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道祖吧
关注: 26 贴子: 288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目录:
  • 其他宗教
  • 2
    长沙巫门气功的基础功是太极炼药,习功者入练功房后,上香、叩拜、行太极抱拳礼,请太上老君临位,拳从眉心降至膻中,三叩之后,口中念念有词:心间一柱香,绦绕上青天,老君送丹药,吞入我丹田,伴滋露和丹,丹光照身全,溶药于丹珠,炼气九回转,封闭眼耳口,阴密脐命门,丹气和丹药,送至两肾间。 然后上座,持老君炼丹印,入静。四十九口气深呼吸,八十一口气缓呼吸,即先武后文,和气生丹。同时意念坐于太极图上,头上一太极
    ZG6699 12-16
  • 1
    武林人天天习武练功,如不明白养生之法,不但成不了高功夫,而且往往练出一身病来。所以养生之道非常重要。 第一法:忌凉法 前辈师长们说:“热成功,凉看病”。武功练习之后,全身出汗,自然发热,此为正常必然的现象。而停动之后,切忌受凉。热身突然受凉,身体生病。练铁沙掌、铁臂功等硬功的人,停功后一小时内不可遇凉水、摸凉处(手掌不可碰冷水、石头、铁管等一切凉物),否则功夫退尽而成疾病。所以练功人首先忌凉而知保暖才
    萧平785 10-30
  • 1
    早功: 日将出即起,面对太阳光,吸气三口,即将口闭。提起丹田之气到上,即将口闭之气与津液咽下。然后将身往下一蹲,两手转托腰眼。左足慢慢伸直,三伸,收转左足。又,右足伸直,三伸,收转右足。将头面朝天一仰,又朝地一俯,伸起腰,慢立起。两手不用,就拿开。立起之时,将右手慢慢掌向上,三伸,往下一耸。又,左手慢伸起,将掌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然后一步一步作一周围,一步步完,将两足在圈内一跳,静坐一刻,取药
    萧平785 10-30
  • 1
    在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道教修炼方法中,还有一类不被外界注意,但在养生修炼中确有一定特殊作用的养生修炼法,这就是香汤沐浴。 所谓“香汤”,就是调进各种芬芳药料的温热洗澡水。香汤沐浴的作用不仅在于洗净身体,涤尽垢腻,并且还在于借助洗涤身垢的启发影响,反过来对洁净内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气自然清朗,有利于养生修炼。道教作道法之前,皆当香汤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沐浴的香汤常用五种香汤。所谓“五香”,就是
    萧平785 10-30
  • 1
    “五行”,是中国古代世界生成论的重要哲学观点,认为太极是阴阳二气的结合物,由太极分化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结合,产生了有具体形象的五行万物。古代哲人认为,“木、火、土、金、水”作为事物的五种元素,本身具有运动和变化的性质。五行的特点就在于它互有对立面,能互相配合运行,并生出事物的种种变化。 古代医学也引入了五行学说,并把构成世界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官的“目
    萧平785 10-30
  • 1
    老子对于养生长寿之道的研究,是从对婴儿的实验性观察开始的,从而探究出长寿要妙之根蒂。 老子在观察中发现:“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注曰:牝牡者,雌雄也。意思是说,小儿虽然骨胳脆弱,筋肉柔嫩,可是小拳头握得很紧;他还不知道什么是男女交合的事,而他的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由于他精气充沛的缘故。 这是深究天地万物的本源之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而性活动的产生则是本
    萧平785 10-30
  • 2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 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心为祸本,心为道宗。 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 了心真性,真性了心;心无所住,住无所心; 了无执住,无执转真;空无空处,空处了真。 老君曰: 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有何所得?为诸众生,强名得道。 老君曰: 吾观众生,不了其心。徒劳浩劫,虚役其神。 与心无了,永劫沉沦。依吾圣教,逍遥抱真。
  • 0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
    金蛙豆 7-28
  • 0
    三清宝诰 玉清宝诰 三界之上。梵气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阙。森罗净泓。玄元一气。混沌之先。宝珠之中。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数众。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上清宝诰 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气。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
    金蛙豆 7-25
  • 0
    经核实吧主玄门妙道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太上道祖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51
  • 0
    楼主有没有太乙混元桩法的站桩姿势及流程的图片就是太乙七返桩和太乙九还桩的细节图和心的
    帝wang9 3-1
  • 2
    怎么样
  • 1
    何为“重生轻生”。此指世人没有不喜欢自己生命的。不信但看,谁不想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眼睛喜欢观美色,耳朵喜欢听美音,鼻子喜欢嗅美气,嘴巴喜欢尝美味,脑袋喜欢想美事,延伸到身体每个细微的部分都要获得最美的享受。这可谓是“重生”。然而,正是这种“重生”行为,却将人搞得身心两亏,结果是疾病缠身、灾祸连绵,没有活到应有寿命就结束了生命,导致为实际上的“轻生”。可见这不是真正的“重生”。而懂得养生的人,
  • 1
