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明吧 关注:4,378贴子:239,812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标题取得有点大,但为了吸引眼球,也不能免俗故作惊人之语。二则一百年来,关于红楼梦的文章都快汗牛充栋了,并孕育出了专门的学术研究类别——红学。至于天涯上关于红楼梦的帖子也近乎滥觞,令人腻歪了。虽然这么多红楼文章帖子是泥沙俱下、褒贬不一,但不乏也有珠玉其中,本不该前来献丑。 但想着《红楼梦》始终是中国人一个未了的‘梦’,正如张爱玲说的:“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少时读红楼,觉得这不过是一个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梦;大学时再读红楼,感觉红楼梦确实还没完;如今再看,红楼梦不是一个梦,而是一个巨大而幽深的迷。
  这么多年,红楼梦之谜一直在脑海里影影绰绰,似是而非,百思难得其解。2008年安徽阜阳藏家何莉莉突然爆出一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后28回内容,这事在社会上甚至在红学界并没产生什么轰动性的影响,但作为红迷,在网上读过由刘俊俊传录到网上的28回文字后大为震撼。虽然这28回的文字稍显粗糙,但故事情节简直惊世骇俗,又偏偏与红楼梦前80回的判词、伏笔乃至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都十分吻合,困扰无数人的红楼之谜,几乎一下子全解开了。
  这一下,我们再也没了张爱玲说的‘红楼梦未完’的人生遗憾,虽然后28回,完全是个血泪噩梦;
  这一下,我们总算可以明白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草蛇灰线,那样字字泣血,原来红楼梦竟然埋藏着那样一段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斑斑血泪;
  ……
  所以,小可不才,但也斗胆为红楼梦人物来一个影射关系大汇总,进而让更多红楼爱好者解开红楼的谜团,虽然未必就是真相,但起码也是一种新的角度和思维,否则如今一说红楼梦,马上就想到了红学家说的红楼梦,马上想到了刘心武先生的原型分析。就算你也不认可我的揭秘解读,但要是能由此有所启迪,让你能有自己的阅读心得,那也是善莫大焉。


IP属地:上海1楼2017-05-16 17:59回复

    先发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让各位看官先重温下书中的人物。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绘制的贾府大观园全景图


    IP属地:上海3楼2017-05-16 18:01
    回复
      说红楼,道红楼,这‘红楼’到底是什么?
        那边厦门的一位看官说:他们那儿也有个红楼。
        打住,咱说的这红楼,不是红楼!不是指具体的红色的楼。再说了,《红楼梦》里楼台亭阁那么多,也没有一座叫“红楼”的!
        那就怪了,那这本书怎么叫《红楼梦》啊?
        *******************************************
        【红楼究竟指什么?】
        *******************************************
        这边有位老先生说了:你们这些年轻啊,红楼是什么都不知道?红楼指的古代那些朱门大户、侯门公府人家,因为其家里的楼房啊大门啊,都刷了朱漆,是红堂堂的,所以才叫 ‘红楼’,或叫朱门。 与之对应的是那些小户人家,叫做‘绿窗’。宋代有本《绿窗新语》,明朝有部《绿窗女史》,收录的就是这些“绿窗”小家碧玉们的故事。
        老先生说得实在太好了,贾府是荣国公、宁国公,两家国公,特别是荣国府,那是‘敕造荣国府’,他们家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红楼朱门。
        但这依然是表面的意思。刘心武老师就反复提醒我们了:读《红楼梦》千万得留心,如果你只看到表面的意思,或者是字面上的意思,那你会觉得《红楼梦》也不过如此,无非是公侯人家的家长里短、公子小姐的儿女情长,还没有民国版的《金粉世家》好看呢,更比不得《金瓶梅》让人来劲。
        如果你能独具一双慧眼,透过字面上的表意而深入几分,你才恍然发现,这表面上的意思,不过是冰山一角,巨大的真相是深淹在水面之下。
        那边嚷起来了:你这厮又要扯阴谋论了是不是?
        兄台稍安勿躁,并非是我一副小人心肠,实在是作者就是这么写的,不信 你看连脂砚斋等批书人也是这么提醒读者的:此书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千万不要被作书人瞒去,方是巨眼”。
        好了,那 红楼 二字,到底是想代表什么呢? 当然关键在这个“红”字。
        再一看,“红”字出现的地方不少,曹雪芹在“悼红轩”批删十载; 贾宝玉点名要住进怡红院,自号怡红公子,是看到红的就心旷神怡。至于绛珠仙草、赤霞宫,这‘绛’‘赤’也是红色。
        或许你会说,咱们是中国人,看到中国红当然喜欢啦,红色代表富贵,代表喜庆嘛。
        这倒也有理,中国人有几个人不喜欢中国红呢?但奇怪了,喜欢就喜欢好了,为啥还“悼红”呢?为啥有“千红共窟(哭)”呢?
        有人说,这还不明白?这“红”就是指“红颜”,是指大观园里那些奇女子,都是贾宝玉的红颜知己,最后花落人散,当然要悼念啊,当然是 千红共哭啊。
        也对,但你能看到“千红共窟(哭)”“万艳同杯(悲)”,说明你就快要看到水面以下的真相了。
        《红楼梦》的“红”,当然有“红颜”的意思,这是无可置疑的,作者开篇就说了,就是想写这些奇女子——“今風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但如果只是为一众奇女子做传,何必写得这般隐晦,这般谨慎,还写得那般辛苦,那般悲怆,以至于是“字字泣血”“泪逝而去”?
