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4,463贴子:4,212,394

回复:回复:回复52:桩功探讨,有问解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118.77.54.*
听听韩竟禹先生讲述的故事:有朋自远方来,但是并没有让我不亦乐乎。他是我的一位练意拳的老朋友。是非常喜爱拳,而且已经练了许多年的那一类人。拳友见面自然还是谈拳。他告诉我,前些日子遇到一位老师,给他传授了一些好东西。不敢独美,要同我这个老朋友一起分享。说着便演练起来。一见之下,我发现他功夫是下了不少,但成绩就不敢恭维了。以我的眼光看来,不但没能看到些许进步,反而发现很多地方出了毛病。练完后他自然要请我品评他练的如何。照道理说,多年相识,本当直言相告。但由于近年我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能够真正做到“见贤思齐,闻过则喜”的人并不多。如果我真的来个竹桶倒豆,对于他的不足之处直接给予正面批评的话,很可能会遇到他能不能接受的问题。如果他不能接受我的意见。我这样做不但达不到帮助朋友的目的,可能还会使我与这位拳友多年的感情受到影响。一时顿觉语塞。
     朋友相见,酒肉款待自然是不可少的。但因为刚才遇到的问题仍旧在我心中做梗,佳肴亦觉无味。苦思之间我忽然想到,其实我们遇到的还是:“什么是真正的意拳?”这个老问题。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大家公认的认识方法和评价标准。那么每个人练的如何的问题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吗。心想,我何不也来个对事不对人。避开正面评论“他练的怎么样”的难堪。只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拳”。让他掌握了认识方法和评判标准后,自己去给自己做出评价。这样我即尽到了朋友相助之责,又无伤害朋友情面之虞,这样不是更好吗。


368楼2010-07-10 11:43
回复
    经过少许思索,我决定用层层引进的方法来表达我的看法:
        首先我提议同他一起来做个游戏。请他将手先做成一个环形握持状,环心向上。而我拿着一支钢笔,在他手环的上方,对他说:我要考考您。当我松开手,钢笔落下来时,看看您能不能及时抓住它。结果我们试了几次后,他无一成功。于是我说:您做不到,但是我就可以,不信您看。于是我自己左手做成环状,右手拿着钢笔,在左手上方一撒手,接着左手就轻易地接住了钢笔。
         他看到我的表演后哈哈大笑,以为我施奸耍滑。他笑着说:谁不知道,这两种抓笔的运动机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当您丢我抓时,我要通过眼睛的视觉,看到钢笔掉下来的信息,然后眼睛将看到的光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后。再通过神经报告大脑。大脑在接到信息后,还要将信息经过整合处理,然后才能做出有笔落下的判断。最后还要由神经中枢发出指令,再通过神经传导,命令手上有关的肌肉收缩,最后手才能做出抓取的动作。从眼睛看到信号到手的动作完成,整个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这段时间大于钢笔通过手环掉落下来所需要的时间。因此也就无法抓住它了。而当您自己丢笔自己抓时,由于您本身就是一个人。您的大脑同时发出丢笔和抓笔两个命令。因此两个动作之间没有时间差。所以就能成功。这是浅显的道理。您的成功并不能说明您比我更能干一点。
         我连声应道:说的对。说的对。不过我们现在做这个游戏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个游戏操作过程的运动机理分析认识的这件事,来认识这种分析行为运动机理的思想方法。我们知道“意拳”之所以称之为“意”拳,就是由于人们认识了:“人的意识活动是人体行为动作的主导核心”这一事实。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的意识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方法,来达到对人的运动行为规律的认识了解。从而取得对人运动行为的规律性认识。并以此来达到把握人运动行为的目的。这种认识方法是认识人运动行为的普遍方法。因此意拳才能称得上为“拳学”。


