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落吧 关注:1,980贴子:68,874

【书评】壬辰战争题材的相关书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上个月,我写了加拿大人塞缪尔·霍利《壬辰战争》一书的书评。这次更新几篇其他壬辰战争书籍的书评。首先是北岛万次先生的这本《豊臣秀吉の朝鮮侵略》。

北岛万次先生的这本书,比较全面综合地运用了中日韩三方史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壬辰战争的通史著作。相比相同类型的中野等《文禄・慶長の役》,这本书的注释体例更加完善,基本有逐条标注史料出处。在战史上,写的也比中野等详细不少,很多战役还绘制了地图。其他很多历史上的细节,中野等的书也没有提到,北岛万次写得比较全面。可以说,《豊臣秀吉の朝鮮侵略》或许是当前最好的一本壬辰战争通史著作,我认为这本书胜过中野等的《文禄・慶長の役》。


IP属地:浙江1楼2019-08-20 07:52回复
    不过,《豊臣秀吉の朝鮮侵略》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错误,目前发现的有以下这些:
    P123,提到李如松率领三万人渡过鸭绿江。 但根据《经略复国要编》卷六《益乞增兵益饷进取王京疏》,实际进入朝鲜的明军是三万八千五百三十七人。
    P127、128,提到在一五九三年的一月二十六日(明朝历),加藤光泰的侦察队在坡州的高阳附近与查大受、祖承训、高彦伯率领的明、朝联军遭遇,日军被斩六十余级,残兵退却。但是根据《吉见元赖朝鲜日记》的记载看,此战应该是发生在一月二十五日(明朝历),并且两军遭遇地点应该是在王京的西大门,而不是坡州的高阳附近。并且,祖承训实际上没有参加二十五日的战斗。
    P128,提到小早川隆景在碧蹄馆之战分兵为三队,一队在望客岘示弱,另外两队分别埋伏在望客岘东西两面的丘陵,引诱李如松上钩,陷入日军的埋伏圈。
    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日军引诱李如松陷入埋伏圈的说出自《惩毖录》,但书中提到的日军诱敌地点是在望客岘南面的砺石岭,并不是望客岘。但即便是说在砺石岭引诱明军,说法也并不对。因为根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记载,明军先锋在李如松还没来的时候,就是先在砺石岭和日军先锋立花宗茂交战,然后日军兵力大出,兵力上相形见绌的明军先锋意识到对方兵力众多,就从砺石岭后退到了北面的碧蹄,之后就根本不可能再被日军引诱到砺石岭了。日军也没有必要再示弱引诱明军,因为已经被对方察觉到兵力众多。李如松在驰赴来援的途中,也已经得知了这一个事实。
    P129,提到碧蹄馆之战,李如松因为南浙的炮兵没有到,所以麾下军队没有火器。
    这个说法也还是错误的。根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吉见元赖朝鲜日记》,明军在碧蹄馆之战有使用神机箭、三眼铳。又根据玉乃惇成《大将军砲图记》、有马成甫《火砲的起源与流传》,明军在碧蹄馆之战应该有使用大将军炮,在战后至少被吉川广家缴获一门、小早川隆景缴获两门。《憨山老人梦游集》也言及在庆长之役末期,明朝间谍潜入日本,带回了日军在碧蹄馆之战缴获的明军火器。
    P129,提到日军在碧蹄馆之战击败明军后,一直追击到惠阴岭,看到明将杨元率领炮兵来援,于是方罢手,停止了追击。
    这个说法还是错误的。《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说得很明白,杨元当时来不及带上炮兵、步兵,只带上了骑兵去解围。所谓杨元带来炮兵救场的问题,实际上是日本人自己弄出的一个乌龙。在日本殖民统治朝鲜时期,他们对朝鲜史料《再造藩邦志》进行活字化处理,原文中有一句话是“ 会杨元率大军,斫重围,而倭遂退 ”,提到的是杨元在碧蹄馆之战率领大军冲入重围,解了李如松的围。结果日本人就把“大军”两个字抄错成了“火军”,后来以讹传讹,就变成了杨元带来了所谓的火炮部队。这一条错误,日本人至今没有发觉,但凡他们抄录这条记载,都会犯下跟前辈一样的错误。
    (待续)


