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jackmowo吧 关注:75贴子:3,739
  • 10回复贴,共1

舌尖上的天津小吃(2018.2.24每日新报之新报星期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舌尖上的天津小吃(2018.2.24每日新报之新报星期六)
“舌尖3”为何选择了红姐煎饼馃子
  舌尖将天津小吃定位为人情味。
  煎饼馃子是草根食品,天津人说起煎饼馃子自信满满,情感满满。
  煎饼馃子摊位大都做的是街坊邻里生意,真材实料,真情实感。
  天津的红姐们朴实过日子,踏实摊煎饼,很快乐很知足很幸福。
  为什么红姐登上了“舌尖”?因为红姐这家人的状态最“天津”。
  食物是中国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定位如此,《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大年初四甫一推出即吸引了全中国的目光,而初五晚播出的第二集《小吃》中天津煎饼馃子的重磅亮相更是让天津市民为之疯狂。大年初六早上,玉泉路红姐煎饼馃子摊前排起超长龙,忙到中午一点还没有收摊,许多市民开车、坐地铁赶到这里,一尝“舌尖”力推的煎饼馃子的好味道。花絮中出现的热腾腾的熟梨糕、糕干、喇嘛糕,也让有“最帅熟梨哥”称号的张浩、刘记糕干、津津小吃体验了一把舌尖准明星待遇。今晚即将播出的第六集《点心》中,更有有型有味又有品的祥禾饽饽铺重磅亮相。天津民间小吃、美食在这个春节成为当仁不让的最耀眼的明星。


IP属地:天津1楼2018-03-01 23:21回复
      而早在2017年8月初,“舌尖3”的导演、摄像师来天津采访、调研、搜集小吃素材,就是由每日新报“新报星期六”记者、新报美食公众号“新好吃哒”小编带领,一一品尝天津人最认可的“家门口的煎饼馃子”、没有菜的嘎巴菜、天津水馅儿包子,“舌尖3”还走进每日新报“新好吃哒”美食基地,短时间一站式了解天津众多小吃,大力助推天津民间传统小吃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IP属地:天津2楼2018-03-01 23:21
    回复
        主创天津调研6天,吃了30多套煎饼馃子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从策划开始,‘小吃’主题就锁定了天津,天津小吃锁定了煎饼馃子和嘎巴菜。”《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摄影师刘子楠本身就是一个煎饼馃子爱好者,他记得在四川上大学时,校门口那个不正宗到没法形容的煎饼馃子摊,都让当年的他欲罢不能,“煎饼馃子那种面食和独特调料在唇齿间不同层次的香、脆,别的食物替代不了。”
        2017年6月起,作为“舌尖3”小吃主题的主创,刘子楠分赴云南腾冲、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福建泉州、天津做采访、调研。每个地方都要走进乡间农户、街头里巷,品尝深藏在民间的各种各样的小吃,细聊风土人情,做小吃的人的故事。而在这其中,天津是子楠待得最久的地方。
        “别的地方有的转两三天,有的是四天,只有天津,整整待了六天。”在刘子楠看来,煎饼馃子太普通太接地气了,普通到每个天津市民都有一套自己关于煎饼馃子的见解和高论。所以这个题材,说好做特别好做,说难做又最难做。“说天津小吃,最能代表天津的就是煎饼馃子。它的市民化,普及的程度,做法的独特性,和百姓生活融为一体的状态,都是最能代表天津的一种情怀。”
        8月初,正是天津最热的时候,刘子楠以平均每天四五套煎饼馃子的速度在品尝这个城市的味道。“到天津第一天,我打个车就奔向大名鼎鼎的某家煎饼馃子,先不说价位,就说口感,不脆,不热,不香。咬了几口,我就想,这不是我要找的天津的煎饼馃子。”接下来,子楠发动身边所有熟知天津的朋友、同行,勾勒出一个“天津煎饼馃子地图”,将区域合理划分,早上六点多起床,每天跑一个区域,路途远的打车,近点儿的骑个小黄车就去了。还有晚上出摊的,再如此这般一一跑过去品尝。子楠说自己当时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很奇怪,自己先买一套,然后站旁边吃,跟别的摊煎饼的顾客侧面打听一下对这个摊位的评价,有感觉的再进一步了解。就这样,在天津的前四天,楼群里的,胡同深处的,马路边推车的,开个小窗口的,甚至大门口一个大推土机挡着的,刘子楠跑遍了形形色色的煎饼摊,吃遍了大大小小有些口碑的煎饼馃子,“二十多套总有了。”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这个地方特有的食物,尤其是小吃,完全能够代表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人的性格。”从2017年6月的前期调研开始,到2018年2月的后期制作结束,8个月的时间,刘子楠所在的“舌尖3”“小吃”团队去了20个城市,接触了136个人物,调研及拍摄了12种小吃,最终找到了6个人物完成了“小吃”主题的拍摄。
        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导演黄鹤的话说,没有任何一部片子能代表中国小吃,中国地大物博,每一样小吃浓缩的是一地的风土人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方言、气候、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一集50分钟的纪录片里面很难淋漓呈现。镜头展现的不过是众多小吃故事里面的一个缩影。每个人对于小吃的感受不同,小吃对于我而言,应该是包含了儿时的记忆,对故乡的思念,对味道的坚守,对技艺的传承,还有顺应时代的活力。


