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吧 关注:62,615贴子:602,805
  • 88回复贴,共1

初秋的两点感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酷夏已去,金秋初临,虽说热劲还没有完全退,却也凉爽了许多,心情不错,又闲着无事,打开电脑,来到鲁迅吧,哇噻,又有人批鲁迅了,这回批的是鲁迅的《今春的两种感想》,操戈伐鲁者为“德先生”。本来心情不错,读罢此文,初来的秋爽顿然全失,只剩下了点点感慨:一点是竟然有人读不懂人家的东西,却有胆量发议论批人家;另一点是在现今的“识字分子”中,很有一些人喜欢拿鲁迅说事,借批鲁迅来显示自己的渊博和深刻。不客气地说这两点德先生多少都沾点边。
先来看看德先生的高论:
“想不到啊,这就是我们的族魂说的话。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抗日青年被日本人抓住无辜杀掉。甚至中国青年带着一个徽章或者家里有一件操衣,也会被日本人杀掉,这是在中国的国土上啊!!!日本鬼子就这样为所欲为,我们的鲁迅先生“亲遇见”这一切,却说是日本人太认真,中国不认真的缘故。在中国的土地上不经任何审判,就随意杀害中国人,咱们的族魂却归结到“认真”两个字和“倒霉”两个字,甚至认为中国人的“倒霉”是必然的。呜呼,这就是族魂,这就是族魂看到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被日本人随意杀害后的感想!!!我是真的“出离愤怒”了!!!!”
“在日本看到中国人被杀而围观的中国人麻木不仁的影片时,我们的族魂感到的是“悲哀”;而在中国“亲遇见”青年被日本人无辜杀害时,我们的族魂已经变成了围观者,他感到的是“倒霉”,而且是必然的“倒霉”。
让德先生愤愤然的是鲁迅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中的这段话:“亲遇见捉去许多中国青年。捉去了就不见回来,是生是死也没人知道,也没人打听,这种情形是由来已久了,在中国被捉去的青年素来是不知下落的。东北事起,上海有许多抗日团体,有一种团体就有一种徽章。这种徽章,如被日军发现死是很难免的。然而中国青年的记性确是不好,如抗日十人团,一团十人,每人有一个徽章,可是并不一定抗日,不过把它放在袋里。但被捉去后这就是死的证据。还有学生军们,以前是天天练操,不久就无形中不练了,只有军装的照片存在,并且把操衣放在家中,自己也忘却了。然而一被日军查出时是又必定要送命的。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日本则不然。他们不像中国这样只是作戏似的。日本人一看见有徽章,有操衣的,便以为他们一定是真在抗日的人,当然要认为是劲敌。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
有人批评德先生没读懂鲁迅的这段文字,德先生不服气还反诘人家,老实说德先生真的没有读懂。德先生之所以读不懂这段话,倒不是因为智商太低,不会读书,而是不知道如何读杂文。杂文和小说不一样,比起小说来杂文和社会政治环境的联系更紧密些,脱离杂文创作的具体社会政治环境读杂文,你不但无法读懂甚至可能会曲解文章涵意。德先生的毛病就出在这,他对鲁迅杂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甚了了,脑袋瓜里却装满了公知、精英、痞子儒等攻击诬篾鲁迅的黑货,理解力因此而受损,这样怎么可能读懂鲁迅杂文?
如果不抱偏见,联系文章背景认真思考,鲁迅的这段话不难理解。大致上说这段话有这样几层意思:
一是那时的中国虽然已是“革命”后的“国民政府”了,但外国租界并没有被革掉,外国驻军仍在中国横行,外国人仍享受着治外法权;而革命的“国民政府”也由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一变而为“反革命”了。再加上日本猖狂侵华,欲独吞中国;国民政府“安内攘外”,对日绥靖,压制抗日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主张抗日的爱国青年处境十分险恶,一旦暴露,不是被“国民政府”逮扑,就是被日本军阀杀害。所以鲁迅说他曾“亲遇见捉去许多中国青年。捉去了就不见回来,是生是死也没人知道,也没人打听,这种情形是由来已久了,在中国被捉去的青年素来是不知下落的”。鲁迅在演讲场合将中国青年的严酷处境公之于众,怎么能说鲁迅在“围观”?
二是“认真”问题。鲁迅谈了两件事,一是“抗日十人团”,二是“学生军”。这两个组织都是学生们自发组织的,从青年学生的抗日热情来看,当然应该肯定。但这些组织十分松散,无纪律约束,更无军事或准军事部门的指导(说实话国民政府禁止抗日言论和抗日活动,不可能支持学生们组织抗日训练),大家都是凭一股爱国热情聚拢在一起,热情一退,组织也就涣散了。可是由于这些青年学生自投入抗日斗争以来,就没人给以指导(老实说国民政府中即使有人想帮助学生,他也不敢到“日租界”去指导),对战争的残酷性一无所知,一脸天真,更想不到会有什么危险。抗日组织解散了,抗日“徽章”、“军装的照片”和“操衣”却忘了消毁,殊不知正是这种“不认真”的马虎行为,给自己留下了后患。“徽章”等这些东西对参加抗日活动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荣耀,一种纪念,可在侵华日军眼里这些都是该杀头的“罪证”。日本一心想灭中国,恨不得将中国人赶尽杀绝,一旦拿到学生抗日证据,正找不到杀人藉口的日本军阀怎能轻易放过,当然要“认真”处理,借机除掉那些抗日学生。战争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战斗,谁不“认真”下场必然“倒霉”。所以鲁迅说:“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鲁迅这么说有什么不对?
三是鲁迅说“像这一般青年被杀,大家大为不平,以为日人太残酷。其实这完全是因为脾气不同的缘故,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鲁迅这话听起来不顺耳,实际上是道出了国人的致命弱点。不止鲁迅批评国人太不认真,胡适也批评国人太“马虎”。有人对这样的批评很不以为然,认为这都是列强故意贬中国而制造的谣言,鲁迅、胡适不过是“传声筒”。
德先生也因鲁迅这话而愤愤然地“呜呼”曰:“(日本)随意杀害中国人,咱们的族魂却归结到‘认真’两个字和‘倒霉’两个字,甚至认为中国人的‘倒霉’是必然的。呜呼,这就是族魂,这就是族魂看到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被日本人随意杀害后的感想!!!我是真的‘出离愤怒’了!!!!”
其实德先生的“愤怒”喷错了对象。日本军阀“在中国的土地上不经任何审判,就随意杀害中国人”,如此猖狂地践踏中国主权当然不能容忍,国家尊严必须维护。但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责任在国民政府,出现这种现象往轻里说是政府无能,是严重失职,往重里说就是一种屈服于强敌的卑躬屈膝行为。德先生要喷的不是鲁迅,而是当时的国民政府。而鲁迅指出中国人在“抗日”问题上“太不认真”,恰恰是为了唤醒国人的警觉意识,告诫国人面对企图灭亡中国的日本侵略者,我们必须改正“太不认真”的“脾气”,在残酷的抗日斗争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不但要有铁血热情,更要以认真、认真、再认真的严肃态度对付强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太认真”的日本侵略者。鲁文中的这翻意思,德先生只要稍为多动动脑筋不难领悟到。遗憾是让“愤怒”搅乱了理智的德先生,竟然将日本在中国随意杀害中国人归罪于鲁迅对国人的批评,以鲁迅为“替罪羊”,为“国民政府”开脱,这做法显然是“国粉”们的贯用手法,不知德先生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意巧合。
我真的不愿意说德先生故意曲解鲁迅的话,但也确实为德先生那还有相当提升空间的理解能力着急。希望德先生摆脱公知国粉的影响,努力,努力,再努力,理解力肯定会提升一大截。相信我,绝对灵。 2017-9-10