    IP属地:浙江4楼2019-08-20 08:06
    回复
      (接上)
      P145、146,提到在一五九三年的三月十三日,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接受经略宋应昌的指示,派他部下金志贵、朝鲜翻译金善庆等人放火箭烧毁了龙山的日军粮仓。
      但这一个说法依然是错误的。根据《经略复国要编》、《事大文轨》的记载,焚烧龙山仓是在二月二十日(明朝历),并不是北岛万次提到的三月三十日(明朝历)。而即使是如此,火烧龙山仓的事件也是不存在的,这实际上是宋应昌、李如松所捏造出来的,后人被牵着鼻子走罢了。在写塞缪尔·霍利《壬辰战争》的书评时,我对这一事件有过详细的解释。
      P179,提到在大坂册封仪式上,当西笑承兑读到诰命上的“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这句话,亦不言及七条和平条件时,丰臣秀吉勃然大怒,导致明日和谈破裂。
      这个说法是过去的通说,现在已经得到纠正。实际上根据《仙巢稿》、《十六十七世纪耶稣会日本报告集》、《日本西教史》的记载,在册封仪式上,丰臣秀吉很高兴地接受了明朝册封的日本国王之位,并没有生气。而且截止这时,他并不要求七条和平条件全部实现,只要求其中的朝鲜王子渡海、明朝与日本恢复勘合贸易能够实现。大坂册封仪式过了几天后,沈惟敬写信要求丰臣秀吉无条件从朝鲜撤兵,才又引起丰臣秀吉的激怒,并以朝鲜王子不渡海为由再次发起战争。
      P188,提到明朝册封使杨方亨回到北京,向明神宗吐露了和谈破裂的始末,将罪行全推在沈惟敬身上,明神宗才知道丰臣秀吉真正的七条议和条件,结果被激怒。但这一说法有误,实际上根据《万历邸钞》、《明神宗实录》的记载,早在李宗城出逃事件后,明神宗就已经知道丰臣秀吉的七条和平条件,不止为封贡,但他还是决定碰碰运气试试是否能以册封羁縻日本,争取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如果不行,他才考虑动用武力。
      (待续)


      IP属地:浙江6楼2019-08-20 08:10
      回复
        (接上)
        P204,敘述稷山之战时,提到明军分为左右两翼与中央,一共三队(这个说法后来又被加拿大的塞缪尔·霍利《壬辰战争》一书给辗转抄了)。这个说法的根据,是出自《乱中杂录》:
        【○初六日。天將副摠兵解生等。大敗賊兵于稷山金烏坪。淸正等退遁流下嶺南。初楊鎬在平壤。聞賊兵已迫畿甸。日夜馳到京城。令本國設浮梁于銅雀津。先送副摠兵解生參將楊登山遊擊擺賽頗貴等兵數萬。迎賊于湖西之境。解生等到金烏坪。巡審用武之便。分兵三協。爲左右掩殺之計。陳愚衷自全州退遁。賊兵跟追。已渡錦江。上日夜泣愬于經理。經理慰解曰。倘官軍不利。主君宮眷。可想救活。卽與麻貴領大軍啓行。至水原下寨。遣兵于葛院。埋伏于介川上下。以爲後援。賊兵自公州天安。直向京城。初五日黎明。田秋福向洪慶院。先鋒已至金烏坪。天兵左協出柳浦。右協發靈通。大軍直從坦途。鑼響三成。喊聲四合。連放大炮。萬旗齊颭。銕馬雲騰。槍釰奮飛。馳突亂斫。賊屍遍野。一日六合。賊勢披靡。日暮各斂兵屯聚。淸正夜令諸軍。決明朝死戰之計。解生密令諸將曰。今看賊勢。明當決死以退。努力敢死。毋坐軍律。但彼賊狡黠。倘至敗退。必由山路而去。險阻之地。騎步異勢。不可窮追。翌日平明。賊兵齊放連炮。張鶴翼以進。白刃交揮。殺氣連天。奇形異狀。驚惑人眼。天兵應炮突起。銕鞭之下。賊不措手。合戰未幾。賊兵敗遁。向木川淸州而走。大軍力竭。且路出山僻。麻貴不許跟追。休兵分道追下。其後賊還巢。稱朝鮮三大戰。平壤幸州金烏坪云。】
        但必须要说,《乱中杂录》对稷山之战的叙述并不太正确,这份文本是错误的。此书提到解生、杨登山、摆赛、颇贵领兵数万,分兵三路,在稷山的金乌坪迎战加藤清正,连续在九月五日、九月六日打了两天,迫使加藤清正大败,南遁至木川、清州。但根据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记载,稷山之战实际上发生在九月七日,根本没有在九月五日、六日连打两次。而且摆赛根本没有参加稷山之战(他在稷山之战结束后,麻贵才派他领兵二千五百人出阵水原,但没有了下文),实际参战的明军总量不过二千(如果这么点兵力还分兵三路,简直是自寻死路),根本没有数万人。与明军交战的是黑田长政、毛利秀元,也不是加藤清正。战后,明军撤退到振威、水原,日军一路北进至阳城、振威界,一路北进至安城、竹山,并没有南逃至木川、清州。所以说,《乱中杂录》对稷山之战的叙事文本,是完完全全错误的,细节上没有一个对的地方,所谓明军分兵三路(或三队)的说法,其实根本站不住脚。
        (待续)


