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3,586贴子:9,968,522

《红楼梦》是时间精准的历史文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两个重要的时间提示
——“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四月二十六日芒种”
时间指向1725年,1726年。
“四月二十六日芒种”——1725年雍正三年
“十一月三十日冬至”——1726年雍正四年
(见附件5)
《红楼梦》使用的时间是真实的历史时间。
根据《红楼梦》判词和批书人的提示,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跃然纸上。
注意:时间,时间,时间,,
沿着时间追寻,《红楼梦》的描写,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严丝合缝,一一吻合。
《红楼梦》记录的1725年、1726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年羹尧悖逆事发
雍正三年(1725年)五月,八皇子胤禩一党活动情况
雍正三年(1725年)“梅花盛开”时,年羹尧的妹妹——敦肃皇贵妃“离奇死亡”
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政治事件。
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二十几,九皇子胤禟死亡。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初,“满园的菊花又盛开”时,八皇子胤禩死亡。
雍正五年(1727年)春分(二月二十九),九皇子胤禟的三格格“上吊自杀”
《红楼梦》一丝不苟地记录历史时间,记录历史人物,记录历史事件。
《红楼梦》中的判词预示人物命运。
抓住时间线索,根据判词和批书人的提示,相应的历史人物、相应的历史事件,一一呈现。
附件1,根据时间和秦可卿的判词,确定秦可卿的原型——九皇子胤禟的女儿。《红楼梦》第十一回,记录了九皇子的“罪”与死。
秦可卿的判词及《好事终》记录了“正史” “野史”都没有的内容,九皇子的女儿是“上吊自杀”。
附件2,根据时间和贾元春的判词,确定贾元春的原型——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红楼梦》通过贾元春的判词及《恨无常》,记录了敦肃皇贵妃的“非正常死亡”。——与正史不一致。
年羹尧为什么被杀?一直有争论。《红楼梦》揭示的原因——年羹尧参与了皇权斗争。
附件3,根据时间和《红楼梦》批书人的提示,确定冯紫英的原型——八皇子胤禩的儿子“菩萨保”。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九回,记录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四月、五月八皇子一党的活动情况。
《红楼梦》的创作者对“菩萨保”,不仅仅是认识,可以说非常了解熟悉。
附件4,根据时间和王熙凤的判词,确定王熙凤的原型——八皇子的福晋郭络罗氏。判词透露了郭络罗氏的死亡与“火”有关。——与野史相吻合。
确定王熙凤的原型之后,可以发现,《红楼梦》第十一回,记录了八皇子胤禩的死亡时间——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初。
附件5,时间1725年1726年的确定。《红楼梦》历史画卷。
一些历史资料、历史文献、历史档案没有的内容,可以在《红楼梦》里找寻。
比如,乾隆时期,大名鼎鼎的傅恒——傅恒的出生时间,及傅恒父亲李荣保的死亡时间,搞不太清楚——《红楼梦》里似乎有提示。
再比如,八皇子允禩的老师何焯,有一女儿,寄养在八王府邸。后来下落不明。——《红楼梦》告诉我们她的去向。


1楼2017-02-27 02:09回复

    附件1 秦可卿的原型与康熙九皇子之死
    秦可卿的原型——九皇子的女儿
    (刘心武经过十年研究,经过全方位、多角度论述,认为秦可卿是“公主身份”。刘心武这一说法影响很大,但也遭到了很多批评,——主要是因为刘心武没有“证据”。)
    确定秦可卿的原型重要证据——时间
    《红楼梦》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贾敬过生日,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等来到宁国府。
    时间九月初,“满园的菊花又盛开”。
    这一年是1726年——“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王夫人道:“前日听见你大妹妹说,蓉哥儿媳妇儿身上有些不大好,到底是怎么样?”尤氏道:“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邢夫人接着说道:“别是喜罢?”——
    秦可卿生病的时间——八月二十几。
    “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
    真事隐:
    【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二十七日,九皇子胤禟因腹泄卒于保定。】
    秦可卿的病——六月份开始的。
    “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说这话的时间是九月初。
    八月一个月,七月一个月。
    真事隐:
    【雍正四年六月初一日,雍正将八皇子胤禩、九皇子胤禟、十四皇子胤禵之罪状颁示全国,议胤禩罪状四十款,议胤禟罪状二十八款,议胤禵罪状十四款。】
