列传》: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
-
1张仪说秦王 为什么张仪知道长平之战 上党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