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吧 关注:54,880贴子:905,932
  • 299回复贴,共1
山东方言很多种,普遍人们认为胶东话就是山东话。越往北越不像山东话,山东德州方言就有点像天津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31 11:56回复
    滨州话和济南话就很像啊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9-01 07:24
    收起回复
      德州在黄河以北,已经属于入声复化范围以内了,这个入声复化接近河北北京天津东北,黄河以南没有这个现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9-01 07:56
      收起回复
        胶辽官话和冀鲁官话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而冀鲁官话内部的 方言的 地域性渐变,这也是很正常的。
        我就是济南的。可以说济南东边和西边就有区别。市区和下面的章丘市或者其他几个区也有区别。而且黄河两岸还有区别。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9-01 08:31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9-02 07:55
          收起回复
            头次听说胶辽官话代表山东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9-05 09:36
            收起回复
              胶辽官话的飘过……我大连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9-07 19:37
              回复
                胶东方言是以咝音种类多和分尖团出名的。不过胶东半岛不少地方还有一个独特的文白异读现象,即:见系声母细音字的白读音与精组细音字相同,今读 ts- 组或 ʧ- 组,文读音则今读 c- 组。常见的情况是,新词声母读 c- 组,旧词读 ts- 组,比如“教”字在“教师”“教育”等词中读 ciau ,而在旧词“教书”“教学”中读 tsiau 。
                胶东近代以来的史志材料中记录了部分见系读如精组的例子。修于1845年的《胶州志》记载:“近海日港沟。港,音蒋。虹曰酱。谢降曰谢酱。胶河曰焦河。”《威海方言志》说:“宋代天圣五年(1027年),宋仁宗敕赐‘望浆院’匾额于荣成望港山下佛教寺院,以‘浆’为‘港’,是‘港’的白读音与‘浆’相同,至今土音仍然这样读。”这一现象是否能追溯到宋代无从考证,就一般的认识而言,大概不会那么早。
                明代陆容(1436-1494)《菽园杂记》提到:“又如去字,山西人为库,山东人为趣,陕西人为气,南京人为可(去声),湖广人为处。”说明至迟明代山东已经有地方将“去”读为“趣”。“去”是溪母字,“趣”是清母字。谢肇淛(1567-1624)《五杂组》也说:“今人虹、霓俱作平声读,然虹亦作去声,今凤阳虹县是也。霓亦作入声。沈约《郊居赋》‘雌霓连蜷’,云恐人读作平声是也。既有雌雄,复能饮食,故字皆从虫。余在浙中,见人呼虹作厚音,尝笑之;后见用修《丹铅录》作鲎。鲎者,海物之名也,其字从鱼,岂可指为虹霓乎?燕齐人呼为酱,又可笑矣。”虹,《广韵》古巷切,而燕齐人呼为酱。明代这些字的声母大概还不会是 ʨ 。
                从演变过程来看,可能是照下面这样变化的:
                ki > ci > ʨi/ʧi > tsi
                这种演变在方言中倒不是太罕见, 比如广东蕉岭(广福)不少见系字就已读如精组了:旧=就 tshiu,惊=精 tsiaŋ,丘=修 siu 。与胶东相比,有的方言常失去 -i- 介音。比如江西宜丰“姜”tsɔn ,“颈”tsɒn ,“穷”sən 。它可能是 ki > ci > ʨi > ʧi > ʧ > ts 这样变过来的,也就是声母 ʧ- 将介音 -i- 吞没后又变成了 ts- 。赣东北铅山老县城永平镇声母有 ʧ- ts- 二组的对立,“胸”读 ʃuŋ,新县城河口镇二者合并为 ts- ,“胸”也就变成了 suŋ 。
                可以设想,在胶东方言中,在见系白读字已经与精组字合流读成 ts- 组之后,它又在文读中重新引进了读音 c- 组,造成现在这种见系白读为 ts- ,文读为 c- 的情况。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9-09 10: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