      IP属地:天津3楼2018-03-01 23:22
      回复
          尝嘎巴菜顺路“捡着”个红姐 顾客都是邻居自发帮“做广告”
          “舌尖3”策划时期锁定天津的小吃品种还有一样,嘎巴菜。2017年8月初的某一天清晨六点多,刘子楠来到玉泉路上的真素诚早点铺,品尝他家在天津市民里最有人气的嘎巴菜,“名不虚传,确实好吃。”走出真素诚,子楠发现这家早点铺所在的玉泉路是一条非常具有市民气息的街道,“两侧各种各样的早点摊,前方还有一个热闹的菜市场,我就想看看呗,谁知能不能发现有趣的人和吃的。”
          红姐煎饼馃子摊离真素诚不过百十米远,子楠看到摊前排了几个人在摊煎饼,没做停留继续往前走,不远处还看到了一个外地人干的煎饼馃子摊。再往回走路过红姐摊前,发现几个老爷爷老奶奶在排队,“本地的老人能认可的,应该是比较地道的食物。”这样想着,子楠就站在红姐摊前观察起来。
          这时红姐的爱人艾新走上前来,“您来一套?”
          “不用了,我就看看。”子楠说自己当时一大碗嘎巴菜刚下肚也确实饱了。
          “小伙子,外地的吧?来一套尝尝,他家的煎饼馃子是地道的天津传统味。”这时候,队伍里的老奶奶说话了。
          “我们都吃了多少年了,都冲这个老味道。”“他家真材实料,特别好吃。”“现在就这个老味道最稀罕了。”排着队摊煎饼的顾客们七嘴八舌向子楠推荐起红姐的煎饼馃子来。
          “来一套尝尝吧。”街坊邻居们让子楠感受到了天津人的热情,买了一套煎饼馃子——嗯,不错,挺好吃。因为当时正是红姐和爱人最忙的时候,子楠说自己是央视一个美食节目的工作人员,和这对夫妻约好了第二天再仔细聊聊。第二天见到红姐,红姐夫艾新上来第一句话就说:“你,是不是骗子?你怎么能证明你是央视的呢?”
          回忆这次深谈,子楠乐了半天,天津人的可爱也在于此,就是有所设防也不是深深的有城府的设防。很快,子楠和红姐、红姐夫愉快地交谈起来。
          这一谈,就是三个小时。
          还有了其后更深入的第二次深谈。
          红姐的爷爷就是摊煎饼馃子的。老人以摊煎饼为生,用的是老一辈儿天津人最传统的食材、调料和手法,红姐当时还小,对于爷爷和煎饼馃子的记忆就是,每天早上起床,都会闻见爷爷身上有浓浓的炸馃子特有的烟火气和油味儿。
          红姐的爸爸退休前是京剧二团画脸谱的,退休后也干起了煎饼馃子摊,为了补贴家用。摊煎饼馃子用的完全是爷爷传下来的传统做法。
          红姐今年46岁。下岗后,要养家要供孩子上学,只靠爱人一个人的收入肯定不行,于是红姐也想到了摊煎饼馃子。家传的手艺,这座城市特有的口味,老居民区街坊邻居的踏实情感,几年下来,红姐的煎饼馃子摊成为周边居民心目中“家门口最好吃的那套煎饼馃子”。