    369楼2010-07-10 11:45
    回复
      他听完我的话后说:您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又转到拳上来了。过去芗斋先生讲过:“交勇者不可思悟”。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我说:是的。但还不够全面。芗斋先生还讲过:要做到“不知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要“随感而发。有感皆应”。这才是意拳的精髓!
           我的朋友忙问:“您能不能运用刚才的分析方法,也来分析一下这个“不知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机理呢?”
            我说:可以。我们知道,我们人类的行为动作是由我们自己的意识和下意识共同控制完成的。前辈拳师们在实践中发现。面敌时,如果等看到对方来拳后,再通过大脑思考后决定出应对方法,然后付诸行动,这样是行不通的。原因就象上面说过的一样,其中有个时间差的问题。所以临场时只有凭下意识的反应来完成动作。才能取得成功。就是说,在临场时,您的动作行为表现主要是靠您在潜意识中的运动动力定型来起作用的。如果您硬是要用大脑显意识的思维去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话,那么就鲜有不败之理了。有位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笑话:“有这么一对夫妻。老公在外面同别人打架,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回到家里老婆见了心痛,嘴上就埋怨他说:您怎么不用拳打他呀,咱们不是会拳吗?这下一语唤醒梦中人。老公说:对呀!我当时怎么就没能想起来咱们会拳呢。”说的虽是一个笑话,但在现实中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技击的临场应对活动,靠显意识的思维控制是不行的。主要是靠潜意识的自动反应来完成的。
            当我说到这里时,我的朋友立即兴奋起来。忙说道:原来“潜意识中的动力定型”才是我们练意拳的重心所在呀。那么我还要追问一句:既然讲的是潜意识,就是不受我们显意识控制的那部分。那么我们又如何去练它呢?
            我答道:您问的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关键了。今天我就借这个机会,来介绍一下我近年学习意拳的心得体会。是不是言之有理,还要请您给把把关。


      370楼2010-07-10 11:46
      回复
        我接着说道:我们都知道潜意识是不受显意识直接支配的。但它的形成还是要受到显意识的影响。不光是显意识的影响,而且一个人自打出生以来的一切感受,一切行为。(包括主体发出的行为,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两方面。)都会在潜意识里留下痕迹。并对人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在潜意识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记忆,就是动力定型。这个动力定型在当人遇到相似的环境刺激时,它就表现为由下意识引起的应答行为。讲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您会更容易理解。比如说我们领工资或是办房产证,都是要签字的。要用签字来确认您的身份。为什么凭签字就能确认一个人呢?就是因为签字这个行为,签不签和字写得大点小点,是受您的显意识控制的。而字形和笔法则是受到您的潜意识的支配而形成的。潜意识中的书写动力定型,通过笔迹显露出来。因为储存在潜意识中的书写行为的动力定型是非常稳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笔迹特征。别人所以无法完全模仿您的笔迹,就连您自己想改自己的笔迹也难。所以签字才具有鉴别身份的效力。                                                                                                            朋友听我说到这里忙问道:照您这么说,人的行为是受潜意识中的动力定型的影响的。而这个动力定型又是稳定的。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能不能去改造它呢?如何去改造它呢?我最关心的就是这件事。因为它将决定我今后要不要再去练拳,如何去练拳的问题。


        371楼2010-07-10 11:51
        回复
          我答道:这也是我今天最想同您讨论的事。我先讲讲动力定型是如何行成的。简单说,就是人自从出生后,在同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的所有的感受和行为,都有对潜意识的刻划作用。就象是我们在石头上刻字一样。第一刀上去,石头上出现一条白印。第二刀上去,石头上的白印子就加深了一点。无数刀重复上去。石头上的痕迹就深了。以至不可磨灭。这是一个比喻。心理学称之为痕迹反应。所以不但拳是要练的,人类所有的技能技巧都是要通过大量的行为练习才得已形成的。书法绘画要练。音乐舞蹈要练。电脑打字要练。盖房子抹墙要练。等等,等等。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呢?练习的目的就是要在人的潜意识中形成人们所需要的动力定型。如此而已。
                朋友忙问:您光说练,练,练。会不会练出毛病?


          372楼2010-07-10 11:52
          回复
            的确,潜意识中的东西是无法删除的。我们只能通过大量的行为训练来进行掩盖。就象我们在白纸上写字写错了,擦不掉时。我们就将正确的笔化重复加宽加深。以此来进行掩盖。对于人的行为动力定型来说,也是这样。要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需要大量的行为训练。要改造已经形成的错误动力定型那就需要经过更大量的行为训练。尽管如此,有时候这种错误的动力定型还是要跑出来影响我们的行为动作。所以,各行各业的老师都知道,错误的东西是不能练的。
                   朋友说:这下我懂了,原来我们练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形成和改造自己在潜意识中的动力定型。而所用的手段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行为活动来刻划它。
                   我肯定地说:正是这样。
                   朋友接着问:那么我们如何区分哪些是正确的行为活动呢?也就是说怎么样的训练才是正确的呢?好象这是一个最要紧的地方。因为说了半天,最后还要落实到实际操作上的嘛。


            375楼2010-07-10 11:57
            回复
              待续


              376楼2010-07-10 11:59
              回复
                楼主好 :
                   站桩一段时间后手和胳膊都感到了麻胀,而且胳膊胀的难受,是应该继续保持还是放下休息一会,还是停止继续站为好那。


                377楼2010-07-10 18:37
                回复
                  回366楼:
                       继续努力,如果站桩有什么不适,可以再来问我。