        如果只是为奇女子做传,为何八十回后“迷失无稿”?为什么在清朝时此书长期被列为禁书?为何清朝官方要组织续写《红楼梦》80回后? 难道是因为80回后有不和谐的内容?还是少儿不宜? 《金瓶梅》全篇都少儿不宜,也没见被砍掉后面。如果有少儿不宜的内容,就删掉那些字眼段落就好,或者学贾平凹的“此处删除五百字”,何必连整个故事都砍掉?


      IP属地:上海4楼2017-05-16 18:02
      回复
        --------------------------------------------------------
          【红楼梦,便是朱楼梦】
          --------------------------------------------------------
          红,便是朱;红楼,便是朱楼;
          红楼梦,便是朱楼梦。
          朱楼梦?是不是有点眼熟?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薛宝琴说她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有个真真国女子,念了首诗,开头两句便是: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原来书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红楼梦就是朱楼梦。
          如果单纯看“朱楼梦”,也不觉得这个“朱”有什么不寻常。但如果下面那句“水国吟”对照起来对,是不是让你想到另外隐藏的意思?再看一遍: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完全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嘛。有人不服,下句‘水国吟’明显和‘朱楼梦’对不上。水,应该对应火,‘朱’是火吗?
          朱,当然不是火,但告诉你,‘朱’属火,你信么?
          我们先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大意是‘朱楼美梦早已是昨夜星辰,今晚高歌吟唱、嬉笑狂欢的,是水国人!’
          水国? 何许国也? 稍微联想下《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就不难得知:水国,乃大清国之谓也。
          当年皇太极改“金”为“清”,就是因为 清 属水。而明属火德,故取“水克火”之意,大清国不就是水国,水国不就是大清国吗?
          而朱,明朝皇帝姓朱,大明也叫朱明,故用朱楼 代表大明朝。 朱,从字面上是红的意思,所以朱楼梦,便是红楼梦。
          自夏朝以来,历来王朝的国号,都是有五行属性,五个王朝一个轮回,而朱明朝是火德,属火,清属水。朱楼梦和水国吟,正好是火、水相对。
          我们来捋一捋,红,就是朱;红楼,就是朱楼;贾宝玉怡红公子,看到“红”就喜欢,其实是看到“朱明”的就喜欢;那“千红共哭”,不就是千千万万的朱明子民在哭……
          可不是嘛,明朝灭亡多惨烈啊,前有李自成张献忠作乱,后有满清大屠杀,加之天灾瘟疫,尤其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被农民军追杀了,又被满清刨根……总之各位去脑补明末清初那些悲惨画面,那场景能不“千红共哭”、“万艳同悲”?
          这么一段血泪史,史书没有记载,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大清国当年不会记载自己“杀人的武功”;
          汉族文人也不敢写,因为那时候有史上最残酷的文字狱,乱写一个字,都能触犯满清统治者那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经,那就是无数个脑袋落地。
          所以作者不得已,以他那如椽巨笔,隐隐约约、曲曲折折、真真假假地玩起了文字游戏。 一边写一边哭,写书人在哭,批书人在哭,观书人也在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最后书写完了,眼泪也哭干了,终于将那一段被掩盖的血泪史隐藏在了《红楼梦》这部奇书里,以供后人为鉴。 谁知道八十回后,依然被朝廷封杀,使得后人更加难以发掘出《红楼梦》的真相。 及至二百年后的胡适,将《红楼梦》解读成了江宁织造曹寅孙子的身世自传说,从此,真相被彻底掩盖,一部血泪红楼竟然就这样变成了曹家红楼,甚至还被歪解成满清皇宫秘史! 呜呼哀哉,天下事竟荒诞如斯,夫复何言,唯有再斟一杯“风露清愁”,与“万艳同杯”,共“千红一哭”……


        IP属地:上海5楼2017-05-16 21:04
        回复
          ***********************************************
            《红楼梦》为什么原本叫《石头记》?
            ***********************************************
            我们知道《红楼梦》原本是叫《石头记》,书中开篇交代了书的来历。请看大屏幕(百家讲坛背景乐响起 :)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有朋友说,叫《石头记》很好理解嘛, 因为这个故事就记载那块大圆石上啊,《石头记》说的就是石头上记录的一个故事。
            说得太好了,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我依然觉得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因为那不是一块普通的圆石,那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那是幻化成通灵宝玉,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经历了一场梦幻的石头,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这块石头的自传。
            除此之外,石头还有什么所指?
            不急,我们在第二回就找到答案了。 请看……你的电脑屏幕: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甲戌侧批:点睛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说他去了石头城,见到了宁国府荣国府。甲戌本的批注也很有意思,说“点睛神妙”。说“石头城”三字可谓是点睛神妙之笔,我看还不如叫“点题之笔”。
            书名叫《石头记》,贾府在石头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贾府,那就等于说发生在石头城,红楼梦是贾府的故事,就等于说是石头城的故事,那《石头记》岂不指的是“发生在石头城的一段旧事”。
            石头城在哪里?古代叫金陵,现在叫南京。南京的朋友们都知道,南京又叫石头城。
            南京是什么地方啊?那是大明朝的开国之都,直到朱棣迁都北京,那南京也依然是与北京并列的都城地位,大明朝行政区划也称作“两京十三省”。
            又有朋友说了,贾府不是在北京吗?怎么在金陵了?
            问得好,贾府的的确确在京城,甄家是在金陵。可书中为什么说贾雨村是在“石头城”看到了贾府? 呵呵,这就是作者用笔狡猾的地方,书中只说贾府在石头城,但并没有说石头城是金陵,读者也可以将京城当做石头城。 但明清时候的人,谁不知道 石头城是指金陵呢?
            另外警幻仙子带着贾宝玉在各个司参观的时候,明明指着金陵的册子,却对贾宝玉说“贵省”,也是把贾家当做了金陵人。所以有读者迷惑了,贾家到底在北京,还是在南京?
