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吧 关注:161,443贴子:1,277,963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

  • 25
    德不孤必有邻,祝相声吧在新任吧务团队带领下日新月异
  • 195
    本文主要回顾的是他早期和李文华先生合作时的作品以及特点,希望通过它能够对姜昆过去的相声之路作一个回顾,也希望能给对姜昆过去的相声不够熟悉的朋友带来一定的帮助。当然本人才疏学浅,听龄有限,难免有失于妥当和挂一漏万之处,还请广大相声听众批评指点。我在别的帖子中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完美无缺的演员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演员也不存在,这与喜欢不喜欢无关,姜昆即是如此。他的早期作品清新明快,健康向上,有对美
  • 96
    文/大唐瓦当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唐山的曲苑活跃着两名都叫“祥林”的相声名家,一个叫穆祥林,一个叫王祥林。二位祥林先生都为唐山的相声事业做出了贡献。 虽然都叫祥林,但他们在相声门里却不是一个辈分。穆祥林师承“相声大王”张寿臣,是“宝”字辈,与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华是同一辈。张寿老的弟子虽是“宝”字辈,但小排行却以“立”字行,而且张寿老五行缺木,于是就把自己的弟子和儿子取名都带“木”字边,如刘宝瑞、常宝堃
  • 51
    试试,看看我和老郭比,谁更有味:
    369☎ 8-18
  • 174
    我起个头吧。 对口:二赵的《八扇屏》 单口:长篇的是刘宝瑞先生的《君臣斗》,短篇的是张寿老的《偷斧子》 群口:郭荣起、马三立、赵佩茹的《扒马褂》。
  • 52
    前言:本人72年的,不懂相声,但是喜欢听,从小就喜欢听相声,在所有的曲艺节目之中,最爱的就是相声。小时候只能通过广播和电视,多数段子还是从广播里听到的,只要有相声节目,从不放过。那时候接触的事物也少,一个好的相声,听了一次之后便能记住大半。作为一个普通听众,想说说我对相声的一些看法,对也好错也罢,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咱是外行,但是这就像到一家饭店吃饭,我不一定知道这个菜是怎么做的,但是吃的多
  • 37
    约公元前20世纪大侠五味子在珠穆朗玛峰山尖的梅花桩上决斗电磁光声四大魔头,将四魔全部打伤后以绝招咸掌将四魔聚为盐坨并踢入太平洋,海水从此由淡变咸。 1880年丁氏兄弟二人(丁白堂、丁献)拜京西虎岭民间武术家江米小枣为师,系统学习传统武术。 1885年马志明的曾祖父在礼王府当差,礼王爷从高丽国进贡的两桌铜器中选了两根儿茶壶梁儿和俩螺丝疙瘩赏给其曾祖。 1887年丁白堂、丁献受京城兴顺镖局之邀,保一趟倭瓜镖,不幸在途中遇匪
  • 16
    在天津老艺人中能说善逗又精于学唱的,莫过于阎笑儒了, 他表演《武坠子》火爆热烈的表演风格那是“卖”的代表。 使起活儿来那可是现场火爆, 据马季回忆,候宝林、刘宝瑞均极欣赏阎版卖布头, 曾嘱尚在学艺期的马季特意到天津听现场, 两位演员的垫话是用天津吆喝互出难题,布头吆喝也有天津味 年轻的马季那是大写的一个"服"字! 阎先生版的<卖布头>以其"酣畅"取胜. 阎先生根本不用贯口,纯卖俏口, 一个字一个字慢悠
  • 12
    清音妙韵注丝弦,谑语虚实化笑谈。号鼓笙箫堪寂寞,风流弹指一挥间。   一段定场诗念罢,这就开了书了,咦,不对,是开始胡侃啦。戏曲有妙舞歌弦,刻画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似乎跟嬉笑怒骂的相声全不是一回事。可是相声创作中却对戏曲情有独钟,作为常见的传统题材演绎至今。   其实相声跟戏曲颇有渊源,甚至各自追溯到原始的形式,都可以尊参军戏为祖(题外一句,这种事其实谁都没确实根据,只不过是一种怀古情绪,要真按这方法
  • 18
    (百度云·文章 收藏于 2009-12-12 来自于百度空间) 现在相声圈子里,通常都知道,在相声辈份方面,石富宽先生和谦儿哥,这爷儿俩是自降了一辈的,但是到底是怎么降的,有几种说法: 1、石富宽自降一辈,理由是“谦虚”。这个怎么看怎么不靠谱儿。 2、石富宽的师傅高凤山先生自降了一辈,理由是“从其他曲艺行当(快板)转过来就要降一辈”。这个好像也没啥道理,先学别的后学相声的也不少吧?为啥就这一位降呢? 3、高凤山的师傅高德亮