    秦可卿的死亡时间——
    第十回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贾蓉看了,说:“高明的很。还要请教先生,这病与性命终久有妨无妨?”先生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
    这个看病的先生,“姓张名友士,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
    根据张友士的说法,秦可卿死于雍正五年(1727年)春分(二月二十九)。
    真事隐:
    【爱新觉罗·胤禟的第三女,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六月十三日辰时生,雍正五年丁未二月卒,年二十四岁。】
    刘心武认为,秦可卿的病是“政治病”,秦可卿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其实,秦可卿是九皇子胤禟的女儿。
    确定秦可卿的原型另一重要依据——秦可卿的判词及《好事终》。
    (秦可卿的判词及《好事终》,涉及人物事件众多,以后另论。)
    秦可卿的判词及《好事终》透露,九皇子的女儿是“上吊自杀”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画梁春尽落香尘。
    《红楼梦》第十一回,隐写了九皇子胤禟之死,记录了胤禟的死亡时间——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二十几。


    2楼2017-02-27 02:10
    收起回复

      附件2 贾元春的原型与年羹尧之死
      贾元春的原型——年羹尧的妹妹
      秦可卿生病时,“满园的菊花又盛开”,是1726年秋。
      上一年是雍正三年(1725年)。
      《红楼梦》第五回是1725年的事情。
      “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甲戌侧批:元春消息动矣。]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
      注意:[甲戌侧批:元春消息动矣。]
      宁府梅花开,元春消息动。——梅花开在何时?
      《红楼梦》第五十回指示,梅花开在十月。
      ——宝玉笑向宝钗黛玉等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
      ——贾母笑道: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
      1725年梅花盛开时,有什么消息?
      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贵妃年氏离奇死亡。
      皇贵妃死后一个月,年羮尧被降罪。
      【八日壬寅,世宗皇帝,自北京郊外圆明园起驾赶赴河北遵化,年贵妃“不怿”请留,未能随行。
      十四日戊申,皇帝犹对病势已亟的贵妃“深为轸念”。
      十五日,下旨将贵妃年氏封为皇贵妃。
      十八日壬子,皇帝返回圆明园。
      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谥号为敦肃皇贵妃。】
      (百度百科)
      年羹尧(1679年—1726年),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
      《红楼梦》中的贵妃贾元春,原型为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
      依据之一,时间
      依据之二,贾元春的判词及《恨无常》
      贾元春的判词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甲夹批:显极。]
      虎兕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
      “二十年来”1726年之前的二十年来,“1703年——1726年”
      “是非”——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
      “榴花开处照宫闱”
      刘心武解释:“榴”就是石榴,石榴多籽。封建社会,从皇族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希望多子多福。
      “榴花开处”意味着什么?刘心武认为,“意味着小说里面的那个贾元春实际上她已经为皇帝怀孕了,孩子却并没有能顺利地落生,石榴树开花并没有完全结成石榴。”
      【年贵妃共生育有四个孩子,三个皇子一公主。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生皇四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生皇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生皇八子福惠,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生皇九子福沛。三子一女全部夭折。】
      “三春争及初春景”
      [甲夹批:显极。]显耀之极的意思吧。
      “虎兕相逢大梦归。”
      刘心武解释:虎,一种猛兽,兕也是一种猛兽,代表两股政治力量。贾元春死于权力斗争。