    练习太极拳要求松柔、螺旋的运动形式,动作起来连绵不断、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从而使得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群、肌纤维在反复绞转、缠绕中都参加活动,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姿势用意不用力,筋骨、肌肉放松,这就使得肌肉纤维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并且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和新陈代谢作用也得到了加强,骨骼组织的供血量增加(骨关节是人体主要造血出之一),因此骨质的形态、性
  • 2
    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需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才能使身心不亏,处于健康状态。现代人的工作多属于定势工作,稳定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定势”的疾患。按照道家的阴阳平衡学说,动极需要静养,静极需要活动,人体才能平衡,身心才能健康。所以,用静功和动功相结合的养生功来调整呆板的筋肌与经络定势,是解决看似健康,实则虚弱的亚健康疾病的最佳方法。这十分符合道家“养生以养气炼气为主”的理论。 元气是人的生命之
  • 3
    《黄帝内经》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白然”。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
  • 0
    武当道教认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这种性命双修的思想对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将道教养生推向了一个层次更高、更完整的方法体系。 修性即是修心性,明道理。《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太上云:“道生于安静,福生于勤俭,罪生于不仁,祸生于多贪。无罪方为贵,无祸
    玄门妙道 11-22
  • 0
    《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的精气之说。他认为人的天
    玄门妙道 11-21
  • 0
    何谓“复”,“复”就是事物循环进程的一个新的起始。比如在自然界,一般植物都遵循周而“复”始的过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为有了冬藏,所以就会有春生。冬藏就是为植物春生之“复”作准备。太阳头天落下去,次日又会升起来;月亮由圆变缺,由缺归晦,然后又会从娥眉月开始发展壮大。大自然正因为有了周而复始的规律,才能永匣不息。拿人来说,如果从事任何的事情,都不将其做到极端,而让它们都有回旋之余地,那么,生命
    玄门妙道 11-20
  • 0
    三丰祖师在《大道论》中有曰,“仙道者,养生之道也”。然此又讲养生与修真有所不同,似乎有些矛盾。但思之既深,又觉得并无矛盾。因为所谓有别。只是在于养生与修真之间的递进差别。修真可以涵盖养生,即包含养生内容,但养生与修真的内涵相比毕竟有限。养生只体现为生命的健康、生命的优质、生命的延续,而修真,除了包含养生的全部内容,它还要体现生命最完美的价值。换言之,一个养生家可表现为特别的健康和长寿,而一个修成大
    玄门妙道 11-19
  • 0
    人之所以为人,是从兽类超越而来。人从兽而进化,在于人有了文化和文明。这文化与文明赋予了人肩负的重大使命:代天道立言立行。人是社会群体性的,所以人在获取自己利益的时候,也要为社会群体作出奉献;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万物,所以,人类在享用自然万物的时候也要保护自然万物。总之,人与兽的根本不同是生存的理性,生存中私与公的和谐性。可见,人的生命虽然属于自己私有,要育要养,但也要为公而用。这才是人生命的价值。
    玄门妙道 11-18
  • 0
    在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术中,道教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道教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三者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精,气,神的保养是人体养生之根本。 精,泛指人体的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精
    玄门妙道 11-17
  • 0
    修炼内功身法是关键,身正体自松,体松气自通,具体到身上,身体自然站立,头顶悬起,先把脊柱拉开,大椎向上领劲,有后贴衣领之意,尾骶骨向下松垂,并向前卷劲,拳云:“竖尾”,上下一对称拉成一个整体,它是拳中一身备五弓之“身弓”,如此修炼气功督脉之门也就打开了。再将两肩根、胯根松开往回缩劲,自然胸空腹松,掌握好以上要领,身体随呼吸慢慢下降,两手松垂与两脚合住劲,两腿膝盖上提至丹田气海,全身亦着意于丹田,这
    玄门妙道 11-15
  • 0
    具体炼法:先以意导气,把前、后丹田及带脉充实起来,再以意吸膻中部位,吸向背部,吸得时间越长胸部感觉越开阔,随着功夫的深入,胸部空得像无底洞一样,相对我们的背部便鼓胀起来,打拳、行功叫“神通于背”,道家功称之为“龟息”,如此,中丹田炼开。随着中丹田的炼开,下丹田好象没有了气,产生空、大之感,使下丹田之气(实气)便成了活气,此时,稍一用意,胸、腹便有松、空之感,这就是拳论上所说的“胸腹松净气腾然”。打
    玄门妙道 11-14
  • 0
    道家修功,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1、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此公开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2、两耳返听 返听即返听于内。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听。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
    玄门妙道 11-13
  • 0
    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功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未必就能符合“静”的原则。试看社会上各处所流传的气功,多数功法都要运用意念的,或者用意念引导动作,或者用意念引导行气,或者动作、行气、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见气功的法门虽多,总是要用意念,然后加上气的动作。静功则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动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动作,就失去了“静”的意义。这样对比而言,静