  • 83
    吧里经常有寻师拜师的帖子,有情深深意切切的,有跪求爬求的,有发誓赌愿一辈子爱相声的,也有怯木匠就一锯(句):哪位收我的。形式虽千姿百态,但都有两个最简单的问题糊涂着——吧里是拜师的地方吗?拜师是说说就能拜的吗?不管是师收徒,还是徒拜师,不说得相互了解,起码得脸儿熟认识吧?往最快了说也得在一块儿相处几年吧?谁都不认识凭什么建立师徒关系呀? 一般圈儿里拜师收徒都是有四种:磕头徒弟,点头儿徒弟,摇头儿徒
  • 27
    黄先生去了,去得太突然,这个79岁的阳光男孩,将永远停留在奔赴演出的来路上。 我,一个热爱着曲艺艺术并热爱着黄先生的普通观众,被一股深切的悲痛打击着。“赴演路中”、“公交车上”、“临行别语”……在当今浮澡、拜金的社会、艺术环境下,这些似乎只会在电视剧本中才会出现的催泪桥段,却真实地发生在一个79岁高龄的相声老艺人身上。也许正是因为“意料之外”的反差,黄先生的离开才会让我的心揪紧,说不出的难受。但细想之,
  • 51
    这个题目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引导人往歪处琢磨,而是真真切切地在问一个问题:本是轻松愉快的艺术,为何能听出欲呕的恶心来?一段《拴娃娃》竟然让我反胃了三天都过不去那个难受劲儿,这块活我以前听过很多版本,我乐过,但从没恶心过,现在某些演员是怎么了?哪来的那么多灵感?怎么琢磨出来的这些邪包袱儿?让捧哏的母亲临出门前“梳洗大便”“,先洗脚,把一盆水洗黑了、洗稠了再洗脸最后漱口,出门上马车时把大褂全撩起来,还
  • 28
    在旧社会,相声被称为玩意儿,杂耍。相声演员被成为艺人或者卖艺的。总之是不受尊重。在起艺中的地位也不如大鼓,单弦等。更不能和评书京剧相提并论。地位低,所以造成艺人的自尊心反倒是强,因此一些名演员或者说对这门手艺有点想法的演员,尽量的去净化舞台,结交文人帮助创作,减少段子中的不合理或者错漏,减少段子中的低级庸俗或者下流的包袱。即使这么做了,也是由于大部分艺人为了糊口和当时社会上低级趣味的观众较多,没有
  • 52
    世上的万物造化就是如此的奇妙,有时亲密无间的人不见得就不隔心,可有的有恩怨、有隔阂的人不见得就是对方心目中的坏人,我和何迟老从未见过面,他老人家又是我心中敬佩的人,但说出来恐怕都没人信,何迟老逝世前最后恨的人竟然是我。这段恩怨------也说不上恩怨,就算历史造成的误会吧,时隔三十多年了,我不说恐怕没人会了解,我们都是好人,但被好人误解才是最让人痛心的,我想了结这个误解,但何老先生,我到哪里去找您啊! 80年
  • 89
    横路敬二掏出小木枪,对着屏幕啪啪啪啪打出四个大字——忠义千秋。
  • 22
    上期我们讲到了“白云鹏”,有吧友问我,兔兔,我看了你的文了,能再做一期张小轩吗? 那么,现在让我们把时光再向前推移到1908年,白云鹏那时还不是太有名,还没有灌制唱片噢。那时木板大鼓已经逐渐发展成了“卫调大鼓”, 随着卫调大鼓的风行,当时出了一批青年才俊,比如刘全宝,白云鹏……再加上这位大鼓界的天王巨星——张小轩,用现在的话说,那火的是不要不要的。 当时这小哥仨年岁差不多,刘生于1869年、白生于1874年、张生于187
  • 102
    大清朝一倒铁杆的庄家埋, 老前辈发明了相声江湖引笑来。 张三禄穷不怕音容犹在 哎哎哎太平年   相声吧的亲们早安,咪的兔又来嘞,刚才是吧友(@真相之下 @qq6892416)写的太平年,好有才的说(脑补老郭的声音)。   关于旗人的话题兔子已经讲了两期——老旗人那些吃文化和老规矩,今天是第三期。   曾有一位朋友 @玛丽莲梦广露  说过,旗人讲究的规矩老理儿其实很多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也不是旗人特有的啦,他在接触了一些
    369☎ 8-31
  • 74
    讨厌!讨厌!讨厌! 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 29
    5月3日中午2点左右在微博上看到苏老仙逝的消息,心里十分难过。心里突然就涌上一句话“此人已经不在了!” 我看过的苏老最后一次登台演出应该是马志明
  • 26
    苏先生一路走好,您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
  • 60
    相声是笑的艺术,非艺术的搞笑不是相声。 相声的特征是“包袱”,并不是所以笑料都可以称为“包袱”,只有笑料没有包袱的段子也不是相声。 相声的笑,是“相”与“声”有机结合的效果,那些用脏活、臭活硬胳肢观众的表演,更算不得相声。
