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吧
关注: 1,546 贴子: 5,55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目录:
  • 作家
  • 11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剑褚 9-22
  • 3
    首先,范仲淹是古代人,而转基因是现代的东西,他们两个根本就没有关联好吧! 这是范仲淹吧,又不是转基因吧…… 虽然我很喜欢范仲淹,生物课上我们也学过关于转基因的知识(当然,我们生物课学的只是皮毛,而且全都是在八下学的,具体我还是上高中再去研究吧),但为什么范仲淹和转基因能关联在一起我就很不理解 其次,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转基因坏的一面,当然对于坏的转基因我们要彻底根除,那些好的还是有很大的研究
  • 2
    然这已是后话。而吕夷简作为宋人“精神偶像”范仲淹的对立面,其“动有操术”的权臣形象,却已在三次斗争中逐渐深入人心,并因之奠定。 吕夷简的相业 “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复收用,亦不终废。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宋史》 天下人敬爱范文正公,说明一个人为官是好是坏,老百姓往往都看在眼里。但若怀揣情感因素来看待范仲淹的对立面吕夷简,自然
  • 6
    范氏后人,据我父亲说祖上是福建,后迁到四川自贡,他是第十代,族谱,字辈已经不知道了。特别想知道有没有同族的宗亲。
  • 6
    范仲淹完全违背了开国时期发展经济的政策,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时,便是涤荡天下钱财殆尽之日。 有时候,一个努力工作的人,就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把黎民百姓折腾够呛。官不扰,民自富。
    中华龙鸟 11-18
  • 2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
    中华龙鸟 11-18
  • 3
    范仲淹的《遗表》中有一句“言逐涕零” 范仲淹为什么哭了?谁能解释一下?我不理解
  • 0
    首先楼记的文笔没得说的。但是细看内容,发现这里有官场的黑暗,藤子京为了讨好范,当时范是在京城掌管人事大权为相,我来修一座楼,刻上古今名人诗句,请范工做诗一并刻上,那样范工也名流千史了。各取所需。
    moshe77 3-6
  • 7
    摘自一篇论文:对于北宋屡战屡败、损失惨重的战局,范仲淹“痛心疾首,日夜悲忧,发变为丝,血化为泪”。 这16个字前,两句好理解,后面两句我就不知道啥意思了。 不过大概意思就是范仲淹对于宋朝与西夏的战争的失败非常悲伤,以至于每天都伤心得哭泣 从中也可以看出范仲淹忧国忧民
  • 10
    宋时,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在母亲去世后三七日,梦见母亲哭泣着告诉他:“我因罪业,被泰山府君拘押,遭受刑罚,苦楚不堪,请为我念诵《金刚经》一藏,来救拔我,幸勿迟疑。倘我一入地狱,就永不得超生了。” 仲淹公哭醒,立即延请僧众,为母亲念经超度。 到第六夜时,梦见母亲说:“因你至诚,感得白衣大士降临凡间,亲自为我诵经半卷,我得生天上,你应厚供叩谢大士。” 仲淹公在诵
  • 26
    朋友,你们好!我也姓范,我的祖籍也是在苏州.对了我们这有好多好多姓范的,大概有六七百人口.如果哪位外地范氏后人有兴趣,可和我联系。我的联系地址是:江苏省滨海县振东中学,我叫范贵龙.我的电子邮件地址是:fglcom@chinaren.com
  • 7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剑褚 9-22
  • 10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剑褚 9-22
  • 4
    范仲淹幼年随母改嫁到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早年曾读书于醴泉寺,后到寺南二里远的一辟静山洞,曾:"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整数茎,入
  • 5
    找范仲淹的一句诗,跟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一个意思,好像是 虽然我穿的单薄还是希望 老天在冷一点,这样打柴的就能多卖些钱?
  • 18
    几支范仲淹后裔(号称)的实际共祖关系
  • 3
    本人中国哲学硕士,想做范仲淹易学,各位大佬有推荐的书没
    moshe77 3-6
  • 0
    范仲淹的书法很漂亮,自成一派,但怎么找不到范仲淹书法的教学呢?不像颜体欧体柳体那么一搜一大把。有没有谁指个门路?
  • 32
    ,前天第一次去祠堂上坟,找到了祖根呢!