          红姐的爱人艾新每天早上帮红姐忙过最忙碌的时间段才去上班。红姐的儿子上大二了,因为费用的问题没选择住校,天天骑自行车上学。孩子和好吃的同学建了个吃货群,有同学想吃煎饼馃子就在群里互相招呼,早上红姐摊好煎饼孩子给同学带到学校。
          一个家族三代人,一个家庭三口人,最平凡朴实的天津市民,都和煎饼馃子有着解不开的缘分。
          小吃浓缩一地风土人情,成为别致的地方民俗符号,体现着当地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如此诠释镜头下的小吃,刘子楠更是进一步阐明——美食纪录片,说到底就是要解构人和食物的关系。
          红姐说,做的是家门口生意,我哪里敢不好好做,不百分百用心做啊?你看街坊邻居都是顾客,老奶奶领着小孙子,拿着盆儿啊锅啊来的都是给一家子买的,真材实料就是良心。就算有一天我不做这个买卖了,我还得在这儿住呢不是?随后,刘子楠又拜访了天津饮食文化专家赵永强,详细分析了天津民间传统煎饼馃子用料、工艺、操作等。赵永强表示,“舌尖3”最终选择拍摄红姐煎饼馃子这个摊位,表明了一种对待地方小吃的认真严谨的态度。煎饼馃子本身就是一种平民食品,胡乱添加各种料,动辄卖出十几、二十几的高价,本身就已经背离了煎饼馃子这种食物的初衷。曾经,央视也有一个节目拍摄天津煎饼馃子找到赵永强,赵永强把摄制组带到一个很普通的小区,“这就是天津最正宗的煎饼馃子,你们随便拍。只要标准不差,天津人说,哪家最好吃?我家楼下的那家最好吃。”
          什么是最好吃的煎饼馃子?赵永强给出的标准是,摊出的煎饼要圆,不能一边厚一边薄,要用现炸的馃子和果箅,咬上去要脆不能绵,还坚持平民早点价格。至于绿豆面是用百分百纯的,还是配比一定比例的小米,倒是无关紧要,只要它不影响口感,绿豆面的比例只是各家有各家不同的手法而已。
          结束在天津的六天调研,刘子楠拿出了一份厚厚的调研报告。而经过导演组的共同探讨,将天津这个城市,天津这个城市的小吃,定位为“人情味”。
          何为人情味?
          煎饼馃子是最市民化的草根食品,每个人的早餐都离不开它,每个天津人说起煎饼馃子都是自信满满,情感满满。是为人情味。
          煎饼馃子摊位、窗口,大都开设在街区、楼群里面,做的是街坊邻里生意,真材实料,真情实感。是为人情味。
          天津大街小巷的红姐们每天生活得很快乐,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目标,朴朴实实地过日子,踏踏实实地摊煎饼,很快乐很知足很幸福。是为人情味。
          为什么最后是红姐登上了“舌尖3”,导演们说,因为红姐这家人的状态最“天津”。新报记者 赵睿


