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
1儿童心理学家陈忻说过:
-
1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专注成了一项稀缺的品质。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神于当下所做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困难。 手机里各类软件图标上的小红点、通知弹窗,不断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在日常工作、学习时,总忍不住拿出手机看看,时间很快流逝,重要的事情上却进展缓慢; 缺乏专注力,还表现在心态的浮躁,做一件事的时候,脑子里想着另一件事,不能全身心投入在当下,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两头都没做好。
-
1孩子可能意识不到,每件事情到底花多长时间。
-
1可不断的提醒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孩子也就学会了: “我就是不可爱的、糟糕的、有问题的。 爸妈批评我、骂我,都是因为我不好,我不配被爱。” 当我们批评孩子:你怎么总是撒谎? 孩子听到的是:我就是一个爱撒谎的人。 当我们吼孩子:你不要总是把房间搞得脏兮兮! 孩子听到的是:我就是一个脏兮兮的孩子。 当我们冲孩子说:你给我小心点,别又感冒了! 孩子听到的是:我身体不好,容易生病。
-
5有谁知道大湾区广州南沙修仕倍励国际学校的具体情况?
-
1《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说:“教育的前提在于以一颗宽大的心来了解、引导。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教育的目的就是把这些不利的消极因素通过适当的渠道转化,引导出积极有利的因素。”
-
1诚如作家阿黛尔·法伯所说,帮助孩子,就要面对他们的感受。
-
0想让孩子“试错”,家长内心要有一杆秤: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无论何种教育方式,安全这一条底线,永远都不要被一时情绪而淹没。 前段时间,长沙一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获得网友们的点赞。 因为阻止儿子玩手机,6岁的孩子当场发脾气,扬言要吃100个冰淇淋,让妈妈后悔。 妈妈听到孩子的“豪言壮语”,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笑了。 她淡定地给孩子买了100个冰淇淋,给孩子实现“梦想”的机会。 随后还给孩子“吃冰淇淋壮举”做起了解
-
1很多孩子考前都是一团乱,想起什么复习什么。没有计划的学习根本没有效果,高效复习要做好这几步。
-
1在作家张文亮的《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父母会感受到孩子跟这只小小的蜗牛如此相似。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 ……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
0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一原则容易被家长所忽视。
-
1很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
-
1记得有一次女儿打翻了牛奶瓶,洒得满地都是。 当时我批评了她之后,看到她满脸的委屈,便停了下来,说了一句“妈妈不怪你,相信你下次不会了”。 话音刚落,只见女儿脸上多云转晴,瞬间轻松很多。
-
1在孩子撒谎时,许多家长认为应该直接挑明,让孩子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不妥当的。
-
0
-
1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中提到过: “让孩子内心放松和身体自由,而不再像一头受惊的小鹿,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个孩子生活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听从内心的指引。”
-
1问孩子问题时,要改变一下提问策略,避免一些封闭式问题,比如“今天在学校里开心吗?” ,有的孩子就简单地回句“还行”,然后就不知道该说什么。 太抽象、太宽泛的问题也容易让孩子答不上来,尤其是幼儿园的小孩,遇到一些概念性的语言时,孩子很难明白你在说什么,比如“你今天学了什么?”“今天感觉怎么样?”。
-
1带着条件的爱是什么样子? 父母只有在孩子表现好、成绩优秀、听话、不惹自己生气的时候,才会对孩子和颜悦色、满足孩子的愿望、向孩子表达爱和关心。 一旦孩子犯错了、做事不够好、或是表现出生气、难过等情绪时,立刻就换上另一副面孔:冷漠、忽视,或是粗暴地指责、批评孩子。
-
1身边有个朋友,曾对我大吐苦水,说不知道如何与青春期的儿子相处。 记得儿子小时候,总是特别懂事。 每天回家吃了晚饭,就知道掏出作业自己写。 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会了不少菜。 有一回,儿子闯了祸。 朋友还没开口,儿子就先伸出了小手,流着眼泪说:“爸爸,你打我手板吧,我保证下次不会再犯了。” 为此,自己和妻子都觉得很省心。 多年来,两个人安心忙事业,很少操心孩子的事情。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乖巧、自觉的孩子,自
-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多半受到生长环境和长期熏陶。 父母、兄姐、亲友、师长、社会关系等都对孩子产生影响。
-
1知乎网友@妙苗苗分享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ta说自己也受到过同学的欺负,爸妈同样让ta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ta认真地找了,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太老实! 后来,同学上课时再次使劲用桌子挤ta的时候,ta爆发了,举起自己的凳子就砸在了同学的头上,而且是疯狂的砸,完全失去理智那种,ta用了所有能摸到手的工具,把同学砸得躺在了地上。
-
1身边有位妈妈,平时对孩子都比较上心。 女儿上了高一后,成绩突然断崖式下滑,有时候还会莫名其妙地哭。 怕直接质问女儿会遭到反抗,她私下联系了班主任,得知女儿最近和班上一个男同学走得比较近,感觉关系似乎出了问题。 当晚,她便主动找了女儿聊天,什么都没问,而是主动分享自己读书时的暗恋经历。 分享的同时,她很自然地说“妈妈觉得你长大了,以后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先跟你说,你要是有什么困惑,随时都可以找我”。
-
0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对孩子毫无原则与底线的溺爱与满足,最终只会导致悲剧一场。 看过一部动画短片《巨婴》。有一个三口之家,父亲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他忙于工作,对儿子的教育不闻不问。 而母亲则无比溺爱儿子,对孩子提出的一切无理要求都百依百顺。 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小男孩逐渐长大,却依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此后,这个家庭遭遇飞来横祸