            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北京也好,南京(金陵)也好,不都是大明朝的京城吗?甄家在南京,贾家在北京,真真假假,那不都是一家吗?
            所以,石头城,在书里是指北京,事实上,石头城是指南京,那这样看来,石头城的故事,便是“北京和南京”的故事,说到底便是‘明朝’的旧事。
            ***** 《石头记》乃石头城旧事,说白了乃是明朝旧事。********
            别忘了,大明朝在1644年李自成攻进紫禁城后,其实还没有真正灭亡,大明的国号还在呢,就像探春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明朝廷又回到南京,又坚持了几十年。历史上称作南明。 而《石头记》,写的便是1644年前后至南明灭亡这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当年朱元璋在南京建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崇祯末年,明朝又回到南京。所以,石头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其实指的是“两京十三省”的大明朝。


          IP属地:上海6楼2017-05-16 21:05
          回复
            ***********************************************
              《红楼梦》为什么原本叫《石头记》?
              ***********************************************
              我们知道《红楼梦》原本是叫《石头记》,书中开篇交代了书的来历。请看大屏幕(百家讲坛背景乐响起 :)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有朋友说,叫《石头记》很好理解嘛, 因为这个故事就记载那块大圆石上啊,《石头记》说的就是石头上记录的一个故事。
              说得太好了,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我依然觉得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因为那不是一块普通的圆石,那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那是幻化成通灵宝玉,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经历了一场梦幻的石头,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这块石头的自传。
              除此之外,石头还有什么所指?
              不急,我们在第二回就找到答案了。 请看……你的电脑屏幕: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甲戌侧批:点睛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说他去了石头城,见到了宁国府荣国府。甲戌本的批注也很有意思,说“点睛神妙”。说“石头城”三字可谓是点睛神妙之笔,我看还不如叫“点题之笔”。
              书名叫《石头记》,贾府在石头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贾府,那就等于说发生在石头城,红楼梦是贾府的故事,就等于说是石头城的故事,那《石头记》岂不指的是“发生在石头城的一段旧事”。
              石头城在哪里?古代叫金陵,现在叫南京。南京的朋友们都知道,南京又叫石头城。
              南京是什么地方啊?那是大明朝的开国之都,直到朱棣迁都北京,那南京也依然是与北京并列的都城地位,大明朝行政区划也称作“两京十三省”。
              又有朋友说了,贾府不是在北京吗?怎么在金陵了?
              问得好,贾府的的确确在京城,甄家是在金陵。可书中为什么说贾雨村是在“石头城”看到了贾府? 呵呵,这就是作者用笔狡猾的地方,书中只说贾府在石头城,但并没有说石头城是金陵,读者也可以将京城当做石头城。 但明清时候的人,谁不知道 石头城是指金陵呢?
              另外警幻仙子带着贾宝玉在各个司参观的时候,明明指着金陵的册子,却对贾宝玉说“贵省”,也是把贾家当做了金陵人。所以有读者迷惑了,贾家到底在北京,还是在南京?
              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北京也好,南京(金陵)也好,不都是大明朝的京城吗?甄家在南京,贾家在北京,真真假假,那不都是一家吗?
              所以,石头城,在书里是指北京,事实上,石头城是指南京,那这样看来,石头城的故事,便是“北京和南京”的故事,说到底便是‘明朝’的旧事。
              ***** 《石头记》乃石头城旧事,说白了乃是明朝旧事。********
              别忘了,大明朝在1644年李自成攻进紫禁城后,其实还没有真正灭亡,大明的国号还在呢,就像探春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明朝廷又回到南京,又坚持了几十年。历史上称作南明。 而《石头记》,写的便是1644年前后至南明灭亡这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当年朱元璋在南京建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崇祯末年,明朝又回到南京。所以,石头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其实指的是“两京十三省”的大明朝。


            IP属地:上海7楼2017-05-16 21:05
            回复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插画


              IP属地:上海8楼2017-05-16 21:13
              回复
                **************************************
                  开篇“女娲补天”之谜
                  ***************************************
                  《红楼梦》开篇就写了个神话般的故事——女娲补天,剩下最后一块石头荒废没用,就是这块“无才补天”的石头,引发出后面一段故事来。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女娲补天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也有说《西游记》里傲来国花果山上那块灵石也是女娲补天剩下的,后面育化成了孙悟空。 《红楼梦》一部儿女风月小说,怎么也有这种神话?那块石头(后来的通灵宝玉)原本有“补天济世”之才,却造化弄人,“无力补天”,以至于哀叹悲号。 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莫非也发出过“无力补天”的哀叹么?我们并没有发现这样的证据。再说曹家要“补天”,补谁的天?曹家是满清的奴才包衣,当然不会补明朝的“天”,而大清朝如日中天,不需要他家来“补”。
                  我们还是简单说说女娲补天故事本身:上古时代 北方水神共工和南方火神祝融大战,水神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人民深处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灭亡的绝境。所幸女娲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尽管如此,还是引发了史前大洪水,特别是东南,一面是长江河水泛滥,一面是东面海水倒灌,整个东南一片汪洋。
                  而在明末清初,何尝不是“水火大战”,大明子民面临亡国亡家甚至亡种的绝境?
                  北方水神是谁? 当然是水国,大清国!
                  南方火神是谁?自然是明朝,明朝属火德。
                  水国清朝连年从东北杀出,李自成张献忠从陕西(西北)杀出,一路杀到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对大明子民来说,不正是“天塌了”吗?明朝亡于 西北李闯之乱,不正是“天倾西北”吗?