      还有一种文本“虎兔相逢大梦归”。望文生义,康熙末年1722年,雍正元年1723年。1722年是虎年,1723年是兔年。贾元春死于权力更替。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夹批:悲险之至!]。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刘心武解释,“无常”是催命鬼。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刘心武解释: 一个人眼睁睁地不愿意死,生理上不到死的时候,结果“把万事全抛”,就说明是非正常死亡。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刘心武解释:她很可能是被别人缢死的,被别人用绸巾、玉帛绞死的。
      【关于年贵妃的死亡,史界与文艺界除有“病逝说”之外,还有“绝望自杀说”,“勒逼自尽说”及“秘谕赐死说”等等。】
      “望家乡,路远山高。”
      常乃明红学解释,是指“与世隔绝的偏僻地方。”
      【年贵妃死在圆明园】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常乃明红学解释:“她不光是失去了人身自由,同时还和她的父母家人失去了一切联系。”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刘心武解释:“退步抽身”就是从皇权斗争的格局里面来退步,来抽身。
      “元春消息动矣”——《红楼梦》创作者以“甲戌侧批”的方式,记录年羹尧之死。
      《红楼梦》暗示,年羹尧卷入了皇权斗争,没有尽早“退步抽身”。
      雍正皇帝登基,年羹尧是有功的。年羹尧还立下赫赫军功。为什么杀年羹尧,不少清史学者研究这个问题。红楼梦透露出的信息,不知是否有助于对年羹尧的研究。


      3楼2017-02-27 02:11
      收起回复

        附件3 冯紫英的原型与八皇子胤禩一党
        冯紫英的原型——八皇子的儿子“菩萨保”
        依据之一:时间
        依据之二:“传真写照”
        依据之三:社会关系
        依据之四:一张合影
        依据之一:时间
        “铁网”二字,在《红楼梦》中出现过两次。
        一次是第十三回,“铁网”和“义忠亲王老千岁”有关。义忠亲王老千岁后来“坏了事”,棺材木没用上,让秦可卿给用了。
        另一次“铁网”的出现,和冯紫英有关。
        [甲戌侧批: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
        明明是“铁网”,《红楼梦》批书人批的是“尘网”。
        盖“小人物尘网,大人物铁网也”。
        尘网难逃,铁网更难逃——冯紫英“铁网”难逃。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的?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庚辰侧批:如何着想?新奇字样。]宝玉道:“几时的话?”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宝玉道:“怪道前儿初三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呢。我要问,不知怎么就忘了。单你去了,还是老世伯也去了?”紫英道:“可不是家父去,我没法儿,去罢了。难道我闲疯了,咱们几个人吃酒听唱的不乐,寻那个苦恼去?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甲戌侧批:似又伏一大事样,英侠人累累如是,令人猜摹。]——
        根据这段文字,冯紫英跟着他父亲去了趟铁网山,三月二十八日去的。
        回来的时间:大约四月初三四——四月二十六
        (四月二十六贾宝玉去冯紫英家喝酒)
        这一年是哪一年呢?《红楼梦》及时出现了时间提示。
        第二十七回“四月二十六日芒种”——1725年。
        1725年三月、四月发生了什么,冯紫英一会儿“大不幸”,一会儿“大幸”?
        历史的真实: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二十七日,议总理事务王大臣功过,八皇子胤禩无功有罪;
        四月十六日,因工部所制阿尔泰军用之兵器粗陋,谕责管工部事胤禩。
        四月,雍正皇帝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因年羹尧悖逆事发,雍正皇帝推迟了对八皇子一党的处置。)
        根据时间:
        暂定,冯紫英的原型为八皇子的儿子“菩萨保”。
        (百度百科)
        爱新觉罗·弘旺,康熙第八子胤禩之长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正月初五日寅时生,母妾张氏,张之碧之女。弘旺曾因其父胤禩参与康熙末年众子夺嫡为雍正所忌,改名为“菩萨保”。弘旺在其父死后被贬为披甲(就是兵丁),被发往热河充军。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壬午十一月初二日亥时卒,年五十五岁。 弘旺著有《元功名臣录》、《皇清通志纲要》、《松月堂目下旧见》。
        回过头看文本,“大不幸之中又大幸”
        大不幸——冯紫英和他“家父”,去了铁网山,“铁网难逃”,
        大幸——竟然逃回来了。(因年羹尧事发,暂时躲过一劫)
        冯紫英去铁网山是没办法:“可不是家父去,我没法儿,去罢了。难道我闲疯了,咱们几个人吃酒听唱的不乐,寻那个苦恼去?”