-
1曾经收到了一位名叫雅雅的读者妈妈的来信: 雅雅家里有一个6岁的女儿,她觉得女儿一切都好,就是做事太磨磨蹭蹭。 有一次,雅雅着急送孩子出门上兴趣班,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女儿不仅拖拖拉拉没有把饭吃完,还一边玩玩具一边到处跑。 雅雅看着凌乱的客厅,一下子没有控制住情绪,第一次对着孩子发了火。 没想到的是,被妈妈吼过后的女儿,不仅没有情绪崩溃当场大哭,反而开始听话,马上收拾好东西出门。 深感这一招好用的雅雅,便一发
-
11. 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 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
-
1体罚,并不能让孩子服气,久而久之,还会变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鸿沟。 “打在娃身,疼在妈心”是多少家长的真实写照。
-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的报告,报告显示: 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 亲子关系越差,越易导致孩子形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 就像上次同学聚会的时候,听一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说的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14岁的儿子进来就问: “能不能帮忙看看我儿子为什么沉迷网络? 他一天到晚,不是玩手机,就是打开电脑和别人连线打游戏,我实在没办法了,不知道要怎么治他。” 本以为
-
1学会讲关键点 对于有些数学难题,家长一时也编不好例题,那么,可以就这个原题,分析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找到什么条件就好解题了,让孩子根据大人的提示,去思考、去列式计算。
-
0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武汉14岁男孩被母亲掌掴后跳楼的事。 那天下午,男孩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于是班主任就请了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 而男孩的妈妈,气不过,看到儿子在走廊上,就气势汹汹走过来。 先是用力打了孩子一个耳光,还用力推他的头,手掐着他的脖子,嘴里一直说些什么。 这期间,同学们来来往往。 可妈妈一点也不顾及孩子的面子,没有停止对他的打骂。 整个过程,男孩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直到母亲的身影离开
-
1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狗熊掰玉米」的课文。 说的是,狗熊在玉米地里看到一个大玉米,赶紧掰下来夹在腋下。 走着走着,又看到一个,就又掰下夹在腋下,这时,第一个玉米被挤掉了。
-
1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在一个旅游景区,一名5岁的男孩,手持一根带倒刺的木棍,挨个打路过的游客,站在一旁的父母却不阻止。 此时走过来一个女孩,一把将木棍夺走,并教训了孩子一顿。 女孩告诉孩子:“如果他再拿棍子打别人,就用这根棍子打他。” 男孩吓得频频点头。 这位男孩的家长就在身旁,却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
-
1假设你在孩子面前崩溃、痛哭。 大部分孩子,理解不了成人世界的复杂性。 对他们而言,父母崩溃,则意味着背后大山的崩塌,往往会令他们充满恐惧,不知所措。 “父母如此脆弱,没有人可以真正保护我。” 甚至,它还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愧疚感。 “是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伤害到了妈妈,她才会哭?” 孩子可能会由此变成一个「小大人」—— 独立、懂事、乖巧,不断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小心翼翼地照顾父母的情绪。
-
1在韩国一档节目上,一个高中女生说出这样的烦恼:爸爸老是对她有亲昵的举动,导致她很排斥回家。 虽然爸爸解释说,因为自己入伍服役错过了女儿的成长,所以想多亲近女儿弥补缺失的爱。 但是,显然,这种“爱”太过分了。
-
1一个总是晚睡的孩子,那么第二天,在诸多需要较高注意力水平的事情上会感到吃力,比如写作业、听课、阅读…… 有的父母会说,孩子晚睡是因为学习,这也不好吗? 其实,学习开夜车是最得不偿失的事情。
-
1没有计划,三心二意 一线教育专家曾经提出过两种最无效的学习方式:一是连续学习一门功课3小时以上;二是脑子里想着数学,眼睛却在看英语。 复习的时候,若是不会灵活地安排自习科目,就会导致效率低下。
-
1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 高邮一个高三男孩,没吃完午饭就去了学校。 妈妈气不过,一路追到学校,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当众把男孩揪回家,强硬地要求男孩吃完剩下的饭才能回学校。 结果,半碗剩饭、平息了妈妈的怒火,却让这个高三男孩备感屈辱。 他当天并没有回学校、而是选择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
1给孩子们的人生埋下隐患。 家长忧心忡忡,或是恨铁不成钢, 威逼利诱,却总是让一切变得更糟。
-
1前几天看到一个话题:父母掌控欲强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话题讨论下,很多网友被戳中了“痛点”,讲述自己被父母控制的痛苦经历: “偷看日记、翻柜子,是基本操作,和朋友出去玩也要跟着,还口口声声说为了我好。” “我妈连我穿什么都要控制我,她觉得不好看的,直接说难看死了,她觉得好看的,非要给我买,根本不在乎我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27岁的大男人,出个门依然被父母问个底朝天,选择恋爱对象也由不得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对
-
0但现实却是,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有的家长讽刺挖苦,说风凉话—— 你践踏了孩子的自尊,总有一天他会用同样的方式还回来。 有的家长大包大揽,代为效劳—— 一个丧失了自我的孩子,未来又怎能独立展翅翱翔呢? 还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棍棒举起,重重落下—— 家庭暴力只会催生两种情绪:极端的懦弱和极端的暴躁。而不幸的童年阴霾将伴随一生。 以上三种,都不能让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更不能引导他们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