    玄门妙道 11-12
  • 0
    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1、清静养神的方法 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养心敛思: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
    玄门妙道 11-10
  • 0
    1、节制法 所谓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 遇事戒怒:“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制怒之法,道德是以理制怒。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再次,怒后反省,每次发怒之后,吸取教训,并计算一下未发怒的日子,养活发怒次数,逐渐养成遇事不怒的习惯。 2、疏泄法 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
  • 0
    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是人类自我意识苏醒以来世代相传的一种理想和追求。这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观念和文学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 道教故乡的华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以贵生著称的华夏民族,历来向往长生。从先秦时代起,就有不少人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长生不死之道。数千年来,华夏先民在养生实践中,创造和发明了种类繁多、功效各异的养生延年之术。这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体现
  • 0
    中华传统武术融合了道家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等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因此,传统武术被称为养生术。传统武术不仅锻炼外在形态姿势,更讲内功的修炼。“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是各种流派都遵守的练功准则,各种功法和技法皆以意带动,形随心动,以形达意,形意合一,注重通过练功达到疏通经络,防止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另外通过练习传统武术可达到精神、形体的双重冶化,全面改善生理、心理的机能。这也正是武术养生有别于一般体力
  • 5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
    玄门妙道 10-29
  • 0
    武术一般来讲是起源于生产劳动,发展与野兽搏斗、与人搏斗的需要。练武术的目的在于勇武。“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然而武当拳功起源却与道教的人生观密切相关,产生于道教养生健身成仙的需要。道教对于人生是执着的现实主义态度,极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追求福禄寿喜,追求长生不老。因此,道教把世界二重化,它在人间之上构造了了一个神仙世界。道教认为凡人了能成为神仙,而且成仙不是死了之后,而是
  • 0
    道家与扇结缘已久。道教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钟离权,他手握的棕扇也称蒲扇、芭蕉扇,是通灵的道教法器。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在武当山学艺,后来便常佩戴七星宝剑和羽扇,他手握的鹅毛扇,既是佩饰,也是修道之人的象征,既可纳凉,也可彰显仙风雅度。“扇”与“善”谐音,符合道家“尚善”的思想。武当太极有功夫扇,具有修身养性、健身养生之功效。 武当太极功夫扇以武当太极拳法为基础,融入扇法、武术技击、舞蹈,是一种深受广大女性
    玄门妙道 10-31
  • 0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中称“益寿之方,全凭导引;安生之计,惟赖坐功”。坐功,称之为打坐的功夫,也是为了练习内功,道教称之为内丹。把自身当成一个鼎炉,把自身内部的五脏之气当成药物,把意识当成火候,用意识支配精气神在体内相聚不散,达到五气朝元,朝元就是使散乱于周身各处的气回归到丹田,在丹田在得到火候的烧炼,从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这个过程不是游方枯坐,是真正的把的精气神
    玄门妙道 10-28
  • 0
    道教音乐的养生理论可以说是音乐治疗学的先河。在道教经典与文献中,有关道乐与养生的论述屡见不鲜。在“太平经”卷一百一十三中有:“乐,小具小得其意者,以乐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乐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乐天地。得乐人法者,人为其悦喜;得乐治法者,治为其平安;得乐天地法者,天地为其,故上士治乐,以作无为以度世;中士治乐,乃以和乐俗人以调治;下士治乐,裁以乐人以召食,夫乐者致乐,刑者致刑,犹影响之验,不失铢
    玄门妙道 10-27
  • 0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香,既可颐养身心,亦可祛秽疗疾,自古道人敬神、养生都离不开香道。通过眼观、手触、鼻嗅、冥神,对香料进行全身心的欣赏和感悟,在简朴传统的仪式中感悟今生,与天地融于玄妙的清静之中。 焚香、熏香、敬香等,都包含于香道之中。北宋诗人黄庭坚也是尚道之人,他总结的香之十德,道明了香的功用: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
    玄门妙道 10-26
  • 0