                  崇祯死后,明朝在东南一带苟延残喘,很快北方水国清朝围追而至,南明有识之士只能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抗清。这不就是“地陷东南”吗?东南之境眼看也要沦陷了,大水汹涌而至,堪比史前大洪水。 东南抗清,不就是抗击“水患”吗? 清国,水国也;清,水也。
                  火神、水神大战的结果是什么?跟上古时代那场战争一样,“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要问证据,《红楼梦》第一回第一句便是:
                  ----------------------------------------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風流之地。
                  ----------------------------------------
                  天倾西北,天塌了,所以才有女娲补天;地陷东南,所以才水患肆虐。 但这一次,没有了大禹这样的治水英雄,中华大地彻底沦为了‘水国’(大清国),所以才说“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IP属地:上海9楼2017-05-16 21:14
                回复
                  第一个人物,我选取的是林黛玉。
                    ——————————————————————————
                    1、绛珠草之谜
                    ——————————————————————————
                    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对她的来历,跟贾宝玉的来历是一样奇幻。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甲戌侧批: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绛珠草,甲戌本的批注已经提醒得很明白了。 绛,红色也(又是一个红);珠,泪珠也;绛珠,乃血泪也。 如果只是为了还情债,还泪还情就好了,怎么夸张到“血泪”的地步? (其实甲戌本很多批注,都是向读者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可惜胡适当年得到甲戌本,竟然没看出来,要是让蔡元培等人得到甲戌本,红楼之谜早已解开,也不用我等在此拾人牙慧了。)
                    绛珠,指‘血泪’,要不是批语提示,我等读者断然想不到,也不敢想,谁敢将“绛珠”这么美好的字眼,联想到血泪啊?
                    但细心点的看官,可能会由‘绛珠’想到‘红豆’。绛珠,红色的珠子,不就是红豆嘛。 贾宝玉唱过一首《红豆曲》,开头就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这里就告诉了我们,红豆,就是血泪;而红豆,就是绛珠,所以绛珠,就是血泪。
                    红豆代表相思,又叫相思豆;红豆就是绛珠草;绛珠血泪,就是相思血泪。
                    到底是对谁相思,以至于到了血泪如红豆一般滚落?
                    林黛玉当然是对贾宝玉相思,但不对啊,那时候的他们既没有分开、贾府也没有明确拆散他们,他们何来相思?还相思到流血泪的地步?
                    显然,这相思不是因为儿女情长,这血泪不是为了爱情而流,这血泪,是民族的血泪,是国破人亡的血泪,是‘家亡人散各奔腾’的血泪,是‘白骨如山忘姓氏’的血泪,……
                    这不是风月儿女故事,这分别是一部
                    家 亡 血 史 !
                    是的,贾王薛史,家亡血史也 !!! 可叹作者用心之苦、用情之深啊~


                  IP属地:上海11楼2017-05-16 21:26
                  回复
                    ----------------------------------------
                      2、黛玉为什么姓林?
                      ----------------------------------------
                      有客官说:你问得真是稀奇,因为她爸林如海姓林,她当然也姓林。
                      这不废话吗? 要知道 贾宝玉姓贾、薛宝钗姓薛,这是作者的设计别有匠心的,并非随便安排的,林黛玉姓林,同样也是大有讲究的。
                      我要说的是,林,其实隐喻林黛玉本来姓朱。 你信么?
                      姓朱的朋友都知道,朱,乃赤心木也,而朱姓有四源 皆可称成赤心木传人。朱姓的朋友喜欢自称“赤心木传人”。
                      赤心木,就是传说中的朱木,《山海经》中都有记载,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 朱姓人都将朱木,当做自己姓氏血缘的图腾。
                      林黛玉,当然是“木”,贾宝玉是“石”(玉是石的一种),所以他们俩有“木石前盟”之说;薛宝钗是“金”,所以和贾宝玉属于“金玉良缘”。
                      作者将黛玉定为姓林,又是绛珠草(红色的草,草木也,草也属木),就是暗示林黛玉是“红色的木”,也就是赤心木,就是朱木,最终的喻指,林黛玉其实 姓朱。
                      不过在《红楼梦》里面跟‘木’有关的人可不止林黛玉一人呢,迎春,诨名就是二木头人;王夫人也是如“木头似的”(贾母对其评价),贾宝玉也自称过“木头”…… 那他们这个‘木’跟林黛玉的‘木’是不是有同样的隐喻呢?


