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需要讳言,龙口城建确实差。实际上很少会有人把这个原因说清楚。我尝试着基于我的理解说一说。
事实上龙口市的建市依据是龙口镇,80年代县改市的硬件条件是城区人口过6万,那时的黄县(城关镇仅1.5万人),龙口镇6万余人,建市是以龙口镇为基础建市(况且龙口在40年代也曾经是龙口市,见下图),因此很多人说黄县为什么要叫龙口市?叫东莱市,叫芝阳市不挺好么?答案就在这里,不行,芝阳也好,东莱也好,,指代的是历史悠久的黄县,与近代靠商埠形成的龙口镇没关系。

虽然龙口在1986年建市,且国务院的批文中注明:成立龙口市(县级),以原黄县行政管辖范围为龙口市行政管辖范围,市政府驻地龙口镇。但实际上,在1978年,山东省就开始探讨黄县的未来城市用地的问题了,且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共识,要基于龙口进行城市建设,还是龙口黄城方案,还是龙口河抱方案。最终定了龙口河抱方案。并且提出了「壮大龙口、稳定黄城」的路线。

在86年建市之后,一方面在龙口南部央格庄建设了市政府大楼,同时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县级一级公路,龙口到黄关一级公路,在88年通车并开通了1路公交车,为的就是方便当时原黄县的领导干部职工方便来市政府上班(当时一路车终点车就在市政府)

由同济院做的龙口河抱方案的规划也出炉,河抱区即在龙口市政府南,现海岱镇位置,并提出了河抱区为行政文化教育中心、龙口区为经济中心、黄城区为农业服务中心的说法。
但不知何原因(这里一笔带过,我其实知道,但不做阐述),龙口市政府在迁到央格庄南的市政府以后一年左右,放弃了当时规格相当高的大楼,不声不响的搬回原有的县政府。自此,河抱方案废除,成为事实上的黄城龙口模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市政府的迁移,并未上报,特别是在早期,对外宣称+地图标注的市驻地在龙口,实际上在黄城,这种分裂的做法让本地人不明白,外地人更糊涂。
当时的龙口区域,拥有能源、港口以及几乎全市所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是龙口的财税制造机器,在2010年以前,甚至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财税,但当时通过设置副县级的龙口城建局(独立或半独立于龙口市建委),让龙口城建局负责龙口的建设,龙口市建委负责黄城的建设。但市里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几乎拿走了所有的地方财税,导致龙口城市基础设施陷入停顿。但与此同时,黄城事实上城市建设也没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开始市里通过设置在黄城西侧的龙口开发区来进行,一方面对黄城的建设有所促进,另一方面也能加快两城区融合,但遗憾的是多年没有任何建设成效,后来市里放弃这种想法,将开发区设置在龙口南部的海岱,并顺便通过省里验收,而守着交通便利、产业配置齐全且有着众多企业的龙口,龙口开发区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而现在的龙口开发区,实际上在地理上,正是当年的河抱区。与此同时,市里也改变计划,在黄城南部的东江,设置了黄城工业园,这就是现在高新园的前身了。
只能说,如果龙口市把握住了县改市的升格,将驻地迁到海边的龙口,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海滨城市,那以当时龙口镇的条件,不会比威海差哪里去,毕竟在86年建市之时,威海市与龙口镇同为6万人口,且龙口港的规模和影响力要远大于威海港(现在更是)。龙口市将驻地迁回去,也就相当于一个自宫,放弃了一个破茧重生,升格升华的机会,而甘愿将自己做成一个普通的内陆县,在龙口之后,蓬莱、荣成、海阳等各个县,都纷纷将驻地迁到海滨,只有龙口反其道行之。
当然,必须得承认,以现在一个县级的市的定位去看龙口,经济发展还是可圈可点的,但为什么城建还是让人觉得不匹配呢?
一方面在于,龙口自身的条件很好,承担了烟台经济的一个大头重头,负担可能会大一些,更大的原因在于,龙口城市的摊子铺的太大了,作为当时建市时只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两城区的格局,极大的稀释了城建资金,也导致城市建设没有重点,投进去也看不到整体面貌的改进。将城建资金投入到新区,多少年才能看到成绩?那龙口西城这么多年的历史欠帐怎么办?黄城老城区的旧改怎么破?都是问题。
当年做的决定,含着泪也要走下去,且走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