  • 0
    7.41 aan:/ 复制打开抖音,看看【小故事汇的作品】# 关注我每天分享不同的故事 苦学终成才,范仲淹 https://v.douyin.com/kv1HuVc/
  • 43
    我觉得他比曾巩更有才华.为什么曾巩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翊轩伯明 12-12
  • 1
    人们常常把不顺归咎于命运 是不是真有“命运”这回事 如果有 我们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揭示了改造命运的秘诀。 袁了凡先生把改命经历写出来给儿子的做家训,以此来教戒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 袁了凡先生还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 0
    怎么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無10086 8-30
  • 0
    jmorg 2022-08
    義田記 宋 錢公輔撰 元 趙雍行書 元 范伯仁摹刻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疎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
    jmorg 8-15
  • 0
    范仲淹高尚伟大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动着上至皇帝,下到百姓乃至强盗等无数的人。 1、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叫范文从的人,官致御史。不知为何,犯了死罪。朱元璋在审议犯人案卷时,发现他的姓名和籍贯似乎与范仲淹有关系,便把范文从诏去,问他,你和你的家与范文正公有关系吗? 范文从非常惭愧地回答说,卑官是范仲淹第十二世孙,对不起先祖······ 朱元璋听后,很快在布锦上写下“免死”两字。并告诉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半半 5-1
  • 13
    1、 大 贤 ——宋仁宗 (北宁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二月仁宗皇帝为文正公篆书神道碑额时语。) ---------------- ---------------- 2、 泰山北斗、景星凤皇 ——宋钦宗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钦宗皇帝为文正公追封魏国公诰语。) ---------------- ---------------- 3、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
    半半 5-1
  • 9
    范仲淹特别孝顺,母亲的冷暖苦乐,时时挂在他心上。母亲刚去秋口之时,他天天想念母亲,寝食不安。一天,他请假要到秋口探望母亲,老师与同窗担心他路径不熟悉。他说:这孝水不就是引路的吗!他独自一人沿着孝水河岸,溯流而上,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村又一村,大半天的光景,终于从孝水下游到了孝水上游岸边的秋口。母子相见,泪流满面。一段时间里,他常常从长山步行百里到秋口省亲,母亲也常常顺着孝水流去的方向张望。后来,
    半半 5-1
  • 6
    从1028年至1039年,十来年时间,因为太后还政、废后之争、揭发宰相贪腐等事件,范仲淹三次还京、三次被贬。范仲淹第三次被贬时,差点病死在岭南,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范仲淹在给晏殊的一封信中(《上资政晏侍郎书》),曾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
    半半 5-1
  • 4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 宋代名儒兼名相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 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 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
    半半 4-30
  • 3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 皇祐二年,两浙路爆发大饥荒,杭州灾情尤重。仲淹一改开仓济民、赈济流亡的常规办法,而是用纵民出游竞渡,倡导公私兴工造作,独创以工代赈、募民兴利的救灾新模式。另外,他又抬高粮价,吸引粮商涌向杭城,导致粮价大幅回落以稳定人心。这种扩大消费,
    半半 4-29
  • 5
    诗--《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半半 4-29
  • 11
    九年(1139)六月,宋汪藻在《范文正公祠堂记》写道: “公以进士释褐为广德参军,日报其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数以盛怒临公,公未尝少挠,归必记其往复辨论之语于屏,比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之,徒步而归,非明于所养者,能如是乎?狱官有亭,以公名之者旧矣。公卒二十年,高邮孙觉莘老为广德军,始以诗志公之事,而刻之亭中。又六十九年,丹阳洪兴祖庆善来守,读莘老之诗而慕之。初,广德人未知学,公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
    半半 4-29
  • 1
    皇佑元年(1049年)正月,范仲淹奉命由邓州(河南)移知杭州任地方官,这一年范仲淹已经六十一岁了。此时的范仲淹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疾病缠身,身心疲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患肺久深,每秋必发"。再加上"子有疾恙,日常忧虞",范仲淹在邓州任职期间,长子纯佑"得疾昏废"。范仲淹赴任杭州,向仁宗表示谢意,"荐分于善壤","迹虽远而获安,年已高而就逸"。到了杭州后,他的子弟及友人们看到范仲淹年
    半半 4-29
  • 0
    范仲淹在求学时,认识了一名刘姓同学。当时条件很差,每天只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刘同学家境好,总是把好吃的给范仲淹。范仲淹才勉强填饱肚子,得以继续学习。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临别那一刻,范仲淹暗暗发誓,将来如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感谢刘同学对他的恩情。 在范仲淹当宰相后的不久,刘同学找到府上,说家里发生了变故,需要范仲淹的帮助。 多年未见,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欢叙旧,一边喝酒一边聊起过去
    半半 4-29
  • 1