        IP属地:浙江7楼2019-08-20 08:11
        回复
          (接上)
          P217,提到杨镐派去彭校德追击加藤清正。这里写错了,实际上应该是彭友德。北岛万次先生之所以会错写成彭校德,是用了《壬辰录》的错误记载。
          P226,提到游击摆赛作为明、朝联军的先锋迫近蔚山。但实际上真正的先锋是李如梅,而不是摆赛。
          P246,提到明军在泗川之战被岛津军用铁炮击退。但明军战败的原因众所周知,是因为自身火器爆炸引起的溃乱,并不是被岛津军的铁炮打退。


          IP属地:浙江9楼2019-08-20 08:13
          回复
            除了少许明显错误外,由于壬辰战争是个非常复杂的话题,牵扯到许多史料,北岛万次先生对一些史料的筛选也不是很好,并且书中遗漏的重要历史情节也非常多。比如明日和谈期间打的安康之战,此书就没有提及过。
            总之,北岛万次的《 豊臣秀吉の朝鮮侵略》虽然存在着少许错误,但瑕不掩瑜,总体是还是非常好的一本壬辰战争通史,值得一看。没有非常完美、面面俱到的壬辰战争通史,以目前而言,北岛万次的这本书已经是同类书中的佼佼者。


            IP属地:浙江11楼2019-08-20 08:15
            回复
              (接上)
              中野等的《文禄・慶長の役》,有些地方是亮点,比如
              P203~205,对稷山之战的过程描述非常客观,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书中写道,毛利军作为援军加入战场以后,日军兵力增多,明军只能先撤离战场,退兵到水原,然后杨镐在汉江一带建立起防卫线。而黑田、毛利军则打进京畿道,在竹山一带扫讨。之后又与加藤清正会合,遵守丰臣秀吉的军令,退兵南下。这些描述是符合事实的。
              P251~253,提到了小西、岛津与明军私下议和,为确保撤退的时候不被明军追击,他们向明军索取人质。刘綎等人在没有得到明廷许可的情况下,满足对方要求,向对方派遣了人质(后来被日军作为肉盾带回日本)。中路派了十九名人质,西路派了四十名人质。
              P265,提到日军撤退后,驻守在朝鲜的明军很害怕向日军送人质的事情被朝廷知道,事情一旦闹大就很难收场。
              (待续)


              IP属地:浙江13楼2019-08-20 08:21
              回复
                (接上)
                不过,中野等的《文禄・慶長の役》也存在着一些瑕疵。例如中野等对汉文史料的运用能力并不是很好,这成为本书很大的一个制约因素。而且在战史叙述上,中野等比较偏信大正时期由旧参谋本部编纂的《日本战史·朝鲜役》(1926年出版的一部军事向历史著作,并非史料,分为本编、文书、补传、地图、经过表等部分,最不可靠的是本编部分),有时候因为原样照抄,会受到此书的一些误导,做出错误的论述。还有就是在史料出处的注释上,北岛万次先生的《 豊臣秀吉の朝鮮侵略 》几乎做到了每一句话都会标注出处。但中野等的这本书,只会偶尔在一些他觉得需要解释的地方标注出处。
                中野等在书中明显存在着错误的,主要是集中在明日战史部分。因为这一部分牵涉到中朝史料的运用较多,并非中野等所擅长的(如果只是单用日本史料,他能发挥极高水平)。主要有以下这些地方。
                P98,提到李如松率领四万三千兵力进入朝鲜。
                但这是流传广泛的错误说法。根据《经略复国要编》卷六《益乞增兵益饷进取王京疏》,实际进入朝鲜的明军是三万八千五百三十七人。中野等之所以犯错,很大可能是因为照抄了旧参谋本部的《日本战史·朝鲜役》(原书本编第229页),而没有运用中方的一手史料,结果被误导。
                P99,提到日军在第二次平壤之战前的兵力是一万五千人,最后仅战死了一千六百人。
                中野等对于这两个数字的取舍,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提到日军在战前兵力是一万五千人的,史料出处是《朝鲜征伐记》;提到日军战死一千六百人的,史料出处是宋应昌的《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但同样是这两部史料,《朝鲜征伐记》明确提到了小西行长在战后清点兵力,发现已经不满五千人,相当于折损一万人;《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提到明军除了斩首日军1647级,又有约一万余日军被焚溺而死,也相当于是说日军折损是一万多人。《朝鲜征伐记》、《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同样都提到日军在第二次平壤之战损失一万多人,但是中野等却单方面采信了《朝鲜征伐记》提到的日军战前兵力一万五千人,无视该书记载的折损一万人,反而强行将中国史料记载的明军斩首数目混淆为日军实际战死人数,片面采取了战死一千六百人的说法,无视中国史料还记载了另有约一万余日军被焚溺而死。
                当然这样对史料数字的肆意取舍,并非是始自中野等,而是源于大正年间的《日本战史·朝鲜役》(原书本编第234~236页),中野等不过照抄了后者的论述而已。至于旧参谋本部是想玩弄什么文字把戏,明眼人心里都有数,无非就是刻意想压低日军的损失。
                (待续)