        IP属地:天津4楼2018-03-01 23:22
        回复


          IP属地:天津8楼2018-03-01 23:25
          回复
              贵妃饼和萨其马,3天拍了两块饽饽
              2017年8月初,新报记者组织数家民间小吃向“舌尖3”主创展示时,杨明以温文儒雅的风度、简洁生动的说明和他那一块颜值口味俱佳、翻毛飞雪的枣泥卷,吸引了“舌尖”的目光。负责小吃主题的主创回京后即与总导演沟通,祥禾饽饽被调整到“点心”主题中。
              祥禾饽饽铺的这一块饽饽并不简单。饽饽,满语,意指糕点类的面食,清宫中设御饽饽房,民间经营正宗宫廷糕点的就叫饽饽铺。杨明的太爷爷最早在老家沧州做点心,爷爷后来到了北京学徒还是做点心,爸爸传承下来好手艺,成为天津国营祥德斋鼎鼎大名的老师傅。退休后,杨老爷子放不下老手艺,开了个小店面叫祥禾饽饽铺。好手艺不怕巷子深,专门研究宫廷生活的专家和故宫文创工作人员找上门来,指定祥禾打造故宫御膳糕点系列;香港食神蔡澜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津,就为这一口纯正的手作糕点。
              这次“舌尖”的拍摄好事多磨,从原定的10月底拍摄,几次改动时间,一直到12月1日摄制组才从南方一路拍到天津,在祥禾的工厂,共拍摄了3天。拍摄的点心锁定贵妃饼和萨其马两款,全部制作过程由杨老爷子和一位主要的徒弟来完成。
              说起来有意思,贵妃饼也是故宫选定合作的品类,听其名即与皇家有所关联。乳白圆润的表皮,绵软香甜的馅心,甚至饼上点的几个红点都形似“唐代宫廷女子额上的梅花妆”。“市面上的贵妃饼大都加入芸豆沙和香精,为的是掩饰枣泥馅后口微微的一点点苦味。”杨明说祥禾手作贵妃饼中的枣泥用的是纯正的沧州金丝小枣,“我反而看重食物的原味,我们吃枣也会是甜中带微酸微苦的口感,这就是食物本来应有的味道,很自然很好,为什么要掩盖呢?”
              一直以来,贵妃饼都是销售榜上的冠军。贵妃饼看似简单,实则最考验技术、经验、手法。手工做皮,你看着饼皮好像很硬,却入口即化,“不下半年功夫,根本做不了贵妃饼。”
              拍摄萨其马的制作更有意思,杨明在与故宫合作时,和一位专家特地去考证了一部宫廷的满文藏书,里面一章专门讲宫廷点心。萨其马满文叫作“糖缠”,蜂蜜熬浆,鸡蛋和面。一般都认为萨其马是一种很松软的点心,实际上那是制作过程中加了膨化剂的原因。正宗的萨其马比较硬,有咬劲,但又很化口,其中的工艺很是有一番学问。拍摄时杨老爷子和面,面硬到什么程度呢,竟然硬得用手已经和不动了,然而鸡蛋就是天然的膨化剂,面硬如此,竟然还有很多蜂窝。烤制完成后,摄制组成员好奇地品尝用硬到不可想象的面做出来的萨其马,连说“好吃”。
              “舌尖3”画面里有一个手拎着传统点心包的镜头,这个小小的点心包是杨明用心恢复的民国时期的包装。几十年前,传统点心大都如此包装,而后渐渐用盒装代替。油纸包一层一层裹住大小八件,上面覆盖一张门票,再用纸绳打出一个漂亮的能用手拎着的结,一整套手作程序又利落又漂亮,“这是一种范儿,甚至不需借助任何场景任何语言就能让人产生穿越的感觉。这应该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IP属地:天津9楼2018-03-01 23:25
            回复
                三年三件事 专注小吃“小而美”
                杨明去年一年没有回广州。从2014年开始介入父亲的这家小店铺,他把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了这项传统手艺中。
                “过去的三年,我几乎只做了三件事。一是把老点心做出老味,二是让点心变得更健康,譬如油换成非转基因葵花籽油,黄油奶油改用进口纯天然的,三是更多地将传统文化融入传统手艺中。”杨明说,三年做的这三件事,其实三十年也做不完。
                最初杨明在广东创业,认识到IT行业也好,电商也罢,其实脱离不了产品本身,而寻找一种能够把控质量,又能迎合时代的好物,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想到了父亲手作的点心,想尝试一下,看看电商与传统老手艺结合能否有新生。几年过去,从线上的风生水起,到越来越多的食客、专家的认可,杨明觉得完成了一个理想,给一块传统点心换上了互联网思维。
                故宫,蔡澜,“舌尖”,种种热点纷至沓来,包括“舌尖3”也在关注父子两代对于电商和传统如何结合的问题,杨明却说,下一步,该过滤掉浮躁,回到食物本身上来了。这是三年来的思考得出的答案。杨明越来越觉得,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而手作本身是一个沉淀的过程,关心食物本身本味,保证手作食物质量的稳定性,是下一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在互联网上继续吆喝继续扩张。
                “如果我要扩张,就得扩大生产规模,解决机械化生产才能上量,上机器就得改配方,但改了机器,改了配方,还是祥禾吗?”杨明和杨老爷子,当然还是选择要慢慢的祥禾,要手作的祥禾。
                ——不追求体量,如果我能用五年十年的时间,培养100个出色的点心师傅,我们就做100个师傅的规模好了。
                ——我甚至想,下一步我自己也要回到制作本身。
                ——因为从小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比较大,我想让自己慢下来,更多关注手作,挖掘出更多传统的东西。
                ——创新也要有,比如中式传统点心能不能和日式、西式的糕点找到一个契合的点。
                ——手作传统点心的成本,不是油和糖和面的成本,而是时间的成本,传承的成本。
                “舌尖”后的杨明,给小吃和未来的祥禾,找到了一个自己最为满意的定位,小而美,小而精。


              IP属地:天津10楼2018-03-01 23:25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天津11楼2018-03-01 23:26
                回复