                    IP属地:上海12楼2017-05-16 21:27
                    回复
                      -----------------------------------------
                        3、林黛玉结局之谜
                        ------------------------------------------
                        关于林黛玉的最终结局,一直是众说纷纭。高鹗的续本虽然一直被红迷诟病,但其对林黛玉最后的死,写得非常精彩,“焚稿断痴情”,以及最后那句没说完的遗言“宝玉,你好……”,都是影视戏剧中的经典桥段,从文学上讲是非常成功的。 高鹗的续本,完全将《红楼梦》写成了梁祝 这样的爱情悲剧故事。《红楼梦》走出国门,对外宣传,也宣称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外国人这么看,没问题,但我们将《红楼梦》当做纯粹的爱情故事来看,那就辜负了作者的一腔血泪。 所以明眼人都知道通行本后40回是续本,贾母、王熙凤和王夫人姐妹,一起玩掉包计,骗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新婚夜,林黛玉得知真相愤恨交加、咳血而亡。 这样的情节也完全不符合《红楼梦》前面的设定。 因为只要 贾母活着,她是绝对不允许贾宝玉娶宝钗而抛弃林黛玉的。因为贾母最爱的两个人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也一直知道林黛玉肯定是要嫁给宝玉的,还开过“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们家媳妇”的玩笑,她们不可能策划这样的掉包计。王夫人虽然更喜欢薛宝钗,但只要贾母还活着,她也无可奈何。 关于这点很多读者都很清楚,就不再赘述。
                        87版电视剧,编剧们没有按照高鹗的续本来拍,而进行了大胆改编。在这个版本里,说贾宝玉跟随北静王去了西海沿子,就在这时传出了宫里元春赐婚的消息——赐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林黛玉无意中听到这消息,有如晴天霹雳,还没等宝玉回来,就郁郁而终。这个设定,虽然比高鹗续本更合理些,却没了续本那种悲剧的文学之美。另外 虽然元春是更欣赏薛宝钗从赐礼物——红麝串,可以看出。但元春也不会傻到不顾贾母和弟弟的感受,就强行赐婚。再说前面因为紫鹃一句玩笑话“林姑娘要回苏州”,结果引发贾宝玉的一场疯病。王夫人也被彻底吓倒,断然不会再唆使元春直接指婚。
                        关于主角人物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从判词和那幅画上去找答案。
                        【判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前者说黛玉,后者说宝钗)
                        【配图】: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在百家讲坛的刘心武老师,认为是林黛玉是投水而死,认为那跟玉带,是林黛玉投水时解开带被风吹走、挂在两株枯木上的。敢情林妹妹投水前还宽衣解带?刘心武的理由看似很充分,其实没有一条站得住脚。
                        理由1::因为林黛玉搞过葬花,所以她有“行为艺术”的瘾,泪尽之日,她盛装打扮,缓步走入湖水。
                        【驳斥】完全是想当然。何况林黛玉说过为什么要葬花。贾宝玉说,把花扫起来,撂到水里就完事了,何必用丝巾袋子包起来埋葬? 林黛玉的解释是“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林黛玉知道 花落在水里尚且会遭玷污了,何况她自己?她怎么可能还会去投湖自杀,难道她不怕被脏水臭水污了?《葬花吟》里也说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如果投水而死,谁知道会飘到哪个臭渠沟里去呢,这岂不违背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意?
                        理由2:她是天界绛珠仙子投胎,所以她会选择自己离开尘世。
                        【驳斥】这只解释了林黛玉最后是自杀,但没说解释“沉湖自尽”。
                        理由3:“冷月葬花魂”,所以她选择在月夜沉湖。该日应当是中秋。
                        【驳斥】这只是猜测自杀的时间,何况不能因为“冷月”二字就说是中秋,事实上,黛玉葬花是发生在:“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是三月中旬。三月份,天气很冷,可以称冷月。八月中秋,秋高气爽、月满人团圆,怎么能称冷月? 刘老师竟然根据“冷月”二字就联想到中秋节,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理由4:桃花社填柳絮词,黛诗中有一句“粉堕百花洲”,粉是花粉,洲乃是水域。像花一样的她也会死在水域。
                        【驳斥】这个理由实在太牵强。而且完全错解了“洲”的含义。洲,并不是指水域,而是指水中的陆地。中国每条河边、湖里,都有各式各样的洲,比如长沙有橘子洲,武汉有鹦鹉洲,怎么理解成水域呢?大观园的百花洲,也不是水域。
                        理由5:黛玉在怡红夜宴时占花名占到芙蓉,所以黛玉就是芙蓉,芙蓉又是水中花,所以就该死在水里。
                        【驳斥】红楼梦里说的芙蓉,并不是指水芙蓉,而是指木芙蓉,是长在陆地上的,并非水中花。因此也不能因此说林黛玉该死在水里。
                        理由6:诗社里林黛玉号“潇湘妃子”,而历史上真正的潇湘妃子娥皇和女英正是泪染竹斑,殉情入水。所以黛玉也会同娥皇女英。
                        【驳斥】这是唯一能勉强说得通的理由。但林黛玉之所以被称作潇湘妃子,一则是因为她住在潇湘馆;二则是因为她爱哭,这个别号还是探春给她取的。探春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所以潇湘妃子的别号,主要是说林黛玉爱哭,重点是说到“斑竹”上,而不是暗示她投水而死。
                        而“斑竹”大有考究,竹,谐音为朱。前面我们说了,林黛玉的林,其实就是影射她姓朱(明亡后却有朱明皇家后人改姓林的)。斑竹,泪痕斑斑的竹子,其实哭的是朱家王朝。说起来,那时候朱家王朝,可谓是血泪斑斑。斑竹,斑朱也。 与绛珠草有着类似的寓意。绛珠草,血泪草 也。也就是潇湘妃子这个别号,重点是说林黛玉常流眼泪这事,而且是“血泪”。贾宝玉在做女儿悲愁喜乐打油诗时,唱了《红豆曲》,开头一句便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眼中血泪,像红豆一样滚落,令人何等不忍卒听。
                        一直以来,刘心武的“黛玉投水”说很有市场,所以在此费了一番笔墨来驳斥。除了“投水说”,还有“病死说”,在此也不多说了。
                        那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
                        前面说了,根据判词和那幅画,林黛玉是“在林中上吊自杀的”。
                        很多读者不愿相信,林妹妹神仙般的人物,怎么会选择上吊死?这太惨烈了。但作者就是这么设计的。
                        判词和那幅画已经清楚地揭示了林黛玉的结局。那吴祖本(癸酉本)里的林黛玉到底是怎样的结局?


                      IP属地:上海13楼2017-05-16 21:31
                      回复
                        *****************************************
                          4、吴祖本(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
                          或许有人说,你不是说不拿癸酉本里的文字当证据吗?为什么要扯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我是这么考虑的,既然对林黛玉的结局有多种猜测,那多一种不多,为何不可以看看癸酉本里是怎么写的?