    《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的一件事。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 朝廷为了推行新政,整顿吏治, 要选派一批官员到各路(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去担任监司(监察官)。 范仲淹(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非常重视监司的选拔擢用, 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 根据掌握的情况和平时的表现, 对监司名单一一审查把关。 他在审查名单时, 凡遇“不才”(指庸官、贪官等)姓名, “一笔勾之,以次更易”。 枢密使富弼劝他说: “一笔勾之甚
    半半 4-29
  • 0
    庆历新政   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便突然膨胀起来。政府为了扩大收入,又不得不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庆历三、四年间(1043—1044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外开朗和进步。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
    半半 4-29
  • 2
    范仲淹守边时,对于如何平定西北边境,朝中众臣拿不出可行的策略,各路将领的看法也不一致。韩琦主张利用北宋军队数量的优势,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施反击,尹洙奉命谒见范仲淹,请他与韩琦同时发兵。范仲淹与韩、尹虽为至交,却以反攻时机尚未成熟为理由,坚持不从。 尹洙慨叹道:"韩公说过,'用兵须将胜负置之度外'。您现在太过于谨慎了,看来真不如韩公!" 范仲淹说:"大军一发,万命皆悬,置之度外的观念,我不知高在何
    半半 4-12
  • 8
    建学事迹 1、安徽广德(1015-1017)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到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在广德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事,负责讼狱之事,这是范仲淹中进士后第一次进入仕途。《广德州志》载:最初,广德人没有学习的风气,范仲淹就兴办地方教育事业,聘请了三位名士作为老师,使当地读书风气越来越盛,不断有人考中进士。 2、商丘应天书院(1026-1028) 商丘当时是北宋的南京应天府。应天府书院的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
    半半 4-29
  • 2
    范仲淹一生的义举非常多,这里略举二例以明之。他被贬到浙江做地方官时,一名小吏孙居中死在任上,家贫子幼,缺少路费,不能回乡。范仲淹赠钱数百缗,(缗,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雇了一条船,把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他派一位老衙吏护送。为避免途中为关卡阻滞,交给他一首诗,并嘱咐道,"如果过关过卡有阻,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 诗云: 十口相携泛巨川, 来时暖热去凄然。 关津若要知名姓, 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
    半半 4-29
  • 1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镇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他看到泰州及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海州(今连云港西南)各州,因唐时所建捍海堤年久失修,早已颓坏,每年秋季海潮泛滥,往往阡陌洗荡,庐舍漂流,人畜丧亡,盐灶也多被冲毁,灾情十分严重。退潮以后,过去的良田都变成了不宜耕种的盐碱地,老百姓无以为生,只好携家外逃。范仲淹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复捍海堰
    半半 4-14
  • 0
    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离开家乡,跋山涉水,来到应天府应天书院求学。他发奋读书,孜孜不倦,疲倦时用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充饥,日夜与诗书相拥,五年未解衣就枕。 1014年正月的一天,当朝皇帝宋真宗来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大街小巷挤满了围观的人,大家都想一睹皇帝的风采,书院的所有学子也都纷纷跑出书院去看皇帝,大家都想看看皇帝长什么样,唯有范仲淹不为所动,继续读书。 皇帝走了之后,同学们一个个都回来了,很兴奋,说“
    半半 4-8
  • 0
    不受美食 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讲给他父亲听。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公厨里的食物拿一些送 给他吃吧! ”南部留守是声势显赫的大官, -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视作莫大的光荣。范仲淹却不是这样。 当南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才勉强收下。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已经
    半半 4-8
  • 12
    今天我默默地发了这个贴,没有激动。也没有太大的期望,只希望能够轻轻抓住心中的那点斗志,把这个帖子坚持下去。每天写上自己的功过得失,每天写上自
    半半 4-7
  • 2
    《范文正公全集》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南园购得一处草木葱茏,溪水环绕的好地。原本范仲淹是想在此建设自家的住宅。当房屋建好后,范仲淹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先生探查了一番,连夸此地风水好,称若久居此处“必踵生公卿” 也就是说范家住在这里可以世世代代出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 “吾家有其贵, 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 贵将无已焉”! (我家独享此处的富贵,不如让普天下的人都能来这
    半半 4-7
  • 8
    我眼中的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猛地睁眼,是谁在吟诵你的词句?不知不觉地,就走近了北宋,走近了那显赫辉煌的王朝,也走近了你。那湖边的美景,是览秀亭,是春风阁,是百花洲。微风吹过,浮现的是你那坚毅决然的面容。 我知道,穿越时空,是你的一生。大雪纷飞,是谁在醴泉寺发出朗朗读书声?纵使锅里的热气逐渐消散,那清脆响亮的声音也不曾消失,那挥舞利剑的声音也不曾沉落。韭花的香味飘了出来,我走近了你。 雾渐渐散去
  • 4
    2011-08
    一代名臣范仲淹,那个五集电视剧,观后感。谁有资料?!急用,谢谢!
    老报纸 9-12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友情贴吧