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82
-
49
-
2《性理书》云:“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
21
-
116年开始读《论语》,然后《道德经》、《大学》、《中庸》、《传习录》。一路读下来总该留下点什么,然后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我沿用了古人“我注六经”的学习方法,严格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虽枯燥乏味,但一路坚持下来,对儒家思想以及国学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读《论语》的时候,只是觉得《论语》好多内容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不够通透。读到《传习录》的时候才渐渐的明白,儒家的东西不是学
-
5
-
1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3各位老师,“至善”与“无善无恶”是什么关系?
-
0
-
12首先说,不是我自己被骗了5000块,事情起因是今晚上在一个心学群里,群友抛出的这个问题,爬楼看了大家的发言,都不究竟,也没有说到问题的关键点上,我也觉得非常有必要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 请各位都畅所欲言啊,说不定哪天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啊
-
47
-
12
-
9
-
9
-
0孙真人《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
0经核实吧主wbserver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致良知心学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3
-
3请教一下,如果不良情绪都是贪嗔痴爱恶欲的表现,覆盖于心。那每个人的本心难道是完美的吗?为什么还要格自己的心?
-
2
-
2《叶问4:终结》 “遇不正义的事 我就得去管, 这就是我的初心, 就如你喜欢跳舞一样 我是很开心的。” 叶问从容挑战 鄙视华人的特战高手 这让我想到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但不是书呆子 事儿来了 杀伐决断 眼前一个 大大的字 “道”~
-
13
-
44
-
9
-
2
-
19
-
11
-
34
-
33
-
1
-
156明志,明知。 愚是一名心学爱好者,本着一颗求学的心,在这里立贴,时常记录一些有关心学的文段和自己的反省。也希望在各位前辈的感染和引导下,能够真正窥到心学的精微和奥义。
-
16
-
2阳明心学虽然是阳明先生自己独特人生体验的总结,但他的这种体验具有普遍性,试想,谁的一生不是在坎坷中走来的?王阳明正是在当时荒凉的贵州龙场,在孤寂中仿佛看透了一切,那一刻,他顿悟了。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在苦难面前变得淡定和从容。 一、心学的来源 众所周知,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便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这得益于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董仲舒广泛吸收阴阳家、道家、法
-
3原文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笔记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所说的“存养省察之要”即是《中庸》所说的戒慎恐惧慎独之功夫。 程
-
3《大学》在儒学中的作用 没看大学以前,不明白儒学到底是什么,论语,孟子只是看个热闹。当知道三纲八目后,才厘清脉络。在回头看看,有豁然开朗感觉了。
-
1
-
1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外无物则是他一生思想的核心。阳明先生认为,物质存在于人的内心当中,无须外求,只需要进行内心的反省,即可发现存在于心中的物,也即天理。比如一朵花的状态,由于关于这朵花的认识事先已存在你的内心当中,所以它在与不在,全在你的内心意识当中。 阳明先生的观点固然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其观点形成是他本人认识变化的结果,也是哲学化的儒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有其存在的合理的积极的成份
-
74
-
1
-
2
-
1
-
2原文:“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笔记 未发之中,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是说,不是每个人的心体本就光明。如果说一个人喜怒无常,那么他肯定心体还没有光明。因为体用是一源的,有什么用的本体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那么怎样去恢复我们本来光明的心体呢? “体微而难知也,用显而易
-
3浅谈一念发动就是行。 个人认为这句话非常重要,这里是功夫的下手处。格物正事及慎独需要在此处用力,大家以为呢?
-
7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