                          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癸酉本里“黛玉之死”可谓惊天动地、令人痛彻心扉,而且与二百年来人们的种种猜测都大不相同,剧情反转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但又不得不承认其言之有理。 这样的‘结局’,难道不值得一看吗?
                          “黛玉之死”发生在吴祖本的第九十七回《鸳鸯女谮语泄天机 绛珠仙泪尽抛全生》。
                          这一回大体说的是贾府已经被贾蓉贾蔷带领的“戎羌”势力所包围,但有小红(林红玉)组织抗敌,贾蓉他们一时打不进来,于是让潘又安和司棋夫妻潜进园子里,说服鸳鸯,一起跟着他们干。鸳鸯按照他们的意思,污蔑小红是贾蓉的内奸(谮语,就是谗言、诽谤的意思),林黛玉中了反间计,让家丁将小红活活打死。结果贾蓉一干人趁势攻进院子,点明要抓林黛玉。 林黛玉想着清白身子不能被这些人污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心里已经有了死意。刚好又吃了贾菖贾菱配的虎狼药,生不如死,于是撒谎支开紫鹃她们,一人跑到一片树林,吊死在老槐树下。 试摘几段文字:
                          -----------------------------------------------------------
                          紫鹃偎着含泪笑道:“我同姑娘想的一样,想咱们都是女儿清洁之身,未曾沾染了男人气味,我决意以死全节。”只见雪雁过来急切说道:“姑娘快想想法子罢,园门怕是被强盗守严了,出不去了。咱们再叫坏人抓住侮辱了可怎么是好?”黛玉听到侮辱二字,神色一惊,又转而笑道:“那里到这个利害份上了,你们到外头看看,有没有山洞可以躲起来,我想起来宝姑娘院子里有假山石,雪雁快收拾了东西,备些吃的,咱们都趁夜藏在里头。”
                          雪雁点点头,嗯了一声去里间找吃的去了。黛玉又对紫鹃道:“你快给我找根绳子,我把诗稿、书本捆了藏山洞里。万一叫他们看见了,也是烧毁。”紫鹃应了一声到屋里屋外找了半天,找来一根绳子,说:“用衣服一包不一样吗?”黛玉夺了绳子道:“快到里面收拾去,找些吃的,咱们到山洞里藏几天,再趁他们不留意跑了。这绳子可用的地方多,岂能少了?”紫鹃到里间去找诗稿书本。黛玉因被菖菱下了虎狼药,浑身难受,欲死不能,欲活受罪,拿了绳子就跑了出去。紫鹃翻找多时才抱着书本、诗稿出来,却见黛玉已不见了,吓的急忙到门外去找。又不敢呼喊,怕被贼寇知觉,只是偷偷的寻找,却见外头虽有朗月,只是比不得白天易瞧,故找了好几处,都没有找到,心里如火烧油浇一般。
                          且说黛玉趁着明月高照在园中急走,只见到处都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心里虽悲愤交加,只是因长年哭啼,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知道大势已去,加上药劲攻发,浑身辛苦,又怕被贼人侮辱,污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干净。不觉来至柳叶渚边,只见槐柳成阵,月泻树林,四周树影纷纷,花影丛丛。正是:
                          红粉佳人林黛玉,才比道韫貌绝伦。
                          呜咽沐月出绣闺,匆踏落花嗟怨深。
                          可怜离人遥双看,今夜相思孤月轮。
                          山河恨重情何极,举国缟素泣万门。
                          天运舛乱馆苑灭,满目凄惨鬼声吟。
                          只恨世人呲目凶,妙龄奈何泉路寻。
                          哀声何处诉知心,生未挽手死独人。
                          心知君心重缘份,亡家今夕愧思君。
                          诚叹世乱非汝罪,请速消念回转身。
                          污浊天地谁清洁,权錢世界虎狼蹲。
                          孤身决守生死念,却是众心又何忍。
                          无奈卿意实难挽,唯见树影落满身。
                          黛玉靠在一棵柳树上喘了口气,不禁仰天悲望,想道:我今之罪可算罄竹难书,错杀小红,致使贾家败于我手,众人也受我连累丢了性命,如今我死有余辜,怪只怪苍天无情,包容贼人恶行,轻纵他们肆意作乱,我亦似嫦娥悔意甚深,欲赴广寒宫,真真恨入骨髓。我此刻虽然死了,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虽得了个全尸,却未必有人肯埋。
                          不觉灵机一动,从袖子里掏出两个旧帕来,乃当年宝玉病时赠与他的,又想:日日当着人面拿它擦泪,人人都知是我之物,且上面还有字迹,下人会看的出来。寻了个柳树洞,放在里头。仰首见上面枝繁叶茂,可以挡的些風雨,莫淋坏了帕子,倘若有人见了,俯首即拾。又在柳树旁边的槐树下站了,将绳子往高处一投,穿过枝桠过来打了一个死结,望着远处连呼三声宝玉,将头儿望绳里一伸,足儿一蹬,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
                          忽然听见阵阵音乐之声,只见一群仙女抱着各种乐器奏乐跟从着一女飞来,心中正自恍惚,仔细一瞧,竟是秦氏飘飘荡荡而来,对他作个揖道:“我等奉警幻仙姑之命来接绛珠妹子回太虚幻境。”黛玉愕然道:“此话怎讲?”可卿道:“我本警幻之妹可卿是也,因妹子生前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之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日以甘露灌溉,欲酬报他甘露之惠,故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今已还尽,故请妹子到太虚幻境司掌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几处,妹子快随我前去销号。”黛玉听了,恍然大悟,道:“谢谢姐姐指点,不然妹子一生不得明白。”可卿携了其手,飘飘荡荡飞往仙界去了。
                          话说紫鹃四处寻找不到黛玉踪迹,忽在柳叶渚边看见黛玉吊死在槐树上,吓的大哭。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IP属地:上海14楼2017-05-16 21:31
                        回复
                          好帖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5-17 07:12
                          回复
                            很多善良的读者无法接受林妹妹这样的结局,尤其无法接受‘首席大丫鬟’鸳鸯竟然是个泄密者 这样的剧情大反转。 同时藏家何莉莉对这段那首诗有擅改,更增加此为伪作的口实。
                              但如果抛开这些,仔细看这短短几百字,会惊奇地发现,竟然完全照应了前面诸多伏笔。