        菩萨保受其父八皇子连累,无可奈何。
        冯紫英很忙:
        ——薛蟠众人见他吃完了茶,都说道:“且入席,有话慢慢的说。”冯紫英听说,便立起身来说道:“论理,我该陪饮几杯才是,只是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回去还要见家父面回,实不敢领。”薛蟠宝玉众人那里肯依,死拉着不放。
        冯紫英忙什么?八皇子一党“苟延残喘”。
        依据之二:“传真写照”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说犹未了,只见冯紫英一路说笑,[庚辰侧批:如见如闻。]已进来了。[甲戌侧批:一派英气如在纸上,特为金闺润色也。]
        ——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的?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
        ——若必定叫我领,拿大杯来,[庚辰侧批:写豪爽人如此。]我领两杯就是了。”众人听说,只得罢了,薛蟠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那冯紫英站着,一气而尽。[甲戌侧批:令人快活煞。][庚辰侧批:爽快人如此,令人羡煞。]
        《红楼梦》批书人提示,冯紫英是“红楼四侠”之一,对冯紫英的描写是“传真写照”。
        冯紫英,英气、豪爽,少年英侠。
        再来看“菩萨保”
        张建的《弘旺幽囚史事发微》一文,对其有研究。
        “挥拳”
        冯紫英“挥拳”,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
        菩萨保“挥拳”
        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发生了弘旺殴打官员案:
        正月十六日,行宫千总陈京,因骑马进城门,阿其那之子甲兵菩萨保将陈京之补缎褂、素珠俱撕坏,并殴打。
        “侠气”
        据《弘旺幽囚史事发微》,弘旺(菩萨保)
        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四日,黜宗室。三月十二日,拘禁。二十三日,发热河充军。
        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初六,弘旺与守兵秘密结拜兄弟。
        弘旺在结拜仪式上发誓:“我要是欺凌弟弟们,死无全尸”。
        据《弘旺幽囚史事发微》,菩萨保还对结拜兄弟说过:
        “万一主子开恩把我放了,指定封王爷、贝勒。到那时候,我一准把你们带去京城,落个好差事什么的。”
        (据《弘旺幽囚史事发微》,菩萨保对雍正皇帝抱有幻想,雍正皇帝好像也并不讨厌这个侄子。)
        “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乾隆继位后,命王、大臣议奏阿其那、塞思黑子孙事宜。腊月初十,议定恢复弘旺本名,给予红带,纳入玉牒,月领饷银3两,另给房20间、田15顷、奴仆8人,以为资生之计。”
        乾隆七年(1742年)六月,弘旺被乾隆斥责,因“在朝阳门外过宿”,“甘与大臣侍卫平等相交”“肆行妄为”。
        “甘与大臣侍卫平等相交”,我们可以想见菩萨保的“侠气”。
        八皇子给其子改名“菩萨保”,
        有人认为是,请求雍正皇帝放过他的儿子;
        也有人认为是,祈求神佛保佑他的儿子渡过劫难。
        《红楼梦》中,冯紫英的文化水平,比不上贾宝玉,比薛蟠强。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下该冯紫英,说道:
        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
        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
        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
        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甲戌侧批:紫英口中应当如是。]”
        来看菩萨保:
        据说他写了一本书《皇清通志纲要》,
        据说这本书,错别字极多,
        据说这本书是清史学者研究“九子夺嫡”的重要材料,
        据说其父的死亡时间,是根据这本书的记录确定的。
        依据之三:社会关系
        给秦可卿看病的医生,是冯紫英介绍的。
        《红楼梦》第十回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贾珍:“我正进来要告诉你:方才冯紫英来看我,他见我有些抑郁之色,问我是怎么了。我才告诉他说,媳妇忽然身子有好大的不爽快,因为不得个好太医,断不透是喜是病,又不知有妨碍无妨碍,所以我这两日心里着实着急。冯紫英因说起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张名友士,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己卯侧批:未必能如此。][蒙侧批:举荐人的通套,多是如此说。]今年是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现在他家住着呢。这么看来,竟是合该媳妇的病在他手里除灾亦未可知。我即刻差人拿我的名帖请去了。[蒙侧批:父母之 心,昊天罔极。]今日倘或天晚了不能来,明日想必一定来。况且冯紫英又即刻回家亲自去求他,务必叫他来瞧瞧。等这个张先生来瞧了再说罢。”
        冯紫英非常关心秦可卿的病,
        “冯紫英又即刻回家亲自去求他,务必叫他来瞧瞧”。
