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圆实常化论一吧
关注: 16 贴子: 25

三元哲学 宇宙实相

  • 目录:
  • 人文学科
  • 0
    行人云何无修无证、明理当下解脱?先传佛祖之说:一、佛陀于《楞严经·卷四》有言「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又于《楞严经·卷七》有言「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二、《楞严经》末页,佛说一个杀佛杀父杀众生,无恶不作之人,即将下地狱之人,闻此妙法,「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三、《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记载佛讲了十多分钟的《法华经·如来寿量品
  • 0
    (1)《法华经•方便品》佛示行人自己授记原则:「自知当作佛」(自己给自己授记)。(2)《法华经•法师品》佛教自记标准:「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行人比照学生升学,对照标准答案,自己打分)。(3)《法华经•法师品》佛释「自记原则」和「自记标准」的理由:佛以挖井见湿,水已不远,比喻法华行人「闻即往生」「成佛分真」(行人比照学生打分后,对照各
  • 1
    见不见之见,因为心法要靠心去感悟,心见一切见,心修一切修,心通一切通,心圆满一切圆满。这就是心的妙用。《楞严经》第二卷,在讲第十番显见时,有这样几句话:“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我们看看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这句话有四个见,前面两个‘见见’,第一个‘见’是真见(或者理解为见分),第二个‘见’是见精之见(或者理解为相分),见精虽然也是真见,但稍带点妄见。这两
    fazh900 11-23
  • 0
    我佛世尊出世本怀,无非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既曰开,当是众生本有;既是本有,当是一开即示;既为示,当是一示即悟;既言悟,当是一悟即入。此开示悟入,次第圆融,即开即示即悟即入。所谓不从修证,而直入菩提萨婆若海。 圆顿行人在见道位所见之真如本性与在证道位所证之真如本性无二无别。如人在暗,忽见明灯,岂有背转之理?紧趋百步,明灯在手,其所见之
  • 1
    【无上甚深微妙法】。[lbk]无上[rbk]就是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一个本体,十法界一切万法,就是一个念,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上亦无下,无外亦无内,更无前后左右,没有空,没有有,什么都不能执着,什么都是。[lbk]甚深[rbk]表彻法源底,到底了,也就是讲一心三藏这个道理,叫人几句话当下开悟,从总体上、从根本上把握了宇宙人生的真理。[lbk]微妙法[rbk]就是妙在一朵妙莲华,莲华二字说尽了宇宙人生本来面目,微就微在粗心大意的人他
    fazh900 11-6
  • 0
    有说合真心与第七识为第八识;亦有说合无量第七识而为第八识。此识合揽见、相二分(生相、业相、转相——「三隐无明」为总见分;第四「现相无明」为「胜义相分」)而为种识,藏于八识心田,亦名「心地」「藏识」「种子仓库」,故冠「八识心王」之号。亦有将之说为法界蓝图之雏形,乃至将之直接说为法界全体。此法不可太过当真;亦勿置于一味虚无。法无定法,有个说处,留个悬念,游刃有余。是故,第八识之佛身对应,理应同于第七识
  • 0
    我们今天先来研究战略思维。与战略相对应的是什么啊?诶,战术,战略战术,任何问题都有个战略战术的问题。日常生活各个事物变化都有战略,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战略。比如说我们人有什么战略啊?人有什么战略?——了生脱死?我们先不讲佛教方面的,普通的一个人有什么战略?吃好穿好、衣食住行。哎呀,那是战术,当然也可以说为战略。人的战略首先是要活着,对不对?你不活着啥也不要谈,这就是战略。战术——怎么
  • 0
    我们今天先来研究战略思维。与战略相对应的是什么啊?诶,战术,战略战术,任何问题都有个战略战术的问题。日常生活各个事物变化都有战略,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战略。比如说我们人有什么战略啊?人有什么战略?——了生脱死?我们先不讲佛教方面的,普通的一个人有什么战略?吃好穿好、衣食住行。哎呀,那是战术,当然也可以说为战略。人的战略首先是要活着,对不对?你不活着啥也不要谈,这就是战略。战术——怎么
  • 0