1楼2017-09-11 16:19回复
    最主要的,鲁迅写青年带了徽章,青年就带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9-11 17:06
    收起回复
      "百姓们整天提心吊胆过着非人的生活,进去万福桥都要向日寇鞠躬问好,但就算再小心,也总是躲避不了敌人的存心刁难。总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死在日本的枪口下。
      陈元林就是其中一个,他被日寇抓去做饭,在回家的时候被二道桥上的日寇拦住搜身,日寇将他身上的衣服剥掉,看见他腰上系着一根皮带,便说他是青年军,不容解释一枪就把他打死。"
      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一篇引用的文章...
      要是鲁迅在世....会不会又会写文章"批评"陈元林不认真呢...
      比如说:"居然还穿皮带....要抗日就认真抗日.不抗日就不要穿皮带嘛.日本是很认真的..这完全不是因为日军残忍."...“这样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


      4楼2017-09-15 16:11
      回复
        抗日十人团1940年都还在...啥时候解散了?
        楼主解散的吧?


        5楼2017-09-15 16:13
        收起回复
          日本人那么认真咋不对付唤醒国人认真抗日的鲁迅呢。
          ------------------------------------------------------------------------------------------------------------------------------------------
          三国杀,你这问题提的有多蠢,你怎么知道日本人“不对付”鲁迅?即便是日本军阀“不对付”鲁迅,难道他们滥杀中国学生就应该?年轻轻的思维能力这么差,也就比那个只会“哈哈”的小子强那么一点点,再不努力思维能力还会退化。


          7楼2017-09-22 22:35
          收起回复
            如果你不爱我了,请不要再说爱我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7-10-07 16:50
            回复
              只问你一个问题,不加甄别地处死甚至可能是未成年的学生是因为日本人太认真了,请教这个逻辑通顺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0-08 22: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