        给秦可卿送殡,冯紫英也来了。
        历史的真实:
        秦可卿的原型——九皇子的女儿
        冯紫英的原型——菩萨保,八皇子的儿子。
        八皇子、九皇子,关系极好。
        依据之四:一张合影
        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份,八皇子一党,知道“大难临头”了,“铁网”难逃。
        他们举办法事,祈福消灾。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
        平安醮——“祈福消灾”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
        ——刚要说话,只见贾珍、贾蓉的妻子婆媳两个来了,彼此见过,贾母方说:“你们又来做什么,我不过没事来逛逛。”一句话没说了,只见人报:“冯将军家有人来了。”原来冯紫英家听见贾府在庙里打醮,连忙预备了猪羊香烛茶银之类的东西送礼。凤姐儿听了,忙赶过正楼来,拍手笑道:“嗳呀!我就不防这个。只说咱们娘儿们来闲逛逛,人家只当咱们大摆斋坛的来送礼。都是老太太闹的。这又不得不预备赏封儿。”刚说了,只见冯家的两个管家娘子上楼来了。冯家两个未去,接着允郎也有礼来了。于是接二连三,都听见贾府打醮,女眷都在庙里,凡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
        《红楼梦》的创作者,为这些人合影。
        小合影——冯紫英+秦可卿
        贾蓉的妻子——秦可卿——九皇子的女儿
        冯紫英——菩萨保——八皇子的儿子
        大合影——冯紫英+秦可卿+远亲近友世家相与(八皇子一党)+允郎
        允郎,古今中外,没有人叫这个名字。
        允郎,在《红楼梦》中唯一的一次出现,就在这里。
        康熙皇帝的儿子,名字中间字“胤”。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避讳,令他的兄弟们改为“允”。
        允郎是谁,只有一个解释——雍正的兄弟们。
        “允郎”出现了。
        出现的时间——雍正三年(1725年)五月初一。
        出现的地点——“祈福消灾”活动现场。
        可以说,允郎的出现,是冯紫英=菩萨保的铁证。
        注意:王熙凤出现在这个合影里
        ——“凤姐儿听了,忙赶过正楼来,拍手笑道”——
        王熙凤为什么会藏在这张合影里?
        并且,是在合影的正中间——“正楼”
        “王熙凤”是谁?
        谁是“王熙凤”?


        4楼2017-02-27 02:12
        回复

          附件4 王熙凤的原型与八皇子胤禩之死
          王熙凤的原型——八福晋郭络罗氏
          证据一:一张合影
          证据二:“传神写照”
          证据三:社会关系
          证据四:王熙凤的判词及《聪明累》
          证据五:时间
          证据一:一张合影
          合影人员:
          允郎(八皇子九皇子等雍正帝的兄弟)+秦可卿(九皇子的女儿)+王熙凤+冯紫英(八皇子的儿子菩萨保)+远亲近友世家相与(八皇子党人)
          王熙凤,居合影中间位置(“正楼”)。
          初步认定,王熙凤的原型——八福晋郭络罗氏
          合影时间:雍正三年(1725年)五月初一
          合影主题:上列人员预知“大难临头”,在举行“祈福消灾”活动,《红楼梦》创作者为之留念。
          此时,
          八皇子胤禩,临死还有十六个月;
          九皇子胤禟,临死还有十五个月;
          九皇子的女儿,临死还有一年八个月;
          八福晋郭络罗氏,临死还有八个月;
          菩萨保,临“热河充军”还有九个月;
          八皇子党人,鄂伦岱、阿尔松阿临死还有十二个月;
          其他,等等,等等。
          《红楼梦》第八回——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甲戌侧批: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注意:“公子”“红妆”“白骨如山”——“ 似与题(红楼梦主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证据二:“传神写照”
          八福晋郭络罗氏
          (文中出现的关于郭络罗氏的文字均来自百度百科)
          郭络罗氏,康熙八皇子廉亲王爱新觉罗·胤禩的嫡福晋(正室夫人),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
          郭络罗氏出生名门贵族,家世显赫,身份尊贵,从小受到宠爱,为人比较傲慢任性,无子女。
          关于郭络罗氏的死因,有种说法是被雍正帝勒令自焚,“散骨扬灰”。
          “令庶人允禩妻自尽,仍散骨以伏其辜。散骨谓扬灰也”。
          “传神写照”
          《红楼梦》创作者自云:
          “作者拘定”“阿凤三魂六魄”“写形追像”“为阿凤写照”。
          《红楼梦》第三回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陽五凤挂珠钗,[甲戌侧批:头。]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甲戌侧批: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甲戌侧批:腰。]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甲戌侧批:为阿凤写照。甲戌眉批:试问诸公:从来小说中可有写形追像至此者?]