                  IP属地:广东378楼2010-07-10 23:48
                  回复
                    回377楼:
                        手麻前面我已经有详细讲解。胳膊累,可以将手放下来休息,休息够了再抱球。暂时先说这么多。有空我再详细讲讲。


                    IP属地:广东379楼2010-07-10 23:53
                    回复
                      续375:我答道:当然是这样的。至于怎样区分练习内容的正确与否。这还要看您具体行为的动机目的是什么。才能进行具体的判断。我们常说,“如是练就如是用”。老百姓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讲这个因果关系。有这样的因,就造成了那样的果。因为您现在从事的这个行为动作,就是刻划到您潜意识中去的那个行为动作。将来从潜意识中反应出来的动作也就是这个样子。那么您现在从事的这个行为动作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它符不符合您的行为目的,也就是符不符合您的实际需要了。因此先要来考察一下您训练的目的是什么。以行为的动机目的来规范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行为动作。不同的方法是对应不同的目的而设的。比如说,如果我们要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那么我们早晨做做《八段锦》,跳跳《扇子舞》。活动了身体,出一身小汗。筋骨舒展了,气血调和了。回家吃饭也香了,晚上睡觉也甜了。达到了目的。这不是练的很好吗。如果我们要达到形体美的目的。女同志来些健美操,男同志来点杆铃亚铃,肌肉要哪块就练哪块。不用多久,女的苗条,男的雄壮。个个皆大欢喜。因为是达到了目的,这就是好方法。这就是练的对。这就是由目的决定方法的道理。                                                                                       接下来讲讲技击的事。如要达到技击取胜的目的。我们先要来分析一下达成这个目的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凡是讲技击,当然就得有个对象。没有人练自己打自己的。那是精神有问题。而且这个对象是个活人,是会动会跑的活人。死人不用打他就倒了。不但如此,而且这个活人还会不停地变化着方法来攻击您。他不是沙袋,挂在那里等您打。他也要打您,而且事先还不通知您一声。不要以为哪个人比您傻。技击就是为了对付这样一个对手。技击是发生在您同对手之间的应答行为。就是说这个应答行为,以及这个应答行为所产生的结果,都不是由您单方面所能决定的。当您用自己的行为动作作用于对方时,对方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行为动作来作用于您。应答行为就是在这样互相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说技击是人体在运动中同对象间的应答行为。明确了这个定义后,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那些为达成这个目的所必需的条件了。


                      380楼2010-07-11 09:51
                      回复
                        正因为技击是有外在对象的。所以练习技击时您的注意力一定要放到外部对象身上。反过来就是说不能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能只顾练自己。练技击它不象练健美,搞掂自己就行了。因此在练技击时,您训练时的注意力一定要放到外界的目标上。以前曾有过练意拳能不能照镜子的争论。现在我们可以用上面谈到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来进行分析了。我们知道技击是有对象的,当您与对象对峙时全部注意力都在对手身上。如此尚恐不及,哪有闲功夫再来照镜子呢。那么在平时练习时,当您的注意力放到镜子里的影象上时,此时您的动机行为已经与技击对象没有了关系。您在镜子里看到的形象自然是神气全无。那么如果您平时老是照着镜子练拳,您此时的动机行为已经同技击时的要求有着根本的差别了。这样所形成的动力定型如何能符合实际技击的要求呢?进一步您再想想,如果您训练时的注意力老是放在自己身上,将来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正因为技击是在运动中进行的应答行为。所以您的练习就不能在静止状态来进行。    很多人对这个运动概念不清楚,以至于对意拳站桩这一训练内容产生了误解。站桩本来是老师为了使学生对处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状态有个了解。但由于运动的动态过程不好表达。先生就将运动这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人为地切割成一个个静止的片段。并从中选出几个典型的片段来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去进行体验。待学生对运动片段有了体验后,还要将它们还原成运动的动态过程。这就是为什么站桩后还要试力的原因。所以说站桩只是一个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因此当学生一旦得到了这个运动片段的体认后,就不能还是长时间地停留在桩的静止状态上。因为静止的状态不符合实际应答运动的要求。站得时间长了形成的当然也是错误的动力定型。拳谚说:“百练走为母”。就是强调技击训练一定要在运动过程中展开。