                  IP属地:天津15楼2018-03-01 23:28
                  回复
                      一站集合最棒小吃,新报基地一一展示
                      在“舌尖3”主创人员在津采访、调研期间,由于时间有限,新报记者想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小吃品类,用一天时间紧急集合了祥禾饽饽铺、秀泽熟梨糕及茶汤、西北角熬糖马家、王老爹绿豆焖子、刘记糕干、老翟药糖、津津小吃、赵增光天津传统喜面席等与新报长期合作的天津民间小吃,在每日新报新好吃哒美食基地统一亮相、展示。
                      当天,有着“最帅熟梨哥”雅号的张浩正要飞去景德镇参加活动,航班起飞之前,他拖着行李箱赶到现场,详细向“舌尖3”主创人员介绍了他大学毕业从国企辞职,传承父亲做熟梨糕、茶汤的创业过程。后来11月到津拍摄时,张浩正在伊势丹百货做活动,摄制组一大早赶过去拍摄了两个多小时,拍摄热气腾腾的熟梨糕出锅,拍摄果酱滴落在雪白的糕体上,反反复复,精益求精,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素材资料,也才有了最后电视镜头上数秒钟诱人的熟梨糕制作花絮。
                      刘记糕干,糯米面雪白,自制豆馅甜香诱人,糕干蒸熟掀开锅盖香飘几里地;津津小吃的喇嘛糕,松软香甜,状似盛开的大花瓣,一个红点儿轻轻点在雪白的糕上……“舌尖3”中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镜头出自这些民间小吃,而半年前在好吃哒美食基地的第一次展示、介绍,让这些传统小吃走进了“舌尖3”的视线。
                      当天现场,西北角熬糖马家的第七代传人、年轻的小马夫妇,辞去原先的警察、会计职业,继承家族自清代传承下来熬糖手艺的故事;载入天津档案馆的吆喝声,老翟药糖现场几段妙趣横生的吆喝小卖;王姐现场制作,煎得四面金黄,撒上特制麻酱、蒜泥,香喷喷的王老爹绿豆焖子;配着四凉四热四菜码,赵增光天津传统喜面席的一碗捞面能摆出一整张桌面,让“舌尖3”的主创也连连惊叹,天津人吃面如此讲究,能成席呀!当时主创人员表示要将天津捞面成席的场面带回剧组,让搞美食的都能知道天津民间有一种超豪华面条叫做“结婚的喜面席”。


                    IP属地:天津16楼2018-03-01 23:28
                    回复
                        这两样小吃曾离“舌尖”最近
                        “舌尖3”火爆播出,因为篇幅和整体定位考虑,还有两大遗珠没能登上荧屏。一个是记者作为“家门口最好吃的煎饼馃子”推荐的南浮房大街刘姐煎饼馃子,一个是真素诚嘎巴菜。
                        当时在和在天津调研的主创聊煎饼馃子时,记者曾说:“天津土著觉得最好吃最爱吃的,永远是我们家门口的那家。”和赵永强老师说的“我家楼下那家最好吃”不谋而合。初五晚,看到“舌尖3”成片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记者也很有被认可的感觉。
                        回忆去年8月在天津的六天煎饼馃子之旅,刘子楠说:“在天津吃过的煎饼馃子,只以我个人的口味论,应该是刘姐家的煎饼馃子最好吃。”子楠特意提到刘姐家煎饼馃子的绿豆面,有些粗粗的颗粒感,更有豆香味。11月,摄制团队来到南浮房大街,拍摄了最能代表天津市井文化的早市场景,刘姐娴熟的摊煎饼场面也一一收录镜头中。其实刘姐和红姐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都是祖辈有老人干过煎饼摊,都是下岗后拾起传下的这门手艺,甚至老公都给帮忙到自己该上班了才离开煎饼摊。
                        曾经离“舌尖”这么近,还被评价为“最好吃的煎饼馃子”,刘姐觉得特别高兴,“我就踏踏实实摊我的煎饼馃子,说我做得好吃就是最大的肯定。”
                        还有真素诚的嘎巴菜,是舌尖在北京就锁定的目标,仍旧是“市民化”“邻居生意”“人情味儿”吸引了主创人员。干了近40年早点生意的真素诚老板刘亚茹,直到现在干了21家直营店,还坚持每天五六点钟开始“巡店”,“一大桶卤子配料如何,看几眼就能看出差别在哪儿。”
                        餐饮是勤行,早点、小吃更是勤行中的勤行,用津菜大师赵嘉祥的话说就是,小作坊里有大格局。和新报合作多次民间传统小吃活动,身为大厨名厨,赵嘉祥却对天津小吃有着无比的热爱和推崇。他认为,追溯起来,每样民间小吃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小门小户,走街串巷,售卖者无不是为了生存才做起小吃营生。而用料的精良,手工工艺的严谨,使得小吃拥有惊人的生命力,有故事有情结有情怀,才在这一方水土中、一辈辈强烈的需求下得以不断延续。新报记者 赵睿


                      IP属地:天津17楼2018-03-01 2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