  • 55
    我说过相声,但算不上相声演员,连业余演员都算不上;我写过相声,但算不上相声作者,连业余作者都算不上。 我使过别人的本子,别人也用过我的本子。不管是谁使谁的本子,都会对本子进行多多少少的改动。只有初学者才会照本宣科,因为他还没有改本子的能力。 经历多了,了解全面了,反而糊涂了,相声的著作权真的是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
  • 67
    相声是起源于市井的口头文学,因此,相声的基因必然是: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从张三录初创、穷不怕建行,到八德称雄,是相声的发展时期,使相声与相声门得到了完善,可以说从那以后,相声再没有新的突破,任何所谓的“创新”都可以从发展时期找到它的原型。 “寿字辈”、“宝字辈”是相声的巩固时期,相声的产业得到丰富,相声的地位得到提高,从撂地进入剧场,从倒末二上升到攒底,从曲艺界小老弟变成了魁首。
  • 1
    以下言论均系在下个人观点,存有偏颇之处,欢迎阅后一起探讨! 相声《结巴论》(磕巴论)是一段讲述患有口吃者说话闹笑话的节目,从某种角度来看,似乎这段相声的绝大部分内容均带有对于语言障碍者缺陷的嘲讽,毕竟所有的包袱也都源自于演员对口吃者的模仿。有人也许会说了,既然这样的话,这段节目干脆不要演不是就好了嘛!在末学看来,只要掌握好演员在表演这段节目的态度以及整段节目立意上的积极方面,《结巴论》还是完全可以
  • 12
    ( 转自 瀛海客 的博客)   相声大赛的现场点评屡屡推崇文哏,让我想起了一件旧事。   话说1980年我升入初中,学校订阅了几份刊物,在老师们手中传阅,如《文学季刊》(后易名为《青年文学》)、《故事会》等,都是文革后创刊或复刊。而最广受好评的是《故事会》里的民间故事,那是师生们一致推崇的文学作品。   《故事会》就是当年初中师生们所仰视的文学!   三十几年过去,当年的初中生的文学概念,好赖已经嬗变升级。而高
    L2oo6 12-23
  • 10
    2014年,适逢甲午马年,又是相声泰斗马三立大师诞辰10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相声爱好者,只能把自己多年的藏品拿出来晒晒,以表达对大师的怀念敬仰之情。2000年11月,我买到了第一张关于相声的CD,就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相声全集》(一套共10张)的第十张CD,那时还在上高中,所以钱不是很宽裕,只能买一张,15元,还记得那时是一张一张的反复挑选,到底买哪一张呢?因为在这之前,我只听过马老和王凤山录的一段《偏方》只此一段儿,就连大
    597368909 10-29
  • 24
    相声不仅是一门很好的艺术,也是治疗疾病的一剂良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这些咱就不必说了,单就老年痴呆症,只要您爱相声,这种全球风靡的病就不会和您沾边儿,我见过很多相声演员,去世之前虽然行动不便体质微弱,但思维都很清晰,平时也很少听说某位相声演员老年痴呆的,我的恩师回婉华先生,目前已在医院卧床不起一年多,生活全部由护工24小时看护,双目已经看不见人了,但85岁的怹老人家却能把《数来宝》中的台词整段背诵下来,
  • 47
    天津四大名写家:华世魁、孟广惠、严修、赵元礼,后续马志明。
    8582217 11-14
  • 715
    先说什么山? 山上有什么庙哇? 庙里有什么神? 庙门口有什么树? 树上落着什么鸟? 鸟嘴衔着什么果子? 下山走的什么桥? 上哪儿去? 谁家里? 叫门谁给开的
  • 339
    本帖纯属娱乐,如有冒犯,当属巧合,不带急眼。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背景】话说相声吧三十六天罡结伙穿越至了大宋宣和年间的水泊梁山,对梁山的三
  • 104
    先铺铺纲,lz海外党,因为有时差,而且也怕吵着舍友,只能尽量找没什么人的时候唱两句,所以时间相对有限,让各位久等了 俗话说紧敲锣当不了唱,烧热
    1文字 2-12
  • 283
    我先说一个相声中台词(最好是大家都熟悉的作品),然后大家用另一个段子的来接龙,看看谁接的巧妙哦(写出这段作品的名字和演员哦) 游戏开始喽: 我
  • 14
    一楼给百度,顺便@羊肉蝎子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