                        381楼2010-07-11 09:53
                        回复
                          接下来再说说应答运动的随机性。因为技击是在两个人之间展开的应答行为。您的这个行为想干什么呢?是想打人。如感觉说打人不好听,也可以说是自卫。兵法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还是想打人。要想打人就要知道别人从哪里来。但是他不告诉您,您便无法预先知道对方的动作。要对付这样一个对手,而且还想要取胜。那么您就需要随时保持良好的运动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以便随机取胜。怎么办,只好要求自己做好一切准备。就是要求自己在任何时空都要保持有随机反应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我们意拳界所追求的混圆力。要获得这个混圆力,您就不能老是从事单一固定的训练内容了。因为老是进行单一内容的练习,会在潜意识中形成单一固定的动力定型。以至失去随机应变的灵性。当对手的攻击行为发生变化时,您在潜意识中固定的动力定型就会产生与外界变化不相符合的反应。这样您的行为动作就满足不了客观环境的要求。于是就会给您带来了失败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意拳反对进行单一的招式训练的原因。它强调的是应答运动的随机性。因此要求您的训练也必须在随机运动中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意拳教学中的站桩、试力、发力等内容做出进一步的诠释和理解。不要使之成为“不是招式的招式,不是套路的套路”。因而使意拳所要发挥的人的自由灵性丧失殆尽。
                                 再讲一讲应答的协调性。我们知道,要达到应答行为效果的最大化,就必须要有整力。因为要达到作用力的完全发挥和传递,您的全身的肌肉要同时均匀协调地朝一个方向工作。过去称之为桩法换劲。现在称之为钢体训练。不是说人身上有两种力量。而是说人体有两种不同的用力方式。一种是局部用力,另一种是全身协调用力。我们想在技击活动中取得最大效果,当然是要选择第二种用力方式。要做到这点,我们就必须要具备全身协调的运动能力。而要获得这种能力,您一开始就必须要在意识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整体自然协调的行为活动。形成整体运动的动力定型。将来才能达到应答反应的整体自然协调。现在您再来想一想,您还能不能将自己的身体再分为一部分一部分地来练习了?一部分一部分地练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动力定型呢?将来如何才能将它们完全整合起来呢?这样对将来临场应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


                          382楼2010-07-11 09:56
                          回复
                            最后说说练拳的主体性。您想:练拳都是练自己的拳。没有听说哪个人练拳是练别人的。明天早上您帮我把拳练一练吧。有没有这种事情啊?练拳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是您的主体行为。主体行为就是作为主体的您,由自己发出一个心理动机,产生一个自己身体的运动行为。并以此来达到自己的一个目的。每个行为动作都是您自己在做的。如果我叫您的腿踢一下,您的腿能动吗?它当然不会受我使唤。所以必须首先确认练拳是人的主体行为。再者,我们讲技击是人体在运动中同对象间的应答行为。这个应答行为是您以主体身份来进行的。因为我们观看他人比赛同自己参加比赛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如果您只是观看别人比赛,看别人练拳。以至将技击作为一种客观事物来进行研究认识。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您必须清楚,这是在将拳当作一个客体事物来认识。对拳的一切客体性认识都只能作为帮助您理解拳的工具。练拳则必须由您自己以主体身份来进行。再说,我们学拳最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能力。这是学拳根本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这个主体价值的存在。那么研究拳学还有什么意义呢。况且对拳的理论认识和亲身实践也不完全是一回事。古人说:“不能行不是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了解的是这个主体行为,我们要练的是这个主体行为。这是一点也含糊不得的。这就是应答活动的主体性。
                                   讲完了这些道理后,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意拳训练的基本原理:
                                   主体动机决定行为动作——行为动作决定刻划到潜意识中的动力定型——潜意识中的动力定型决定将来的临场反应和效果。
                                   知道了这个道理后,您就可以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自己过去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了,您就可以自己对自己的训练行为进行客观的衡量和指导了。


                            383楼2010-07-11 09:59
                            回复
                              噢我知道了,朋友说,这就是为什么您老是强调,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运动的主体来对待。要用动机来驱动行为,用行为来决定动作和形体的道理了。
                                     我说:是这样的。您想想,如果我们还是沿着过去“手眼身法步”的老路来训练,当您进行手的训练时,此时您的动机是加强手的功能,注意力也是放在自己的手上,您的这个动机和行为与外界没有形成应答关系。这样练出来的动力定型会是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此是其一。再者,当您进行局部练习时,就形成了局部运动的动力定型,此时的身体运动就不是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到后来出现了全身动作整合不到一起的问题时,错误的动力定型就早已形成了。这就很麻烦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一切感受,一切行为都会在潜意识里留下痕迹。并对人今后的生活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求练意拳从一开始就要以主体身份在整体运动的基础上对外界进行不断变化的应答行为。这样才能塑造出符合我们要求的动力定型来。
                                     朋友问:这样做起来是不是很难呢?


                              384楼2010-07-11 1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