          (有人认为,王熙凤出场的这身打扮,是皇后装束)
          郭络罗氏——嫉妒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指责八福晋郭络罗氏“嫉妒”
          王熙凤——变生不测凤姐泼醋(第四十四回)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第六十八回)
          郭络罗氏——无子
          郭络罗氏、王熙凤均无子,没有自己生的儿子。
          郭络罗氏——狐媚
          雍正皇帝斥责八福晋郭络罗氏“狐媚”
          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郭络罗氏——童年
          郭络罗氏自小承欢于安亲王岳乐膝下,颇受宠爱,性格泼辣。
          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
          郭络罗氏——才干
          郭络罗氏是一位能妻,是允禩府中的当家人,在一些重要事情上,为允禩出谋划策。
          秦道然(九皇子的老师)在雍正朝的供词中也提到胤禩府内的事俱是由福晋掌管的。
          王熙凤——毛泽东“对王熙凤的评价甚高,他认为王熙凤是当内务部长的材料,称赞她有战略头脑。”
          郭络罗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秦道然供称,允禩与何焯(八皇子的老师)谈话,从不避开福晋。一日,两人正在说话,福晋在门外望见,就大笑起来,笑声闻之于外,而允禩见此,并无责怪之意。
          王熙凤——《红楼梦》第三回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甲戌侧批:懦笔庸笔何能及此!]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甲戌侧批: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甲戌眉批:另磨新墨,搦锐笔,特独出熙凤一人。未见其人,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甲戌侧批:原有此一想。]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郭络罗氏——对皇帝,不惧不服
          八福晋郭络罗氏自幼为安亲王岳乐所娇宠,性格鲜明,无拘无束,似缺少大家闺秀风范,且有一定政治头脑。
          雍正皇帝登基不久,晋封八皇子允禩为亲王(廉亲王)。封王当日,郭络罗氏的娘家戚属前往祝贺,她却道:“有何喜可贺?恐不能保此首领耳!”
          雍正四年(1726年)年初,雍正皇帝说,允禩“终怀异心,并不悛改,未必非伊妻唆使所致”。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将她革去福晋,休回外家,并“降旨与伊外家人等,另给房屋数间居住,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郭络罗氏接到该旨,“毫无畏惧,忿然而去”。
          (有人认为,郭络罗氏不惧不服的态度,激怒了雍正皇帝)。
          王熙凤——第六十八回:“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注意:“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句俗语的出处,竟然是王熙凤。
          百度百科——【典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毛泽东也是这样认为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是古人有言,其人叫王熙凤,又名凤姐儿,就是她说的。”
          (毛泽东《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证据三:社会关系
          《红楼梦》中,王熙凤和秦可卿是“知己”。
          第十一回
          ——尤氏道:“你是初三日在这里见他的,他强扎挣了半天,也是因你们娘儿两个好的上头,他才恋恋的舍不得去。”凤姐儿听了,眼圈儿红了半天,半日方说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个年纪,倘或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人还活着有甚么趣儿!”
          尤氏道:“好妹妹,媳妇听你的话,你去开导开导他,我也放心。
          ——凤姐儿、宝玉方和贾蓉到秦氏这边来。进了房门,悄悄的走到里间房门口,秦氏见了,就要站起来,凤姐儿说:“快别起来,看起猛了头晕。”[蒙侧批:知心每每如此。]于是凤姐儿就紧走了两步,拉住秦氏的手,说道:“我的奶奶!怎么几日不见,就瘦的这么着了!”