                IP属地:浙江14楼2019-08-20 08:22
                收起回复
                  (接上)
                  P102,提到在碧蹄馆之战前,日军为了迎击南下的明军,小早川隆景率领日军先锋队二万、宇喜多秀家率领日军本队二万二千,向开城方面进军。
                  这一说法依然有误。所谓日军在碧蹄战的兵力为四万二千的说法,还是来源于旧参谋本部的《日本战史·朝鲜役》(原书本编第241、242页),这只是参谋本部的人肆意编造的一个数字,无非把当时王京日军部队刚登陆朝鲜时的兵力加了一遍,得出了这样一个总和,没有考虑到他们此后转战朝鲜各地,已经付出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在碧蹄馆之战双方当事者的史料中,对日军兵力,《吉见元赖朝鲜日记》只是模糊写了四五万,《壬辰记录》的《李提督自辩》也只是模糊写了五六万,并没有很准确的数字。此外,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也没有主动向开城方向进军,而是在王京被动迎击明军。
                  P102,提到日军在平壤之战斩下的明军首级有六千颗。
                  这又是错的。中野等照抄了旧参谋本部的《日本战史·朝鲜役》(原书本编第244页),结果又被误导,造成叙述失实。根据《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明军在碧蹄馆之战的总兵力不过五千人。又据《壬辰记录》的《李提督自辩》,明军兵力更只有三千五百人。根本不可能被砍下六千颗首级。 《小早川家文书》收录的《文禄二年四月五日 立花宗茂宛 丰臣秀吉朱印状》,也仅仅只是提及数百明军战死。
                  P203,提到稷山之战先后在一五九七年的九月七日、九月八日打了两次。
                  这一个说法是错误的(这一次,不是《日本战史·朝鲜役》误导中野等了)。稷山之战实际上只在九月七日打了一天,所谓的两日说源自赵庆男的《乱中杂录》。而《乱中杂录》甚至连交战的日期都记错成了九月五日、九月六日。
                  (待续)


                  IP属地:浙江15楼2019-08-20 08:26
                  回复
                    (接上)
                    P205,提到在九月二十日,明、朝鲜军在忠清道抱恩附近大破加藤清正军。
                    实际上这个说法依然错误,是一些成书很晚的朝鲜史料自吹自擂的而已,而且朝鲜史料只是提了自家朝鲜军,没提明军。来看看朝鲜史料是怎么吹的:
                    【昔倭將淸正自淸州跳出走錦山。潛過報界。有將軍鄭起龍者以數十騎。設伏於赤巖之下大破之。淸正僅以身免。夫麟佐之用兵不及淸正。龜坪之險。勝於赤巖。而賊流入如無人之境。特時無鄭起龍耳。
                    ——錦石集卷之八 / 記 】
                    (待续)


                    IP属地:浙江16楼2019-08-20 08:27
                    回复
                      (接上)
                      P236,提到明军在第一次蔚山之战死亡二万人,负伤达数千人,遗弃一万三百八十六具尸体。
                      这又是囿于通说的错误说法,流传甚广,为害不浅。当然,中野等得出这个结论,依旧是照抄的《日本战史·朝鲜役》(原书本编第392页)。 实际上明军并没有阵亡这么多人,根据一手史料 《东师奏报失实疏》的记载, 明军战死738人,因为受伤、病伤回到营中死去的官军有823人,总共死亡1561人,还有受轻伤的官兵2908人。
                      P241,中野等给这页的标题命名为【明·朝鲜军的再举】,连题目都直接抄的《日本战史·朝鲜役》,直接暴露了是抄袭的,改都懒得改。
                      (待续)