                              【(1)玉带林中挂】 —— 玉带林,倒过来是林黛玉,意思是林黛玉在林中上吊,用的是绳子,并非玉带。这话是形容林黛玉上吊后,衣袂翩飞、玉带飘飘的情景。
                              【(2)贾菖贾菱暗中下毒】 —— 在第六回,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甲侧:为后菖菱伏脉。〗这个批注提示读者,后面有贾菖贾菱配药的重大情节。
                              【(3)冷月葬花魂】 —— 前面黛玉葬花,我们知道时间是三月中浣,也就是刚过了三月十五后几天,天气很冷,当然可以叫“冷月”。而林黛玉是死于哪一天呢?吴祖本没有明写,但写到了几天前,就是鸳鸯被司棋说服去使“反间计”的那个晚上,鸳鸯心想:“前儿是三月十五,月又大又亮,今儿十七月还是这么圆,直照的地上明晃晃的……”也就是林黛玉死的日子跟她葬花的日子很可能一样,都是三月十几日(三月十五日后)。当然是“冷月”。死后一缕诗魂被秦可卿带走了,自然是“冷月葬花魂”。
                              林黛玉究竟死于哪一天?我大胆推测,是 三月十九日。
                              大家可能都知道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正是明朝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日子。
                              【(4)紫鹃啼血 】—— 黛玉死了,紫鹃自然不会苟活,高鹗的续本和87版电视剧的设计都不合理。在 吴祖本里,紫鹃发现黛玉上吊身亡,将黛玉放下之后,紫鹃自己也疯疯癫癫了,一路走一路喊:“姑娘,回去吧”,声音凄楚悲凉,喊得乌鹊惊飞、叫人毛骨悚然。最后吐了一路的血 而亡。
                              贾环皱眉道:“那个疯子是姓林的丫头名唤紫鹃的。咱们喝了一天,他也嚎了一天,尽是什么不如归去,讨厌的很!快把他扔湖里淹死算了。”一贼笑道:“刚派人过去瞧了,那丫头吐了一路的血,已经死了。明日也带着扔城外罢。”贾环疑惑道:“怎么姓林的没听说他在那里,死活也不知。”众贼都笑道:“白天埋了这么多尸骨,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也许里面就有也未可知。”
                              紫鹃之死,真正印证了她的名字——杜鹃啼血,杜鹃不断啼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5)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 善良的读者不愿相信贾府后来白骨如山,林黛玉临死前看到的情景,便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又担心“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白骨如山忘姓氏),所以才丢下两块旧手帕。 这个旧手帕说贾宝玉送给她表明自己的“念旧”。后来贾宝玉正是根据这两块旧手帕才找到了林黛玉的一堆白骨。
                              【(6)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这是甄士隐为《好了歌》做的注解诗,甲戌本批语就说 这句话是揭示了“黛玉、晴雯一干人”的结局。 在吴祖本里,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好几个月后,才偷偷来到贾府,却在槐树下看到了林黛玉的白骨,他和薛宝钗将白骨安葬。 也因为这宝玉对宝钗心生好感,终究抵不过宝钗肌肤的诱惑,在红灯帐里同房了,这就是紧接着的那句“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本批语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是说宝玉刚埋了黛玉的白骨(送死),就迎了新人(迎新),突然恩爱,突然悲痛,这种恩爱与悲痛,始终在折磨着贾宝玉,缠绵不去。
                              【(7)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 这是黛玉的《葬花吟》一句,其实是暗示了黛玉的结局。 在吴祖本里,宝钗和宝玉,将黛玉的白骨收起来放进袋子里,暗合“锦囊收艳骨”。然后带到青枫浦里,埋葬了。
                              【(8)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这出自惜春的判词,吴祖本也写埋葬黛玉时也写了这种场景。 “两人(宝玉宝钗)来到城外,却见黄土垄上荒草萋萋,青枫白杨,遮掩座座坟冢,乃是贾氏祖茔所在。” 原来白杨村青枫林下是贾家的祖坟所在地。
                              【(9)前有《芙蓉洡》,后有“祭妻文”】—— 红学家早就考证出,晴雯是黛玉之副,贾宝玉为晴雯写《芙蓉洡》,那林黛玉要是死了,贾宝玉定会浓墨重彩地写一篇更悲痛的洡文。 在吴祖本里,我们有幸看到了悼念林黛玉的洡文:
                              “吾妻林氏黛玉自临人世,迄今凡十有九载……赤子黼黻,愿以众命换取玉容仙质………血污游魂惊心,草舞腥風溅泪。……虎兕争兮咸京晦,狼蝎侵兮旧邦堕。………犬戎为患,自尧舜侵扰中华。……带剑挟弓兮,以破戎羌;……天何如是之无情兮,龙战于野血玄黄。”
                              整篇诔文有1720余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找(搜索癸酉本)。有人说癸酉本是伪本,是后人续写的,且不说各种伏笔如何对应得严丝合缝,就是这篇洡文,又有几人 续得出来?高鹗的续本从文笔来说,已经算是精品了,但里面的诗文与前八十回以及癸酉本后28回比起来,还差有不少差距。


                            IP属地:上海16楼2017-05-17 09:30
                            回复
                              *************************************
                                5、林黛玉影射人物揭秘
                                *************************************
                                窃以为:作者用林黛玉来喻指【明王朝】,人物影射更多的是指她是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
                                有朋友会说,这没啥稀奇的,早有人揭秘了。没错,最有名的当数蔡元培大师,他在《红楼梦索隐》就说,林黛玉喻指明朝,薛宝钗喻指清朝,贾宝玉是传国玉玺,代表皇权,钗黛争宝玉,就是大清、大明争天下。
                                虽然蔡大师的索隐被胡适讥讽为“猜笨谜”,但这个笨谜是能自圆其说的。蔡元培更多地是揭示《红楼梦》的主题,对具体影射其实语焉不详,我要做的就是从文本出发,从文本找证据,从历史找依据,来一一解读论证。
                                也有的朋友,受袁腾飞这样的愤青老师所影响,在他们的眼里,明朝皇帝都是王八蛋,怎么能那神仙般的林妹妹比作那个暴怒寡恩的亡国之君崇祯?