          ——这里凤姐儿又劝解了秦氏一番,又低低的说了许多衷肠话儿,尤氏打发人请了两三遍,凤姐儿才向秦氏说道:“你好生养着罢,我再来看你。合该你这病要好,所以前日就有人荐了这个好大夫来,再也是不怕的了。”秦氏笑道:“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
          ——秦氏又道:“婶子,恕我不能跟过去了。闲了时候还求婶子常过来瞧瞧我,咱们娘儿们坐坐,多说几遭话儿。”凤姐儿听了,不觉得又眼圈儿一红,遂说道:“我得了闲儿必常来看你。”
          秦可卿临死给王熙凤“托梦”
          第十三回
          ——凤姐方觉星眼微蒙,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婶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甲戌侧批:一语贬尽贾家一族空顶冠束带者。]
          《红楼梦》中秦可卿称王熙凤为“婶子”。
          真实的历史:
          “王熙凤”确是“秦可卿”的“婶子”。
          王熙凤——郭络罗氏——八皇子的福晋,
          秦可卿——九皇子的女儿。
          证据四:王熙凤的判词及《聪明累》
          《红楼梦》中的判词预示人物命运。
          王熙凤的判词——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苦向金陵事更哀。
          1980年,云南大学杨光汉《‘一从二令三人木’新解》认为,“一从”即“自从”之意,“二令”即“冷”字,“三人木”就是“人来”二字。
          【三人木——人人人木——人来(来的繁体字——人人木)】
          杨光汉把“一从二令三人木”翻译为,“自从冷人来”。
          但是,“冷人”是谁呢?
          “冷人”应该是指雍正皇帝。当时,雍正皇帝号称“冷面王”。
          “自从冷人来”——“自从雍正来”
          判词“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雌凤”——隐名字,喻身份。
          “冰山”是什么?
          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联想到郭络罗氏的“令自焚”“散骨扬灰”,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冰——火
          这是《红楼梦》创作者的暗喻。
          暗喻:“令自焚”“散骨扬灰”这一事件。
          试想,在当时“文字狱”的背景下,记录这一事件,会采取什么方式。
          《红楼梦》创作者自云创作手法
          ——“真事隐”“假语存”“一击两鸣”“表里皆有喻”
          “冰山”“雌凤”——“表里皆有喻”
          表——是象征。有意境,有蕴涵。
          里——是隐喻,是影射,是暗示。——“浴火凤凰”
          “王熙凤”死了,死于“火”。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甲戌侧批:警拔之句。]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甲戌眉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甲夹批:见得到。]
          这一曲[聪明累]是关于王熙凤的。
          ——这一曲[聪明累]是八福晋郭络罗氏一生的写照。
          [甲戌眉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红楼梦》创作者认识郭络罗氏。
          证据五:时间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初,贾敬过生日。“满园的菊花又盛开”。这一天,王熙凤的眼圈红了两次。
          第十一回
          ——凤姐儿听了,眼圈儿红了半天,半日方说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蒙侧批:揣摩的极平常言语来写无涯之幻景幻情,反作了悟之意,且又转至别处,真是月下梨花,几不能辨。]
          ——秦氏又道:“婶子,恕我不能跟过去了。闲了时候还求婶子常过来瞧瞧我,咱们娘儿们坐坐,多说几遭话儿。”凤姐儿听了,不觉得又眼圈儿一红,遂说道:“我得了闲儿必常来看你。”
          真实的历史: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初八日,八皇子胤禩亦因呕病卒于监所。
          确定王熙凤的原型之后,可以发现《红楼梦》第十一回,也记录了八皇子的死亡时间。


          5楼2017-02-27 02:15
          回复

            附件5,时间1725年1726年的确定——百年历史画卷
            第十一回
            ——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从1662年至1791年之间,根本就没有“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样一个时间(从1645年至1662年之间也没有这样一个时间),然而有一个时间非常接近,那就是1726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为冬至。这一年的十一月小,只有二十九天,过了“冬至”就是“明日大初一”,相对来说,从1662年至1791年期间,也只有这个时间记录与文本所说的时间最为接近。(愚愚生的博客《红楼梦》文本时序通论)】
            1662年为康熙元年,1791年程伟元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出版。1662年至1791年,只有1726年最接近文本所说的时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1726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有些模糊。
            第二十七回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四月二十六日芒种”的年份有:1668年,1687年,1706年,1725年,1736年,1782年,,
            考虑到1726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1725、1726相连,“四月二十六日芒种” 这一年取为1725年。