                      IP属地:浙江17楼2019-08-20 08:28
                      回复
                        (接上)
                        P241,提到一五九八年四路南下的明军兵力分别为:
                        东路军麻贵兵力二万四千、朝鲜兵五千五百;
                        中路军董一元兵力一万三千五百、朝鲜兵二千三百;
                        西路军刘綎兵力一万三千六百、朝鲜兵一万;
                        水路军陈璘兵力一万三千二百、朝鲜兵七千三百。
                        以上这些兵力数据,中野等仍然照抄的《日本战史·朝鲜役》(原书本编第395页),除了麻贵写对外,其他都是错误的。根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记载,联军的正确兵力应该是:
                        东路军麻贵兵力24000,同路的朝鲜兵5514;
                        中路军董一元兵力26800,同路的朝鲜兵2215;
                        西路军刘綎兵力是21900,同路的朝鲜兵5920;
                        水路军陈璘兵力是19400,同路的朝鲜兵7328。
                        (待续)


                        IP属地:浙江18楼2019-08-20 08:29
                        回复
                          (接上)
                          P251,提到岛津军为了避免撤退的时候被明军追击,向明军要求人质,明军送来了游击茅国科的弟弟茅国器以下十九人。
                          P270,又提到了茅国科的弟弟茅国器从日本被送回中国,结束人质生涯。
                          实际上两人的正确名字写法是毛国科、毛国器,而且虽然名字相近,但并没有血缘关系。
                          P253,提到明、朝联军方面得到了丰臣秀吉死亡的确切消息,尽管明军陆兵已经与日军议和了,明、朝水军还是进出顺天海峡,截断了日军的归路。
                          中野等这么解释明朝、朝联军封锁顺天的原因,实际上还是抄了《日本战史·朝鲜役》(原书本编第416页)。但当时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陈璘并不是因为得到丰臣秀吉死讯才封锁顺天。根据《乱中日记》的记载看,陈璘得知小西行长将会在十一月十日撤兵,就命令李舜臣到那个时间一同去堵截,而不是得知丰臣秀吉的死讯。有一些胡编乱造的说法,说明军本来已经和小西、岛津议和了,但得知丰臣秀吉的死讯后,又截断了退路,出尔反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IP属地:浙江20楼2019-08-20 08:30
                          回复
                            从中野等频繁照抄《日本战史·朝鲜役》的内容来看,他对战史部分的关心程度还不是很够,没能够跳出窠臼。或者说,中野等本身对中朝史料缺乏运用能力,对相关人物也都不熟悉,因此有所制约。如果他光用日本史料研究某一个细化问题,能够发挥到很好,但是要三国史料并用,叙述一个更大的话题,就是他的短板了。总体上,本书作为一部简明的通史,还是可以看看,对大局有个把握。但是本书也仅仅是一部概述性质的通史,不是讲得面面俱到的繁本,要了解更多的细节还是要去看史料。
                            总之,中野等并不如北岛万次先生写的那本书好。


                            IP属地:浙江22楼2019-08-20 08:31
                            回复
                              接下来是王煜焜的《万历援朝与十六世纪末的东亚世界 》,这是今年三月的新书

                              此书一共三大章节,还有附录。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第二章节的「万历援朝之役后的议和交涉」,揭露了明军在庆长之役末期相当不得体的一面,他们在日军从朝鲜撤退前与对方谈判,做出承诺,只要日军撤退回国,明方就会将朝鲜王子、大臣送到日本(这是此前日方一直坚持的议和条件)。但是最后,在日军遵守这一约定撤兵回国以后,明军却没有兑现承诺(其实就是哄骗对方撤兵的手段而已),使日本人在撤回国以后写信责骂天朝一点都不讲诚信。应该说,这一论述有迹可循,确实能够在《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汉阴文稿》中找到类似的记载。但此章节的论述,相当可能有「参考」韩国学者李启煌编著的《 文禄・慶長の役と東アジア》一书的嫌疑,可能不是作者自己的原创研究结论。
                              附录里有一章写江户时代的日本华裔通事(汉语翻译),也非常有意思,活灵活现,是一大亮点。华裔通事强调,金钱是人的立命之本。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此书无论在前言还是正文,细节错误是非常多的,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比如有一页把董一元写成了“熏一元”,还扯岛津义弘败给了熏一元,只能向熏一元乞和。还有前言里提到的明军先后几次进入朝鲜的兵力,全部都写错了,没有一组数字是写对的,基本常识就没过关。本书核心的论述观点是丰臣秀吉试图融入明朝的封贡体系,但是作者的论述欠缺过硬史料支持,甚至出现肆意裁剪史料的情况。作者总体水平一般。


                              IP属地:浙江24楼2019-08-20 08: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