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球是用9~11根细藤单曾藤条编制而成的黄色空心圆球。球的周长是53厘米。球的直径约12厘米,球面上有12个五角形孔。重量为160~180克。藤球是一种介于排球、篮球、足球之间的运动。
藤球运动是两队隔网竞赛的运动,是一项观赏性、竞技性很强的项目。藤球的体积小、重量轻,要用脚去支配和控制球,但技术动作比足球更加精确、高难。藤球是流行于东南亚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古老体育运动项目,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运用自己的脚腕、膝关节等同时夹、顶球,不让球落地,类似我国民间踢花毽子。藤球跟排球比赛有些类似,所不同的是以脚代手,所以又叫“脚踢的排球”。
藤球是一项技巧性很高的运动,在“传”球时要运用特别的技术。藤球是在一块手织机编织铺就的场地内进行。每支球队上场2~3人。击球过网,并使球落到对方场地内,或使对方球员接球出界。藤球的基本动作——踢球,通常需要将脚踢到半空齐肩的高度。在马来语(藤球发源于马拉西亚)中,踢球称为“sepak”,运球称为“takraw”。藤球运动员不许用手触球。在比赛中,他们可以用脚、腿、肩膀和头来触球。为了使球保持在空中飞行,运动员需要使用停球、各种杂技式的动作或踢球等方法。
项目历史
藤球运动源于15世纪的苏丹国统治下的马六甲一带地区,由马来西亚的“sepak raga”运动发展而来。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围成一圈,不用手和胳膊,用头顶球、用脚踢球,使之不落地,传踢一个藤球(raga),使其在空中停留尽量多的时间。
这种轻松舒畅、消除疲惫的运动很快便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传开了。缅甸、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开展得较好。尔后,它又迅速地传入印度、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等地。早在11世纪,东南亚国家文化中就有关于藤球运动的记录。泰国开展这项活动已经有几百年时间了。在缅甸,700多年前的蒲甘王朝时就相称盛行。在泰国,它被称为“takraw”,在菲律宾称为“sipa”,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成为“sepakraga”,在缅甸称为“ching loong”,在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称为“r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