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老子云“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又“炊者不立,自视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故圣人之明不自现,不耀己,寓物明之,类似电线。
-
2
-
15有一点,但庄子不当大官,故这是写给别人的,他自己不做。有一种教人保全自己的谨慎,这里已经开始展示出倾向,有种派卧底去敌方的谆谆告诫。
-
12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一一一一一一一 猛兽听见婴儿哭避之不及,那还会上前。其他动物的幼子是必吃的。
-
1庄子用弹琴表明其不得道,圣人与道同一,与万物相化,他就是琴还弹什么?故圣人与物神交。
-
8
-
4
-
30有妄人欲起千斤磐石,思一日百斤,十日后成。十日过,石纹丝未动。以其力不集而时相错也。故并力者成功,独行者无果。是以圣人以庸为一。
-
0庄子对道与德有着独到的见解。以逍遥比喻离物归根,以朴制用。以齐万物寓之庸,和而通之为之用作为上德,大器。庄子不仅对老学有着深入的理解,而且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看待时空的久远。
-
19
-
17
-
2
-
0《齐物论里》,庄子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解释他的和与明的思想,其中比较精彩的是罔两问景: “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虚影问实影,你咋就不能找个稳当点的对象,跟着他一起就行了,何必自己一天变过来,变过去的。实影说,我能找谁和他捆一起呢,假使找到了,他又要找个谁待一起呢,找个蛇皮,还是找个鸟
-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指穷于为薪
-
6华夏文化,以道立天下,去物至虚。不像西方的造神文化,让心中整天消磨自己的心智,跪拜泥塑的神。现有的部分宗教形式也是如此,整天让信众放弃这放弃那,心无所归。庄子的逍遥说,就是回归自己的内心,不去逐物不止,不去求神拜神。
-
0
-
17
-
22
-
1本能并不一定是智慧,它是一定情景下的通用做法,比如鱼吃食但咬了鱼钩,本能有其狭隘处,它们应当被压制。
-
0庄子云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非佛家的无上正遍知等语,庄子之知有其限度,理论提在齐物论,方法在庖丁解牛里。以神遇不以目视,解数千牛而知解牛,择约守要,以无推有,专心致志。
-
5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尤其是前面两句,要作什么理解呢?总感觉和第三句有关系,但还是没什么头绪。
-
9
-
25
-
1
-
55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
11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庄迷……请教,我还没有去读郭象版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也没读……其实我感觉,我对庄子的喜爱是文学性大于哲学性……
-
25如果有人当众骂你,你会怎么做?
-
0公益组织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宗旨,集结大量有志之士,一起出资出力长期赠送善书,每人仅可以免费包邮结缘一本,我们希望可以借此带领更多的人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改造命运,心想事成。欢迎大家前来领取善书,更欢迎大家加入我们一起行善,善法布施,功德无量。 领书目录如下: 1.寿康宝鉴(白话文) 2.了凡四训 3.太上感应篇直讲(印光大师推荐) 4.你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秦东魁新修本) 5.和繁
-
1庄子在这里不是说方法,而是在描绘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而一般人认识不到,一旦认识到了就会“游刃有余”。换而言之,这是个顿悟的过程。解决了《养生主》开篇提出的问题“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
68
-
0
-
39崇山峻岭,茂林蔽天,兽虫惬野,鸟鱼遨游,为其无用举火而焚之,撅土开荒,树之以黍稷,今子无用,火起不能全其室也。
-
0
-
4
-
2很明显的感觉到内篇有外篇作者的污染,编排逻辑有问题
-
17今天在书上看到这句话,很有感触。 个人对此有两种见解,不知道对不对。 第一种,类似于唯物主义。先有天地,人由天地孕育,在这片天地中生活也在改变着这片天地。万事万物都从自然中诞生。人也从自然中诞生。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合而为一。 第二种类似于唯心主义。先有人再有天,当产生对于自身的思考时,这片天地才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当人一出生还没有意识时,和已经死的那一刹那,人对于周围的事物是没有意识
-
2因为庄子太深邃,我们又太傲慢,不肯仰起高贵的头颅,只会俯视
-
10现在讲唯物和唯心都是讲物质或意识一方决定另一方。 为什么不能是物质和意识本身就是一体的,也就是说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划分就是错误的。相当于将一个整体分成两部分
-
6
-
8
-
20
-
2
-
7
-
0老子说知止不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
-
32逍遥游中,此小大之辩也是什么意思
百度小说人气榜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看高清直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