                                是的,说实话,我也不愿意看到林黛玉是影射崇祯。以我愚见,崇祯的情商智商都不高,性格暴喜暴忧,为人刻薄寡恩,在面对明末乱世,可谓昏招迭出,不但没有挽救危局,还大有自毁长城之举。他不是个心智成熟的皇帝,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但这也这与他没有系统地接受帝王教育有关。我们都知道,他是因为哥哥朱由校年纪轻轻死了、他意外做了皇帝。他哥哥也是意外做皇帝,因为他们的老爸朱常洛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死了,以致于他父亲还没来得及为他们安排帝王术、治国术的教育就死了。他哥哥文化程度不高,连看奏折都费力,于是也懒得费那个心,将国家大事交给内廷(魏忠贤)喝外廷(内阁)。
                                其实崇祯比他哥哥的水平高不到哪里去,也跟他哥哥一样,他做皇帝时才16岁,到他自杀殉国才34岁。就算是秦皇汉武这样牛逼的人物,年轻时都需要宰相大臣辅助,可年轻的崇祯,对内面对的是明末宦官专权、百官党争,对外是女金大军连年压境,而全国天灾人祸不断。当时的局面可谓是“忽喇喇大厦将倾,昏惨惨油灯将枯”。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要是能将朝廷上下团结一心,共度危难,那倒还能扶大厦于既倒,那他肯定是个圣君。 然而年纪轻轻的他,选择了意气用事,他内廷外廷都不相信,无论大事小事,都抓在手里,刚愎自用。 行事又好走极端派出的将领,吃了败仗,二话不说,就直接杀,杀了还传首九边 —— 这搁现在,就是典型的愤青思维,不是成熟理智的政治家的风范。 还制造了冤杀袁崇焕的著名冤案(不管袁崇焕是不是汉奸,但都不该是那个处理法),以致于到后来都没人敢出来带兵打仗了。 派去清剿农民军的军队,经常出现哗变,将领们带领士兵大量加入农民军。 而驻守辽东对抗清军的将领,跟崇祯也是离心离德,连洪承畴这样的后来都投降了满清。 正如他临终时的忏悔一样,他是罪孽深重,愧对祖宗和江山社稷,最后去冠冕、披发盖面,上吊而亡。 他这样的亡国之君,怎么能跟林妹妹相比呢?
                              对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解答:
                                第一,我们说了,影射不等于原型创作,不能说林黛玉的生活原型、历史原型就是崇祯朱由检。 她只是影射,只是从林黛玉的性格、悲惨命运,来影射历史中的崇祯,或者来喻指那个多灾多难的明王朝。
                                第二,我们所了解的崇祯并不代表是作者心目中的崇祯。或许在作者的眼里,崇祯并不是像我说的那么不堪。 事实上在明朝遗臣心里,崇祯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上台后励精图治、清除了阉党,一度让人民看到了明朝中兴的希望,明朝灭亡的祸根其实从万历(他爷爷)后期就埋下了,加之天灾人祸,内有流寇,外有戎羌,实在是补天乏术。
                                如果作者是吴伟业(吴梅村)的话,那他把年轻的崇祯皇帝比作‘阆苑仙葩’的林黛玉,从情感上讲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入过翰林,崇祯对他有知遇之恩(崇祯亲自钦点赏识过他进士文章),可以说“深受皇恩”。1644年,崇祯自杀殉国,他在老家也要自杀殉主,但被家人死死拦住。可以说,明朝灭亡、崇祯自杀,给他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心灵沉痛,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在“悼红轩”里,将满腔的悲愤,对故国和君主的痛思,都倾注在《红楼梦》的人物里、故事中。 以致于那一歌一曲、一诗一词,都是字字泣血!
                                所以作者是重点将林黛玉的悲惨命运,来影射崇祯以及明王朝的悲惨结局,同时兼顾两者在性情上的类似。 至于林黛玉是怎样的“阆苑仙葩”,是多么 多愁善感,多么的才思敏捷啊,这些与崇祯关联不大,更多地是通过林黛玉来展现明王朝的多才多情,有如阆苑仙葩。 而具体的生活故事细节,自然不能跟崇祯对应上,如果这些都能对应,那就不叫影射了,而是 原型写作了。 或者说那就成了刘心武的揭秘,他就是从生活细节去寻找所谓曹家的生活原型。 咱们不能往‘曹家沟’里跳。


                              IP属地:上海17楼2017-05-17 1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