    几千年来,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所建立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道家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学也作出了巨大贡献。道家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关键词之中: 1、贵生 贵生,是道家一贯主张,他们追求人今生的“修道成仙,长生不死,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说,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时刻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要求人们“深根固蒂”。 道家主张: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
    玄门妙道 10-24
  • 0
    道教主要通过“房中术”进行养精。房中术,又称“黄赤之道”、“男女合气”之术,起源于战国方士,在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中即存有关房中术“七损八益”的论述(闭、泄、涡、勾、烦、绝、费为七损冶气,致沫、智时、畜气、和沫、积气、寺赢、定烦为八益,认为能去七损而用八益者,可令“状不衰”)。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尧舜阴道二十三卷,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天尧杂子阴
    玄门妙道 10-21
  • 0
    人之一生,半在睡眠中度过,因之睡眠之于养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道家养生学和道教医学,对人的睡眠多有研究,创造出一套道家的睡功,成为中华民族养生与医疗宝库中的瑰宝。古代道家的隐逸之士,称逍遥入睡为隐入黑甜乡,从中得到睡中三昧的艺术境界。其中五代北宋初高道陈抟便是最著名的睡仙,他经常在华山高卧数月,以睡功传道,为中国的生命科学作出了贡献。 睡功被历代道家之士所重视。半山翁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
    玄门妙道 10-20
  • 0
    唐末以后,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内丹之说,隋代苏玄郎,但由于为外丹和服气等所掩盖。起初,只是在胎息的基础上稍加意念引导而已,尚末显现出较其它养生方法的优越性。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活动,外丹、服气和符篆均不能实现道教所追求的长生成仙的目的,于是大批有名望的道七转向演习这种早已有一定基础的内丹之术。内丹之道有相当高深和系统的理论落础,它几乎吸收了中国古代所有人体科学的学说和其它学说组织其理论体系。内丹
    玄门妙道 10-18
  • 0
    道教认为,人的精神受肉体支配,而肉体则由食物作保证。为保持精神纯洁,须少食人间烟火,“止绝臭秽,体粮清肠”(《抱朴子》)。于是便继承了秦汉方士创建的在当时十分盛行的食气辟谷功,以少饮少食甚则不饮不食免遭食物对胃肠的栽伤。《庄子》中所谓神人“不食五谷,吸凤饮露”,乃辟谷的典范和先驱,马王堆出土的有可能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古佚书“却谷食气”篇,亦即“食气辟谷功”。辟谷是不吃谷物,而非不吃食物。练功者在服
    玄门妙道 10-17
  • 0
    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 由此可见,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
    玄门妙道 10-15
  • 0
    道教养生学奠基于先秦,形成于东汉,定型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期普说:“以道保形,容为天地上容处天地间不畏死,故公也”。“谷神者:欲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所以精者,道之死也,人人身中为根本。”关于“炼形”,《老子想尔注》曰:“太阴道积,炼形之宫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托死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宫去也。”“道人行备,
    玄门妙道 10-12
  • 0
    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是人类自我意识苏醒以来世代相传的一种理想和追求。这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观念和文学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和反映。 道教故乡的华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以贵生着称的华夏民族,历来向往长生。从先秦时代起,就有不少人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长生不死之道。数千年来,华夏先民在养生实践中,创造和发明了种类繁多、功效各异的养生延年之术。这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体现
    玄门妙道 10-11
  • 0
    道教养生学说既包括基本的养生精神,也包括养生方法。所谓养生精神指的是养生的一般原则和要领;而养生方法乃是具体的操作程序。 长生成仙信仰与道教养生 长生成仙的核心信仰是道教养生学形成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信仰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就有“不死民”的记载;而在养生术的发展及人们在祛病延年方面的探索实践中,出现了如彭祖这样的神奇长寿人物;《道德经》有“长生久视”的理论;《庄子》中则有真人、神人、至人的描述;《
    玄门妙道 10-10
  • 0
    道教养生的基础的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道教在养生思想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元气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气功、服食、房中等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人是天地中和之气的产物,人欲长生不老,就应修其根本,以养气炼气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天地之道所以能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其他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