    统一为「圆具化识」(圆具化身)十三种识,对应七身功德,统一为「圆具化识」(圆具化身)。 (1)前五俱生意识——五根(眼耳鼻舌身)对五尘(色声香味触)而有俱生直觉,前五识也。对应报身功德——化识、化身也。(2)第六意识——意根在前五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为知觉,或意根对法尘回忆、分别之知觉,第六识也。对应报身功德——化识、化身也。(3)第七种识——亦名意根(末那识)。由其「去后来先」作主人,方便说为个体
  • 0
    (1)「阿」者,「如」者,「空藏」「无相」——「真如真相」也,「真如本性」「真如清净义」。此「法」,不生不灭,原来如此,故「如」。此「身」,「阿」字发音——酷同空口「藏(cáng)来」;故「藏」。此「法」此「身」,一无所见,却蕴却藏(cáng)万法万相,「性具一切事造功德」,故名「空如来藏」「无相之实相」,是为法身。「空」既藏(cáng)「有」,「空」即「不空」——「辩证空不空如来藏」也。「性」具「功德」,「真
  • 0
    我站在这里讲话,是不是「如来」啊?我讲了这么一大堆的佛法,有声音大小、节奏快慢,是不是,还有字形、字义,这是不是「来」?那这么多话在讲之前,它在不在我心里?不在的话我讲不出来。虽然在,在我脑袋想、嘴巴讲之前它有没有形相?没有,那是不是「如」?那我给大家讲「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是不是「如来」?「一二三四五」本身就是「来」,在没有现「一二三四五」字形、字相、字义的时候,它在不在?那就是「如」嘛
  • 0
    (1)如是我闻——开山头炮,千经标的。(2)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诸佛通称。(3)一心三藏——正修行路,天地总纲。(4)一实相印——真真如性,印证万相。(5)缘起性空——随心应量,法尔如是。(6)不二法门——离即离非,是即非即。(7)双遮双照——一体两面,双重肯否,遮照同时。(8)因缘果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9)两种授记——分真自记,圆满佛记。(10)华开莲现——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悟即解脱,无修无证,成
  • 0
    分述1.1(1)佛说、祖说,皆说佛教不是「权教」,更非二乘、人天之教,而是「圆教」「实教」。 (2)笔者试说:①《法华》《楞严》「一心三藏」理论,乃哲学社会科学之「发展战略」,乃佛陀金口钦定「唯一佛乘」。②「唯一佛乘」即「圆实佛乘」,才是佛教。由其着眼宇宙本体这个「战略全局」,从有情无情、天地万法这个「方向、路线」出发,刨根究底、正本清源、究竟了义、圆满真实,堪称绝对真理,堪称「有情无情、世出世间」无漏妙
  • 0
    1.2「圆实佛教」要素:十一要道、七身功德(圆具化身)、十三种识(圆具化识)、十三种色(圆具化色) 1.2.1「十一要道」,铺设道场,别开生面,圆满佛法。(1)如是我闻——开山头炮,千经标的。(2)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诸佛通称。 (3)一心三藏——正修行路,天地总纲。 (4)一实相印——真真如性,印证万相。 (5)缘起性空——随心应量,法尔如是。 (6)不二法门——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7)双遮双照——一体两面,双重肯否
  • 0
    大乘佛法四个等级:第一,我就是佛;第二,我不是佛;第三,我也是佛,我也不是佛;第四,我即是佛,佛即是我。 讲到【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就变成了一。他不知道,讲【我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前提是【我已经不是佛,佛已经不是我】,二相对立,他不懂。而讲【我就是佛,佛就是我】的时候,是透过现象看实质。讲【我也是佛,佛也是我】就变成二,是不是?变成次第了。讲【我不是佛,佛不是我】叫二法门,【我就是佛,佛就是我】叫
  • 0
    (1)有依佛教大、小乘分与权、实之别,而将三藏十二部经、无量法门,分类八大次第:人、天、声、缘、藏、通、别、圆。①其中人、天为佛内凡教乘。②声、缘为小乘圣教(亦有分声闻为小乘,缘觉为中乘,合称二乘,或统称小乘)。③藏、通、别、圆为大乘。总为八大次第。 (2)亦有将声闻、缘觉、佛乘(藏通别圆),说为三乘圣教。 (3)有将藏、通、别,说为「三乘菩萨法」「三法印」;而将圆实教乘说为「唯一佛乘」「一实相印」。 (
  • 0
    六大思维 总理论 最初来源 心之力 共同体 我将无我 十一要道 五大洪名 七身功德(圆具化身) 前七转识 中七转识 后七转识 十三种识(圆具化识) 十三种色(圆具化色) 二十科门 十八宗门 三乘圣教 唯一佛乘 不二法门 四句教 四字解 哲学原理 波粒二象 伏羲文化 太极楞严浅解 三位一体 真主 真神 安拉之光 一二三四 权小佛教 权小宗教 圆实佛教 圆实宗教 圆实常化
  • 0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 0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一圆实常化论一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