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学吧 关注:1,489贴子:21,644
  • 4回复贴,共1

《古本水浒传》成书年代考略(兼考“捕快”一词之词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梅藏本《古本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这50回内容与前70回是否出自同一人之手?这些问题已经争论了20多年,至今也没有定论。
但无论是持“施(耐庵)著”说还是持“伪作”说的,大多就前70回和《古本水浒传》后50回的文辞和情节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以支持自己的论点。笔者最近刚刚就百二十回《水浒传》成书时代做了一点小考证,感觉利用书中出现的史实进行考证或许是个事半功倍的办法。因此开始细读《古本水浒传》。结果,果然发现几个值得怀疑的地方。细较之下,或者可以为这场争论添加一点小插曲——
笔者认为,后50回《古本水浒传》与前70回《水浒传》绝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古本水浒传》的成书在百二十回《水浒传》之后,最早也就是在清康熙年,可能更晚(极有可能是在京剧出现雏形,进而盛行的乾嘉之后)。
证据如下——
一、捕快
《古本水浒传》第20回《混江龙重临旧地分水犀追诉前情》:“那日晚上,于贵在李家吃过夜饭,端正好船只,待向江中赶趁,乘便捕些鱼虾来吃;只见一个火家奔来报道:‘大事不好,今有两名捕快、都头,带领数十做公的,要来这里拿人了,快做准备。’”
第31回《二英雄血溅云家庄一都监败退黄蜂岭》:“汉子道:‘俺有两条妙计在此,由你自择。第一,你便将二人姓名写明,做下状纸,赶紧去当官出首,待派捕盗人员前来拿捉,这便脱了你的干系。这里离州城不远,你若今日赶去,当夜便得成功。第二,你如怕结冤仇,不愿自己出首的话,你可不动声色,设计将他们稳住,待俺替你赶紧去报官,等到半夜三更,捕快、公人一齐扑入庄来,拿了就走。你却只推不知,这方法也稳当。’”
在《古本水浒传》中共出现“捕快”一词两次。而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书没有出现此词。
那么什么是“捕快”?所谓捕快,是“捕役”与“快手”的合称。这两种人在明代,都是府、州、县里负责地方治安的人员。但在明代官方史料中,“捕役”又称“应捕人”、“应捕人役”;“快手”并无别称。而最关键的是,明代官方史料中,如《实录》、《会典》,包括《大明律》、《大诰》、《诸司执掌》中,都没有“捕”、“快”合称的记载。
“捕”、“快”合称大量出现于官方档案和史料是在清顺治初年。
《台湾文献丛刊》中汇编的《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一)》记载了洪承畴顺治四年六月的一道《叛藩勾乱设计擒弭事揭帖》(顺治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到)的原文:“若获印一事,先从捕快得,后由县官解,出自库中,而不起自衙内,可不辨而明也。”
这是笔者找到的清官方档案中出现“捕快”合称的最早记录,之后的清代档案和《实录》,包括《清文献通考》中,“捕快”合称的记录就多得犯不着计算了。
明代官方史料中没有“捕快”合称的记录,但在明万历年间成书或刊行的民间文学作品中,确有“捕快”合称的情况。
刊于万历二十二年的《百家公案》卷1:“包公接得此状,细审一番。遂行牌捕捉,二人尚未回家。公差回禀,即拿单贵家小收监,又将宁龙同监。差捕快谢能、李隽二人即领批径巡水路挨访。”
刊于万历二十六年的《三宝太监西洋记》第58回《国师收金毛道长国师度碧水神鱼》:“张守成双手捧着,戴着斗蓬,披着蓑衣,径落到长安街上,摇摇摆摆;风又不象风,醉又不象醉。早有一个番儿手说道:‘这戴斗蓬的道士,却不是那个张躐蹋么?’这一声张躐蹋不至紧,就哄动了九门捕快,五城兵番,漫街塞巷的人,都拥住了个张躐蹋。”
刊于明万历年间的《古今律条公案》(残卷)卷一:“时知府朝京推官吴士凤署掌府印,接得此状,细审一遍,行牌捕捉。二人尚未回家,公差回禀,即拿单贵家小收监。又将宁龙同监,差捕快谢能、李俊二人即领挨批,径巡水路挨访。”



IP属地:江苏1楼2012-09-30 21:29回复
    明显是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但在水准上还是超过了其他很多三流续书的。


    4楼2012-10-01 02:45
    回复


      IP属地:山东7楼2012-11-04 10:20
      回复


        8楼2014-08-08 09:15
        回复
          楼主不要信口开河,捕快一词明朝即有之,只是称谓上的一个变化,捕快并非捕役、快手的合称,如果清朝捕役和快手已经合称“捕快”的话,那么在《儒林外史》当中为啥又出现“快手”一词呢?如果这是官方的称谓,那么吴梓敬就不可能再把以前“快手”这个词再翻出来用了。这种称呼只不过是一个俗称,根本不足以证明《古本水浒传》出自他人之手。另外,鸭嘴巾也并非清代才有,明朝的小说当中也有提及,这更不足以证明《古本水浒传》非施耐庵原著。


          IP属地:四川9楼2017-04-04 02: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