            可是1725年,不是未时交芒种。
            1725年“四月二十六日芒种”也有些模糊。
            注意:《红楼梦》第一回,批书人的提示——“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当时“文字狱”盛行,《红楼梦》的创作者故意模糊。——不愿意白纸黑字、证据确凿。
            “十一月三十日冬至”——1726年
            “四月二十六日芒种”——1725年
            确定这两个时间之后,沿着1725年1726年追寻下去,可以发现《红楼梦》使用的是历史真实时间。——“真事隐”的时间。
            《红楼梦》记录的历史时间,异常精确。精确到年,精确到月,有时甚至精确到日,精确到时。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
            第十二回
            ——“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时间,时间,时间,,——沿着时间线索,根据《红楼梦》的提示,把《风月宝鉴》的背面一片一片地翻过来。
            (《红楼梦》的诗词歌赋、灯谜、批书人的批,均是提示。)
            《红楼梦》背面,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众多的历史人物,——从《红楼梦》背面走了出来。
            从清兵入关“开国元勋”多尔衮,到乾隆时期“大红人”福康安。
            从1644年至1770年,时间长达一百多年。
            什么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甲戌本凡例)
            什么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第一回)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第十二回批)
            “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第五回批)
            暂且不谈《红楼梦》艺术性、思想性,《红楼梦》的确为政治小说,历史小说。


            6楼2017-02-27 02:16
            收起回复
              作者无考,续者无考,批者无考,偏偏认定“原事”可考:不知道这都是哪门子逻辑。真事隐了个去,偏偏作者郑重提示“各位!真事隐去了哈”、批者处处告诫“这里面有秘密哈”:不知道这都是哪门子精神分裂症状。
              《红楼梦》,开启今人硕大脑洞。之所以这些“洞见”的传诵者一个个都“暂且不谈《红楼梦》艺术性”,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何为“艺术”。


              IP属地:湖北7楼2017-02-27 02:48
              收起回复
                期待更新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27 03:16
                收起回复
                  秦可卿下葬不久就是贾政生日,再不久就是贾琏赶在年底前回到京城。如果秦可卿死于二月,那她停灵的时间就长达数月之久,而且还要跨过整个夏季。如果是这样,下葬的就不是她的遗体,而是一堆白骨了


                  IP属地:山东12楼2017-03-02 23:08
                  收起回复
                    修改附件5
                    《红楼梦》创作者是历法专家。
                    《红楼梦》埋设了两个时间。
                    一个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埋设在秦可卿处;
                    另一个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埋设在冯紫英处。
                    第十一回
                    ——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一时间,很罕见。
                    据万年历
                    1644年清兵入关——1662年康熙元年,没有这一时间;
                    1662年康熙元年——1723年雍正元年,没有这一时间;
                    1723年雍正元年——1736年乾隆元年,没有这一时间;
                    1736年乾隆元年——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没有这一时间;
                    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791年程伟元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出版,没有这一时间。
                    【从1662年至1791年之间,根本就没有“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样一个时间(从1645年至1662年之间也没有这样一个时间),然而有一个时间非常接近,那就是1726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为冬至。这一年的十一月小,只有二十九天,过了“冬至”就是“明日大初一”,相对来说,从1662年至1791年期间,也只有这个时间记录与文本所说的时间最为接近。(愚愚生的博客《红楼梦》文本时序通论)】
                    只有1726年最接近文本所说的时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13楼2017-03-04 23:36
                    收起回复
                      看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3-05 23:41
                      回复
                        推荐与【九龙十二钗】发帖者切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3-08 21: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